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思爱(1931年—2018年)清徐良隆村人。
出生于农民家庭,七岁上学读书。自幼家里常住八路军十七支队,与八路军相处很熟。1945年报名入学“陕甘宁晋绥五省驻晋随营学校”,参加革命。
1946年7月进入“贺龙中学”学习,1946年12月进入晋绥军区炮兵教导团学习。1947年参加保卫延安的战斗。1948年调第一野战军直属野炮团,任二营观通排副排长,参加过解放潼关,解放西安的战役,抚眉战役,宝鸡战役。
1948年8月参加兰州战役,郭四爱精准地运用掌握的测距知识,测量敌我之间的距离,为大炮修正方向,指明目标,发挥了我军炮兵强大的威力,大规模地杀伤了马匪,为解放兰州做出贡献,受到师首长的表扬。
1950年,郭四爱奉命回西安炮教团任三区区队长,负责训练新学员。
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2年调教务处任参谋,后又任战术教员。
1956年调南京军事学院,在刘伯承元帅手下工作,在地炮系担任战术专修室主任,1957年调宣化炮兵学院,在陈锡联将军麾下工作,继续担任战术专修室主任。
1958年春,郭四爱调北京军区炮兵14师9团1营3连任副连长,10月份任7连连长。
1964年任一营副营长。
1966年12月任营长。
1967年2月去河北邯郸支左,任邯郸中级人民法院军管会主任。
1970年,因病回到故乡清徐休养,按副团待遇。
回到清徐后,郭四爱积极投身家乡的建设事业,先后在生产资料公司,化肥厂帮助工作,使瘫痪的单位起死回生。因县化肥厂由亏转盈,他的名声传遍全省,相继有古交、交城、汾阳、沁源等县请他去帮助工作,他都婉言谢绝。
1973年春天,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时任山西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的李顺达出面相邀,请他去平顺化肥厂帮助扭转生产不正常问题,李顺达说:“平顺人民是多么需要化肥啊,我是带着40万人的希望来请你的。”他的话触动了郭四爱,郭四爱克服多年吃饭不消化,晚上睡不好觉的困难,报着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死也要死在工作岗位上的决心,毅然去了平定。
经过一段时间的辛勤工作,终于找出了平定化肥厂的问题,使平定化肥厂产量大增。后来,李顺达用飞机将郭四爱及他带领的工作人员送回太原。
郭四爱从1985年起担任清徐县围棋协会主席。
当过家属大院二十多年的院长,性格豪爽,勇于担当,乐于助人,办事公道,有口皆碑。
郭成杰(1921年—1999年4月)清徐县西楚王村人。
出生于贫困农民家庭。
1940年6月参加八路军,成为清太徐工作团警卫排战士。同年7月参加百团大战中的榆次火车站战斗,切断了日军的交通要道。
194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由战士,副班长,班长,交通队副队长,队长,一步步成长起来。出死入生,英勇善战。清徐,平遥,太谷,孝义等地都留下他战斗的足迹。
1944年2月任晋绥交通队组长。
1946年12月任晋绥边区八分区交通队副队长。
1947年12月任晋绥吕梁区交通队组长。
1948年6月任晋绥吕梁区党委工作队队员,驻平遥。
1949年1月任山西省徐沟县武装部教导员。
1950年12月任山西省徐沟县武装部部长。
1959年1月,平遥县武装部副科长。
1960年12月,平遥县人民武装部政工科科长。
1961年调孝义武装部任政委。
1969年4月,调河北省馆陶县任副政委。
1971年8月回清徐休养。享受副师待遇。
郭成杰,为人低调,从不在人们面前显摆自己,党教干啥就干啥,职务可上可下,从来无怨言。对家里人什么都不说,受过无数次伤,收藏着十几枚奖牌,家里人都不知道是怎么得来的。只知道默默奉献,从不争名逐利,将一个共产党员、老革命的光辉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有一次在家里面听到郭兰英唱歌,他只淡淡地说了一句:“郭兰英的成分,还是我给定的呢。”
