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聚会大都要出一本纪念册(通讯录),其内容无非是姓名、住址、电话,最简单不过了。然而,前段时期我收到一本同学们聚会的纪念册。观之,心情激动,内心感动,爱不释手,百读不厌,确实是一本内容丰富,别开生面的纪念册。
这本纪念册书名叫《韶光长青》,副标题是“小王学校七一届初中同学相聚引出的故事”。全书十六开本276页,共40多万字,照片多达900余幅。内容分为第一部分韶光之约——深情相聚;第二部分韶光之情——感恩老师;第三部分韶光之谊——同学情深;第四部分韶光之恋——母校记事;第五部分韶光之忆——怀念故乡。参加编撰《韶光长青》纪念册的除以原班长席贵忠为首的九人编委外,全体同学人人动笔,既写自己的电话住址,更要写初中毕业分别后45年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的情况,还要积极提供有关照片。确切地说《韶光长青》是全班同学幼年、少年、青年、壮年,甚至老年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全班同学集体智慧的结晶。
纵观《韶光长青》,可以说它是一部小王学校的校志。小王村解放前没有学校,只有短暂的一个私塾。解放后于1950年成立了初级小学,校址设在村西南的姑姑庵中,大殿做教室。当时,是一至四年级的复式班,只有一个教师,大殿挂四个小黑板,一个年级用一个。五十年代中期,上学的人多了,新盖了四排教室,实现了四个年级四个班的规范化初小。六十年代初期邻村王坊、姚家堡念高小的学生划归小王学校,于是成立了小王高级小学,实现了一至六年级级级有班的规范化高小。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六十年代末小王完小又设立了带帽初中,参加联谊会的这个班就是其中之一。如今,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小王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8年王坊、姚家堡的小学合并到小王小学,校园面积达到5040平米,新盖了684平方米教学楼,拥有多媒体教室、电脑教室、图书阅览室等,还有规范化的运动场、篮球场、乒乓球室等场地和全套体育器材,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纪念册紧紧围绕校址、校貌、校风、校纪、学子等方面的变化介绍了学校的前世今生,可以说它是一部不是校志的校志。《韶光长青》,也可以说它是一部小王村的村志。它参阅了《清徐县志》、《集义乡志》和民国编撰的《徐沟县志》、清光绪二年出版的《要氏家谱》等史料,从小王村村名的由来说起,通过地理位置、建制沿革、人口演变、自然条件、村容村貌、特色产业,直到今天成为太原市集义乡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记述,小王村的古今历历在目。阅读《韶光长青》,乡人不仅知道了小王村的今天,而且也知道了小王村的历史,热爱家乡之情,建设家乡之志不禁油然而生。《韶光长青》,还可以说它是一部小王学校师生联谊志。七一届初中班全班同学或长或短人人写了回忆录,介绍自己离别后的情况,回忆相处时的故事。特别是原任班长、现任主编的席贵忠同学费尽心思给全班26位同学每人赠送一首嵌名诗。董青平、张玉德、要长根等同学在“青春老相册”专栏中为相处时的照片配诗,诸如赠儿时学友、参军留念、、聚会留影、祝贺伉俪、缅怀失去的老同学等等配诗40多首。小王村尊师重教历来成风,七一届初中班学友团结感情深,、尊敬老师不忘恩之风尤为突出。《韶光长青》专门有一部分是写感恩老师的。对于启蒙老师、语文老师、数学老师、体育老师、图画老师一一抒怀感恩,就连代课一二个月的老师也不忘感恩致谢。特别是对班主任更是感恩至深。有席贵忠、董长茹、常金花等6位同学在“影响终身的老师”栏目中,从人品、文才、处人、做事、备课、讲课、家访、谈心等多方面的事事情情的描述抒发了学生的感恩之心,一万多字的篇幅字字句句反映了师生的至深友谊。
我就是小王学校七一届初中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课教师,700多个日日夜夜和同学们模爬滚打在一起,师生友谊确实深厚。30名同学初中毕业,有4名同学光荣参军,9名同学考入徐中,3名同学考入乡中,6名当了工人。同学中有中央部级领导,有师级首长,有县处级领导,有科局级干部,还有中教、小教、职工、农民。虽然身份不同,工作各异,但同学情谊压倒一切。平时往来尚且不说,就2000年、2010年、2017年三次聚会全部参加,而且哥长弟短,无拘无束的气氛也足以说明同学之间的友谊是多么深厚,这一切的一切《韶光长青》都反映出来,所以说它是师生联谊志一点也不为过。《韶光长青》纪念册的出版,达到了“常怀同学之谊,常年老师之恩,常记母校之情,常思故乡之根”的初衷。《韶光长青》《清徐县志》已收编,清徐档案局已收藏,县图书馆已传阅。愿小王学校七一届初中班的师生韶光长青,夕阳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