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醋都*故事总第3383期 >2019-04-03编印

我的父母我的家
——写在母亲百岁生日之际
刊发日期:2019-04-03 阅读次数: 作者:段俊杰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我出生于1961年3月28日,初中毕业后就职于太原印刷厂,是一名业务员,几天,我想给大家讲讲我们一家人的故事。我的大家庭原有七口人,我的父亲、母亲,三个姐姐,一个妹妹和我,我在家排行老四。现在我姊妹们都各自有了自己的小家,全家人口也多了,但我们大家庭的亲情与孝道更加浓厚。
  说来也巧,我的父亲、母亲都出生于1920年4月,当时是民国,军阀割据混战时期,他们一岁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成立了,所以他们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成长起来的。1937年,中国全面爆发了抗日战争,1938年父亲、母亲在炮火声中结了婚,当时抗日战争打得很残酷。听母亲讲晚上睡觉都不让关门,院子的大门也都被拆了,早上起来满院子都是睡得士兵,日本人的飞机就在头顶飞来飞去,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掉下来个炸弹,日子过得实在是担惊受怕。期间,为了生活,父亲被姥爷安排到太原印刷厂工作,做杂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印刷厂,父亲成为了业务员,用他自己的辛勤劳作,风里来雨里去的,把全厂的工作量用他自己承揽下的业务安排得满满的,把他全部的爱和精力,认真地投入到工作中,成为了印刷厂的骨干,为印刷厂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我们以我的父亲为骄傲和自豪。那些年父亲一个人在省城上班,忙起来几个月都回不了家,自然老家里里外外的重担就落到母亲肩上,她能挑能担,能扛能跑。自打他们结婚后,母亲不仅要照顾爷爷奶奶、太奶奶、我姑姑,还要照顾姐姐们。他们那个年代的媳妇在家里是没什么地位的,是做在人前吃在人后,还要把一日三餐给公婆端到饭桌上,自己却连餐桌都不能上,就在厨房吃点剩饭剩菜。每天白天除了做饭洗衣服,还要下地干活,晚上点着油烟味刺鼻的煤油灯给全家人做衣服、纳鞋底。当时母亲就好像有三头六臂似得,不管有多少活都能安排得有条不紊,做得干脆利索。熬过了八年抗战,见证了太原的解放。1961年我出生了,我是家里唯一的男孩,父母对我特别疼爱,所以家里好吃好穿都紧着我,当时我也是众星捧月,娇生惯养出来的。70年代奶奶去世了,爷爷一个人在老家,母亲不放心,便提议把爷爷接到太原,这样照顾起来比较方便,原来我是家里的宝贝,好吃的好喝的都是我的,爷爷来了,母亲就把好吃的、好喝的都给爷爷。有时候家里白面没有了,母亲就去邻居家借,借回来只给爷爷吃。给爷爷煮了面的面汤舍不得倒,就和点粗面给我们摊煎饼吃。当时全家只有我父亲有工作,全家7口人都靠父亲的工资,所以父亲工作特别卖力,多次获得单位表彰。为了让父亲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不要分心,母亲也帮着邻居家带小孩,糊火柴盒,来贴补家用。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全家人无微不至地照料着爷爷,直到爷爷去世。贤惠、善良的母亲用她的智慧把全家人的生活照料得井井有条,我们由衷地佩服母亲,感激母亲。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这种家庭氛围的熏陶下,我们姊妹几个耳濡目染也特别孝顺特别懂事,以至于我们的后代也特别的孝顺懂事。随着时间的流失,我长大了,我接过了父亲在印刷厂的工作,也干起了业务员。当时有父亲的倾力帮助,我也多次获得“业务标兵”的称号。