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清风*徐来总第3380期 >2019-03-27编印

高中昌先生《蒙古马赋》解读
刊发日期:2019-03-27 阅读次数: 作者:侯耐根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纵观高中昌先生的这篇《蒙古马赋》,文章虽然不长,全文565字,但从主旨角度看,意蕴深厚,博大精深,意境高远,气势恢弘,视野开阔;就思路说,结构严谨,条理分明,布局合理,内在逻辑清晰,层层递进,段落衔接紧凑,过渡自然。这结构就是思路的外部体现,思路在内是构思文章过程中的思维流程,在外就是文章的结构布局。再论语言,它符合赋的文体要求,中规中矩。赋是介于散文和诗之间的一种文体,近文称文赋,如《赤壁赋》;近诗称诗赋,如这篇《蒙古马赋》。文章以铺陈为主,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对仗工整,平仄相宜。文章採取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调用了对仗、互文、设问、用典、比拟、移就等多种修辞手段,精彩纷呈,文采斐然。这就是从主旨、思路、语言等文章的三大要素看,给我们的总体印象。为什么这么说呢?且看——“大漠无垠,横沙连碧;草荣其胜,原载其名。”文章一开头,就豪情满怀地交待了蒙古马的生存环境,也在读者面前呈现了无限广阔的天地:大漠、横沙、无垠、连碧。蒙古不仅有大草原,还有大沙漠,横沙。连碧就是连天了。这是多么开阔的景象,而只有胸襟广阔、眼界高远的人才能写出这样气势弘阔的景象——“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样的文字,只有李白能写出;雄风贯古今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也只有苏东坡才能唱响;而写出“北国风光”“千里”“万里”之势的,也只有毛泽东。
  “草荣其胜,原载其名。”这个句子可以这样理解:草原荣其胜,草原载其名。说得更直接些,就是草原荣载其胜名。这儿作者用了“藏头”修辞格,藏字于句首,与藏头诗相类。也用了“互文”辞格,参互为文。名句中用“互文”辞格的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并不是秦时的明月照着汉时的关,而是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关。再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也不是主人下马后把客人留在了船上,而是主人下马客下马,主人在船客在船。本赋中“草荣”句类推可解。无论“藏头”还是“互文”,它们的作用有一致性,都具诙谐性和趣味性,给句子添了许多幽默感,从而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本句“草荣其胜”的“胜”是美、美好、美妙的意思。“荣”作华丽、显耀解,是形容词作动词,为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其胜”,句子则具使动意,即草原使牠的美更显耀。“其”为代词,代蒙古马。“原载其名”,草原载其名,草原承载、赋予、带给了牠美的名声。上下句连起来,便是草原使蒙古马的美名更加显耀了。
  “行造化而衍其生,天予乃骏;滋芊绵以丰其秣,地毓乃灵。”上句指天,下句指地,天皇地母。上句中的“造化”、“天”和下句中的“地”,都指的是大自然,“衍”是繁衍。“予”是给予、赐予,“乃”是副词“就”“便”,“骏”指良马,或者说马里的优良品种。把上句的两个分句连起来是:不停地变化着、运行着的大自然繁衍、延续、进化了牠的生命,(这里的生命当然是指马类整体而言的,有种类的意思在其中)并赐予、成就了牠的优良品质。下句中的“滋”是润泽、汁液,“芊绵”是芳草茂盛的样子,“以”为连词,“丰其秣”亦为使动句,“秣”为饲料。“毓”为孕育,和“钟灵毓秀”的“毓”是一个意思。整个下句的大意是,大地给蒙马提供了富有营养的、充足丰盛的粮草饲料,滋养、孕育了牠善美的灵性。
  文章开头这几句,既是对蒙古马生存环境的交待,也是给蒙古马的出场亮相所作的铺垫,也是造势。正如唱戏,角儿还没出来,锣鼓家伙先响好一阵,营造气氛,达到“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效果。
