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四大经典。而《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又非常显著和独特,它是唯一一本以圣人轩袁黄帝命名的书,这就意味着生命之学在我国古代文化当中,被认为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徒之业。从历史上看,在现在的医学宝库中成书是最早的,通常认为是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从规格上讲,是在以黄帝、歧伯、雷公坐谈、讨论、对话、问答形式记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主张养生,主张延年益寿。不象西医书里总是病理、生理及老百姓看不懂的数据和指标,而是采取了打比方的方法,说它象什么。在《易经》里,他画出卦来让你看它“象”什么,然后悟出真谛,更恰恰的都是我们生活中耳熟能祥的事物。比如春夏秋冬,东西南北……书中内容有生活、病理、解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医学思想。
追根溯源,其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的医学理论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基础之上的。
首先,他有先进的思维。医食同源,药食同源,平常吃饭、五谷杂粮,瓜果蔬菜,饮料调味品,奶制品的均衡,酸碱、阴阳的平衡都是治病的良方。
其次,治人论。始终把人(患者)放在自然乃至宇宙中一块观察,从人体出发,通过中医望闻问切的手段,将人体阴阳调理得和自然一致,即天人相应,天人合一。未病先防,主张防病重于治病,就如今天“预防为主”的医疗方针一样。同时在病态变化的趋势中掌握主动权。
再次,以情胜情法。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将人常见的情绪与“五行”紧密联系,一一对应,恐类水、喜类火、忧类金、怒类木、思类土、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达到以情胜情的方法。恐胜喜、喜胜忧、忧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成为中国古代的“心理疗法”。
综现全书,全书只有13个药方,治疗与现代医学方法截然不同。依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看,靠的主要是仪器、化验、解剖及一系列的检查手段,以求真病因病情。而中医则是靠内观、体悟、外听、凭直觉去做出诊断,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