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学校坐落在清徐县县城主干道——文源路西段南侧,清源镇六合村北,是一所年轻有活力、风格独特的学校。为解决六合村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上级经过规划设计,2002年新建了清源镇二中。2014年8月与原六合中心小学合并,更名为清徐县清源镇六合学校。学校占地25412平方米,现有教学班26个,在校学生883人,教职工80人,其中专任教师本科61人,县级及以上优师(县级及以上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33人。
作为清徐县最年轻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国家“十三五”规划期间,学校在硬件设施建设上有了质的飞跃,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在此基础之上,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全体教职员工群策群力,围绕五大工程打造心智文化,在学校的内涵发展上做了积极的探索。
在凝练理念的过程中,六合学校坚持民主集中的原则,分三步生成学校的办学理念:第一步是征集。由学校领导在深入了解学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发动全校师生思考。向全校师生征集办学理念及三风一训;第二步是确定。在广泛征集的基础上,校行政结合自己学校多方面的实际和发展趋势,确定办学理念;第三步是宣传。将办学理念在学校教代会上接受审议,并正式通过。通过民主集中三步走,六合学校确立了自己的办学目标:通过管理变革,努力打造一支具有先进办学思想、能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领导队伍;通过教学变革,努力打造一支教学业务精湛,能独立开展教学研究的教师团队;通过课程变革,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共处的创新型人才。与此同时,确立了“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锁定“有灵魂的品质,有魅力的质量”为办学特色;出台了“心有静、行有度、学有长”的校训;形成了“真诚包容,大气灵动”的校风;“敬业、厚生”的教风;“自觉而专注,构思而好问”的学风;“以德性律己,以贤能助人”的领导风格。
六合校的心智文化围绕两个维度展开:心——有灵魂的品质——做人,我校从学校管理、德育工作、校园文化三个方面加以实施。智——有魅力的质量——为学,我校从教学教研、课程建设、社团开展三个方面加以落实。
一是凝心工程:抓矩阵管理,工作出效率。六合校在学校管理上采用的是矩阵式管理模式。矩阵式管理是通过横向的联系和纵向的沟通的管理模式。各个职能部门和项目组形成互补,互动,使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工作效率化,由于采用了灵活的组织结构,在资源上进行了共享,提高团队的执行力,减少了沟通环节,提高了反应速度。矩阵式管理使各个部门的管理聚焦到学校的发展上。资源共享化,在矩阵式组织结构中,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减少了以前出现的“忙的忙死,闲的闲死”的情况。人员协作化,矩阵式管理采用跨部门的协作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加有利于强化人员的团队合作精神,避免本位主义。
二是润心工程:抓养成教育,德育见成效。近年来,六合学校德育工作就一直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项重点来抓,2016年学校申报了太原市一般规划课题《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八大行为习惯精细化管理策略的研究》。我校以养成教育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以学生观为出发点,为学生的今天负责,为学生的一生奠基;以质量观为落脚点,注重落实养成教育的针对性与增长性。学校德育处实行德育量化考核制度,“一周一小结,一月一总结”,养成教育的精细化管理,使得我校涌现出了一大批“文明之星”和先进班集体。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学校的文明之花丛丛簇簇,灿烂盛开在校园的每个角落。
三是融心工程:抓校园文化,展育人风采。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体现。学校的文化氛围形成了,这所学校就拥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我校通过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的持续发展。
特色鲜明的管理文化。学校“校长助理团”的成立,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校长助理团倡导“团队合作,追求卓越”的校园价值观,使“走进六合,我是六合主人,走出六合,我是六合形象”成为六合学子的共同追求;他们协助校长处理学校常规事务,在师德建设、学风建设、减负工作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好地维护了学生的合法权益,使学校管理得以“重心下移,位置前移”。在学校,校长助理团是师德形象的监督者,是六合学子的代言人,是自主教育、自我管理的垂范者,是和谐校园的使者。
丰富多彩的隐性文化。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将校园文化建设引向深入。升旗仪式,开学典礼,举办成童礼、入队礼仪式,百日誓师,拔河比赛,歌咏比赛,运动会,校外综合实践等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