同时,我们的家庭里生活和谐温馨、其乐融融,日渐富足兴旺了。就像杨绛说的:“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不幸我的父亲由高血压引发了脑梗。那时对这些疾病我们都没有概念,什么也不懂,就是着急。我们每天带着父亲四处求医问药,中医、西医,在很多地方看,可是一直不见好转。以前父亲是我们一家之主,也是全家的主心骨,我们一直依靠父亲,这时父亲突然一生病,一夜之间生活的压力和重担全部落在了我们的肩上,我成了家里的顶梁柱,责任和义务接踵而来。看病很费钱,我又是家里唯一的儿子,我们承担起来了。父亲半身不遂,大小便不能自理,姊妹们提议轮流照顾父亲,医药费也是大家一起出,这个让我非常感动,当时也确实减少了我很大的压力。从酷暑的三伏天到严寒的三九天,姐妹们昼夜往返于医院和家里,帮母亲照顾父亲,为父亲擦洗身上,换洗衣服。后来父亲由于长期卧床,脾气暴躁,我们姊妹几个耐心照顾,我也是想尽办法逗父亲开心,被姐妹们戏称为父亲的“开心果”。父亲一辈子在外面跑惯了,想要知道外面的大事小情,一开始我坚持每天回来给他讲这一天的见闻趣事,也时不时邀请朋友们来家里陪父亲聊天解闷,还订阅报纸、杂志,时而买上几盘新的晋剧磁带,让父亲打发时光。后来又省吃俭用,存了一点钱给父亲买了一辆轮椅,父亲当时高兴得合不拢嘴,总算能出去溜溜了。我们每天早上早早起床,将老父亲扶到轮椅上,到外面遛弯,呼吸新鲜空气,然后把父亲送回家里,帮母亲打好一天要用的新水,倒掉脏水和垃圾,再去上班。下班先去市场买上水果、蔬菜,偶尔还会买点肉,再回家。那时冬天还没有暖气,家家户户都是烧的蜂窝煤,每到冬天都要先劈柴,打煤球,存够一个冬天用的。我每两三天就要倒一次烟筒,用木棍把烟筒里的东西敲干净,倒干净,才能继续烧,否则烟出不去,就会倒流进家里,这样家里的人都会煤气中毒,严重的还会因此丢掉性命。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姊妹几个一起相互配合,在顾全自己小家的同时,还要和母亲照料生病的父亲。
  经历了三年的时间,1993年农历10月22日父亲走了。当这一刻真的来临的时候,我突然觉得一下子没有了精神支柱,整个人很空。然而母亲的坚强影响着我们,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天。现在想想还真是“为母则刚”,母爱伟大。
  母亲是个吃苦耐劳、聪明贤惠、刚强善良、热爱生活的老人,在大院里团结邻居,和大家友好相处,在家里慈爱大气,爱护子孙,是我们大家庭的一宝。从父亲去世到现在25年的时间,中国飞速发展,很遗憾父亲没有看到这一切。随着我们年龄越来越大,经历的越多就越懂得“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苦楚,所以我们加倍的珍惜母亲,把对父亲的爱加倍延续到母亲的身上,对母亲好。我们一直坚持着轮流值班陪伴母亲,不让她感到孤独,每天都变着花样的给她吃,买着新衣服给她穿,陪她聊天,看电视,带她逛商场,遛公园,就这样我们持续了25年的陪伴,带母亲吃她没吃过的,看她没看过的。母亲高兴得逢人就夸奖我们,有国家的好政策,儿女的孝顺,她太幸福了。我们也确实做到了。
  今年母亲99岁,思维清晰,身体硬朗,面色红润,每天总要看新闻联播和太原新闻,从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以及太原的变化,她说都见证了。是的,这几年我们带着母亲走遍了太原的大小公园,逛遍了太原的大小商场,省内的旅游景点也是几乎都去过了。去年我们全家还组织自驾游,带着母亲去了乔家大院、平遥古城,故地重游母亲的家乡,她感慨良多。
  平凡的事情重复做,一做就是几辈子。我们家的孝道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在这里我非常感恩陪我一路携手走来的姊妹、家人,也非常珍惜能够与母亲朝夕相处、日夜相伴的温情,愿这种温情能够久一点、再久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