郝崇志(1924年7月—2006年6月20日)清徐西谷村人。
出生于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家庭,少年时在村里读书六年。1938年7月光荣入伍,成为八路军120师358旅独立团一营二连战士。1940年入党。
参军后,历任通信连电话员,独立二旅三科有线电报务员,雁门军区司令部三科见习通信参谋,七军十九师十七团参谋,甘肃天水军分区司令部科长。
甘肃天水市兵役局局长,徽县人民武装部政委。1964年授中校军衔。
1966年2月离职休养,回到清徐老家。1984年赴太原干休所,享副师级待遇。
郝崇志先后参加过晋西北反扫荡战役,神府战役,晋北战役,晋中战役,扶眉战役,在这些战役中,他坚决贯彻执行上级指示,身先士卒,勇挑重担,吃苦耐劳,业务纯熟,精益求精,多次出色完成任务。
1952年荣立三等功一次。
回到清徐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继续发光发热,在县电信局,文化馆帮助工作。二胡拉得好,便组织起了县业余宣传队,翻山越岭,走村串户,给群众演出。
1980年光荣出席了北京军区离休干部先进事迹代表大会。
他一生获得了九枚勋章,战功累累。却从不在人们的面前炫耀。教育子女低调做人,诚实做事。
郝崇志就像一棵根深叶茂的老树,无论扎根在哪里,都会为那里保持一方水土,带来一片绿荫,带来和谐和美好。
赵栋(1926年5月8日——1998年9月4日)清徐县乔武村人。
出生贫苦农民家庭,6岁丧母。当泥瓦匠的父亲用独轮车推着他走街串巷,边给人干活边抚养他长大。他10岁便去西谷孟鲁青执教的学堂里帮工、烧火、打杂,抽空学了一点文化。1944年,18岁时由孟鲁青介绍上西山参加革命,当了八路军第八分区战士。
几个月后父亲病逝,在大山里当八路的赵栋听到老父亲去世的消息后,只能痛哭一顿,朝清徐方向磕了几个头。
1945年9月,贺龙中学成立,赵栋在离石大武镇参与筹建贺龙中学。据贺龙中学校志记载:“王建国任事务主任,指派刘振华,赵栋二人作助手。”后来赵栋又担任了司务长,为贺龙中学的创办人之一。
1946年春,在平遥战役中,我军缴获了大量的物资,由赵栋负责押运,途中遇到闫匪军,赵栋让车队隐蔽起来,他自己单枪匹马将敌人引开,后被迫跳入河中,被河水冲到对岸。圆满完成任务,立功受奖一次。
1948年在华北独二旅任敌工干事。1949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在一野七军二十一师西北独立团任组织干事、指导员。
1949年参加太原战役,围攻敌军,在化客头阵地消灭由西安空运来的胡宗南83旅一部。赵栋深入到我63团前沿阵地,对敌喊话,展开政治攻势,诱敌投降100多人,不幸的是自己的战友张盛良光荣牺牲。
1950年被授予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人民功臣”奖章一枚,“华北解放纪念章”一枚。
1950年调任中央军委炮四基地,任西北军区炮司炮政行政秘书、参谋、军法助理员,济南军区炮政保卫干事。经常跟随杨得志,谭启龙将军下连队指导工作。
1954年被授予红星纪念章一枚。1956年被授予解放奖章一枚。
1962年调任炮兵67师保卫科副科长,师纪委委员。1963年晋升少校军衔。1968年赵栋赴京参加全军团以上军队干部表彰大会,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1971年因病离职,回到清徐老家休养,享受副师职待遇。
赵栋的一生,文质彬彬,严于律己,秉公执法,兢兢业业,低调做人,常常给孩子们忆苦思甜,进行传统教育。他给后人留下的最宝贵遗产就是两个字:“厚道”。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