注重养成的走廊文化。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墙壁也会说话”。“三风一训”醒目悬挂,办学目标和理念展示于主楼大厅两侧墙壁,楼梯墙壁上悬挂着内涵丰富的版面,包括名人名言、文明标语等;更有“爱、善、智、诺、行”“勤、真、谦、悟、趣”系列版面,规范学生的言行、习惯,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为进一步把素质教育落在实处,学校加强了班级文化建设,德育处定期进行班级文化评比,形成了“班班有特点,个个有风格”的文化氛围。每学期班内都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班内手抄报设计比赛、书画展览、写字比赛、古诗文诵读比赛等各项活动,使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品质成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亮丽的风景。
四是慧智、凝智工程:抓教学改革,质量有保障。管理科学化。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原则,严格规范办学行为,扎实做好教学常规的检查与落实,加强教学质量的评价。开学初做好制定各项计划,期中抓好计划的落实和监督工作,期末抓好各项工作的总结和评比;教研常态化。规范教研行为,严格落实教研室各项考核制度。积极开展有效教研,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坚持说讲评课制度,同科教师一起研究教材教法,积极探究核心素养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落实,让核心素养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落地生根;科研专业化。学校鼓励教师投身课题研究工作,积极倡导教师组团搞课题研究,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我校教师人人有自己的小课题,人人争当研究型教师;课改高效化。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成人、成才的主阵地。我校积极践行“以人为本”理念,让每个教师根据自身目前的教学实际,确立了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从而使我校形成了讲练结合、教学互动、先学后教、以学为主的“向阳枝头百花开”的教学模式,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课改局面。
五是益智工程:抓课程建设,课堂显魅力。为提升办校品位,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依据学校近几年特色课程建设的基础与教师的实际,以国家基础课程为轴心,以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支点,努力创造条件,开展内容丰富的校本特色课程,不断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和学生学习快乐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优化发展,促进教师业务提升,学校可持续性发展。我校从实际出发,在校本课程建设开发方面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是学业发展课程校本化建设。学业发展课程即国家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同时为学生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奠定基础的课程,是学生必须共同学习的课程。基础课程凸显素质教育,用行动诠释课改理念,聚焦教学,立足课堂,构建高效、和谐课堂。学校着力于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开发,鼓励教师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二是优势潜能课程自主化建设。优势潜能课程在学业发展课程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拓展和优势潜能的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领域,课程注重学生的自主化、个性化发展特征,着力发掘学生的特长和优势,促使学生能够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学有所长,为其今后的学习方向选择奠定基础。三是快乐青春成长课程一体化建设。基于当前学校成长性课程较多地关注认知而忽视实践的现状,我校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理念,关注学生成长中实践和体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春成长课程,课程着力推进学生思、能、行的统一,自我价值与社会需要的统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四是抓社团活动,学生有特长。为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中小学成立了书法、音乐、美术、篮球、读书、棋类等四十多个特色社团。各社团开学初制订了详细的活动计划,教师定时间、定地点、定目标、定内容、有记划地开展活动。社团活动,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获得知识,在勤于动手中运用技能,在素养提高中张扬个性,形成特长。
学校在心智文化的实施过程中,既有成功的体验,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如:部分教师对学校的办学理念缺乏深入的学习,理论与实践脱节,考试的力量还在严重影响教师和学生等。对此,学校反思发展,寻求良策,下一步,将紧紧抓住一个根本:学校文化建设;扭住一个关键:发展教师;实施一个策略:精细化管理;抓好两个基础:领导班子建设和制度建设,为打造完善的心智文化不懈努力,从而让每一个孩子在成人的过程中实现成才,让每一位教师在敬业过程中完成创业,让每一处环境在有形的变化中体现无声的熏陶,不断优化办学思想,大力彰显办学特色,实现转型升级,提升办学品质,把六合学校办成管理规范、质量上乘、特色鲜明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