A4:醋都*文苑总第3411期 >2019-06-21编印

南昌行之历史篇
刊发日期:2019-06-21 阅读次数: 作者:杨晓霖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2019年1月15日深夜12点整,我和Y君走进预定的南昌某酒店,假若不是因修路、修地铁不得不提前两站下机场巴士的话,我想我还可以至少提前半小时到达。不过这已经令我很惊叹现代交通的快捷了,下午我还正常上班,几小时后,我已身在1200公里之外的异地了。
  未赴南昌之前,本来计划用三天时间去庐山的,结果16日上午就赶上气势汹汹的雨夹雪,尽管在家里看过天气预报,在飞机上也看到了一路上大大小小的城市灯火灿烂,而即将到达南昌昌北国际机场时雨雾蒙蒙,看不见地面,当时已经知道天气不会太好,而早饭时我更是看到CCTV新闻频道8点档的天气预报赫然将南昌作为未来一周恶劣天气的代表,所以出门时特别隆重地带了伞。即便如此,当密集而冰冷的雨水和雪花打在伞上时,我还是不由自主由内而外地打了好多寒颤,太冷了,而冷的终极含义是——屋里没暖气,实在叫人看不到温暖的希望,于是即刻打消了去庐山的念头,好歹就在城里待着吧,山上更冷。
  然后接下去的一周时间,除去中间在吉安市的一天,其它时候我们就在南昌城里浪,浪得没有计划、毫无规律,每天的行程乱糟糟,以至于日志无从下笔。思来想去,终于决定打破按日志之的格局,决计按历史、地标、人文、艺术、美食等归类志之,但愿是个成功的转型。
  南昌,简称“洪”或“昌”,古称豫章、洪都,因“昌在南疆、南方昌盛”而得名。自古就有“粤户闽庭,吴头楚尾”之称,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称其为“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我曾在《告别昆明》一文中将博物馆定义为集中展示人类文明和自然演进以及科技发展进程的场所,它珍藏时代痕迹,还原历史原景,使我们得以一窥真实的世界。所以,去到一个城市,想快速而全面地认识这个城市,我认为最直截了当的方式就是参观该城市的博物馆。南昌行的开篇就从博物馆开始吧。
  江西省博物馆
  我们去到江西省博物馆时,正是雨雪交加、下得最紧的时候,于是就近一头扎进一号展馆《惊世大发现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展厅。位于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东南的海昏侯刘贺墓,2011年被发现,自2015年主椁室开启以来,有关其被发现、发掘与保护的报道,不断见诸于媒体,所以这次参观可以当作是在过去看过的文字、图片、视频报道基础上的一次总结性的实物回顾。
  若问这些实物展品中最亮眼的是什么?那当然是整柜整柜的黄金和钱了。我之前参观过一些制作精细、构思巧妙的黄金制品,比如唐代的鸳鸯莲瓣纹金碗、大理国的银背光金质阿嵯耶观音立像、明代的金镶红蓝宝石冠等,皆造型独特,纹饰繁而有序,高贵华美,且为孤品,而如此规模化地展示黄金还是第一次见到,给我的感觉,不仅是视觉上的震撼,也是心灵上的震撼,真是土豪到极致了。
  海昏侯墓共出土金器478件,其中金饼385枚,马蹄金48枚,麟趾金25枚,金板20块,总重合计115公斤,是迄今我国汉墓考古发现金器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一次。如此众多的金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金光灿灿的西汉,史书记载,西汉将金子视为上币,皇帝颁赏功臣,动辄赐金上万,据统计,西汉赐金总额达89万余斤,真正是我国历史上名副其实的“黄金时代”。
  再来说钱。海昏侯墓中发掘出了海量的五铢钱,初步估算有200万枚,总量约10余吨,简直就是一座“钱山”。之前在杂志上看过一则报道,说一位考古工作人员,他的工作就是负责清理这些铜钱,每天从早数到晚,数了几个月,却才清理了冰山一角。在这如山的钱币中,清理出10串完整的五铢钱,每串正好1000枚,这里的“串”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家财万贯”的“贯”。这一事实也将我国“千文一贯”的币制记录由北宋推到了西汉。
  墓葬中出土了不少青铜器,有编钟、壶、樽、鼎、勺、釜以及称重用的铜权,其中不乏精品,比如提梁卣、缶、雁鱼灯等,也有不少大家伙,比如昌邑籍田铜鼎、青铜錞于,还有一件三足青铜食器。
  三足青铜器,肚大口小,下边有个可以盛炭火的盘,可以一边加热,一边烫取食物,类似于现在的火锅。
  不过我想重点说的却是一把铁质小刀,环形的刀首缠绕金箔,长34厘米,此刀不是兵器而是文具,学名“书刀”。书刀是古人在竹木简上刻字或削改的刀,是古代文人必备的文具。汉代书刀一般在30厘米以下,刘贺的这把书刀算是长得有些特别。在墓主人刘贺身侧随葬的这把书刀和墓葬中发掘出的大量竹简、木牍,是否可以说明刘贺并非一个不学无术之人,而是一个手不释卷之人呢?刘贺一生从王到帝再到侯,跌宕起伏,短暂而传奇,史书记载其荒淫无度、昏庸无能,只在帝位27天便被废,其罪状有1127条之多,看来世间的“大恶人”非他莫属了。事实到底是怎样的?期待专家释读简牍后能为我们还原刘贺真实的人生。
  那些数不胜数的钱币和黄金、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连篇累牍的竹简以及华美的衣服,除收纳在内棺和主椁室中外,大部分收纳在主椁室四周的藏阁中,有厨具库、偶乐车库、武库、文书档案库、娱乐用具库、衣笥库、钱库、粮库、乐器库、酒具库等,可谓功能齐备,所有在人间享用的,在冥间也都有,由此让我们看到了西汉“事死如事生”的丧葬习俗。当然,能够解读的方面还有很多,诸如那个时代的政治制度、经济水平、主流文化、风尚习俗、工艺水准等,不过,那是专家的事,咱就到此为止吧。
  从《惊世大发现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展厅出来,我正试图去往别的展馆,被保安告知说别的展馆都不开放,我差点哭出来,这么大的雨夹雪,我本想一天就待在这儿了,现在让我上哪儿去呀?唉,心疼自己一秒,转身走进雨雪里……
  南昌市博物馆
  南昌市博物馆位于象湖旁的灌婴城一楼,我们是最后一天上午去的,难得的有太阳的日子,城楼在阳光下显得坚毅峻拔,楼前有护城河环绕。
  馆内实物不多,多为模型和图版,展览主题为《南昌历史二千年》。说到南昌城的历史,还得从灌婴城说起。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派御史大夫灌婴率兵进驻南昌,并正式设置豫章郡,打算以此作为根据地,进而平定南越,故以“昌大南疆”之义命名豫章郡的中心“南昌”。灌婴遂开始在南昌建筑城池,城区面积4平方公里,城墙用夯土筑成,有6个城门,此城俗称灌婴城或灌城,是史料记载最早的南昌城,旧址在今南昌城东南面。
  洪州窑青瓷是为数不多的实物展品中最富有特色的展品。分布在今江西丰城市、南昌市新建县和南昌县一带的洪州窑属于唐代六大青瓷名窑之一,从东汉晚期开始,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约有800年历史,尤以隋、唐为鼎盛期。器物造型朴素大方,多为褐色。
  说完窑,再说窖。位于南昌市进贤县李渡镇的李渡烧酒作坊遗址,酒坊面积15000平方米,其酿酒的历史始于元代,历史跨度近800年。遗址内有水井、炉灶、晾堂、酒窖、蒸馏设施、墙基、水沟、路面、灰坑和砖柱等,布局配套完整齐全,几乎可以再现从原料煮熟、拌曲发酵到蒸馏成酒的酿酒工艺全过程,是目前我国发现时代最早、遗迹最全、遗物最多、延续时间最长且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古代烧酒作坊。2018年11月,李渡烧酒作坊遗址被列入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白酒第一窖。
  最后来认识一位伟大的人物——中国航海第一人——汪大渊。汪大渊,字焕章,元代南昌人,生于1311年,自幼聪慧好学,不知他从小有怎样的理想,也不知他父母对其有何期望,单看“汪大渊”这个名字的字面意思——“汪”为水深而广的意思,“渊”本意指回旋的水,引申指深潭、深水——就注定能成就他“纵情四海,遨游四方”的志向。汪大渊于1330年——1334年、1337年——1339年两次出海,足迹遍及亚洲、欧洲、非洲、澳洲220多个国家和地区。第二次出海归来后,应泉州地方官之请,将出海的所见所闻编著为《岛夷志略》。19世纪,《岛夷志略》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世界,并被公认为是对世界历史和地理的伟大贡献,汪大渊也被西方学者称为“东方的马可·波罗”。网上搜来略读一二,作者将所到之地的地理、气候、物产、风土人情、贸易、居室、饮食、衣服等记述得甚是详备,却又不拖泥带水,真是高人。
  汪大渊航海示意图。图中绿线为第一次航海线路,红线为第二次航海线路。
  博物馆就到这儿了,当然南昌两千年的历史可不止这些,解读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将来,我们期待南昌未来的故事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