  “曰骏曰灵,是为何耶?得云龙气概者,蒙古马也!”那么,既骏又灵,既有优良品质,又有灵性之善之美,“是为何耶?”这是什么呢?“是”在这里为代词,代“这”或“那”,这是个设问句,有提高读者注意力的作用。“云龙”就是龙。“者”为助词,表提顿。“也”为语气助词,有感叹意。“得云龙气概者,蒙古马也!”请注意这个句子,上句问“是为何耶?”那直接回答“蒙古马也”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在中间加一句“得云龙气概者”呢?我认为,不可小觑“得云龙气概”这几个字,它是整篇文章的纲,也就是通常说的“文眼”。恰到好处,神来之笔!下文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得云龙气概”这几个字的,都是“得云龙气概”的具体说明。从第二段的对蒙马形体、五官特征的铺叙到第三段的写马的性格品行,都是这样的。就算开头第一段的下面几句,也是围绕“得云龙气概”的,它写的是蒙马“云龙气概”的来由,这气概是怎么来的,怎么修炼成的。
  “尔来亿万斯年,潜通玄化;千百劫难,吐纳纵横。终不辞生民以寄命,因驯得睿智而敏行。乃曰:岁月不磨,升华其品;厄危何阻?砥砺其形!”前边,“尔来亿万斯年”一句,让我们稍稍联想到李白《蜀道难》中“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诗句,这里作者使用典故,属“用典”修辞格。高中昌先生的这篇《蒙古马赋》,好多地方用典,但都不是原封不动地搬过来,就是说,你能联想到但又不是很清晰。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高中昌先生的高!)不呆板,不机械,灵动性很强,它让你能隐隐约约地听到,朦朦胧胧地看到,恍恍惚惚地感到,但都不能真真切切地摸到。捕,捕不住;捉,捉不牢。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它的作用是使读者能发挥联想,丰富了句子的内涵意义,使文章更显得“文”,文采的文,文野的文。“亿万斯年,潜通玄化”,“斯”是助词,无义,可忽略不计。“潜通玄化”是遵循自然规律,潜移默化。亿万年了,蒙古马默默地适应着天道的变化。经“千百劫难,吐纳纵横。”“吐纳”从字面上讲当然是吐故纳新,这儿指蒙古马内在的性格、品行、精神上的修为。而“纵横”是指横向纵向多方面或全面的发展进化。简言之,“吐纳纵横”就是内修外化,吐纳为内修,纵横为外化。“终不辞生民以寄命”,“辞”是推辞、辜负,“生民”指人、人们、人类,“寄命”是寄托生命,生存依赖。连起来,“得云龙气概者”蒙古马,始终没辜负人们对牠的生存依赖,牠在为人类服务,为众生服务,在服务的过程中完善着自己。“因驯得睿智而敏行”,《淮南子》有句云:“马先驯而后求良。”马的优良品质,有“亿万斯年,潜通玄化”来的,也有人为驯出来的,这个句子的意思就是通过驯而获取、炼就了牠通达的智慧,并使牠的行为更敏捷。下句,“乃曰”,于是说、所以说。“岁月不磨,升华其品;厄危何阻,砥砺其形!”亿万年的岁月变迁,没有使牠受到损伤,反而升华了牠的意志和品行;句中“厄危”是灾难困苦,而这些灾难困苦又岂能阻止牠的发展,反而砥砺磨炼了牠的形胜之象!
  这就是蒙古马“云龙气概”的由来和发展。
  正因为蒙古马有了这种“云龙气概”,所以——
  “斯马也!体弗巨魁,雄姿骁悍;”
  也正因为蒙古马有了这种“云龙气概”,所以——
  “肢非尽长,耐力疾行。”
  “斯马也!”这样的马啊!这是个过渡句。语义上紧接上文,又引出下文,文章自然地推进到第二段。这样的马,体形算不得特别魁伟,但雄姿勇猛强悍;四肢也算不得特别修长,却经得住迅疾久行。
  接下来,文章用了两个对偶句,写出了蒙古马在听、视、声、驰时的行为特征,读来极有韵味。
  “两耳峻如批竹,若静若动则警之异觉;双睛清如莹玉,或凝或闪则耀之性灵。当其临风慷慨,携韵长鸣,清越之声或抟于碧落;若夫恣意激扬,驰威奋鬣,迅捷之状或恍若彗星。”无论静,无论动,耸立如批竹的两耳都能对异觉引起警惕;有时凝聚,有时闪忽,清澈如莹玉的双眼都显现着性灵的光耀。下句中的“清越之声”就是清亮高亢之声。“或”为语助词,在这里有衬垫功用,夹在句中,虽无实意,但使句子读来语气舒缓,流畅顺溜。“抟于碧落”,“抟”是盘旋之意,“碧落”为青天,“上穷碧落下黄泉”嘛。“抟于碧落”就是盘旋在青天。当牠迎风而长长地嘶鸣吼叫时,有节律,抑扬顿挫,有如慷慨悲歌,那清亮高亢之声在青天盘旋着。“若夫”是发语词。“恣意激扬”就是任着性子激烈飞扬。“驰威奋鬣”,“奋”是张开。“鬣”指马脖子周围长长的鬃毛。怎么才能张开鬃毛呢?只有疾驰扬威迅猛飞奔时才能张开。这儿写得非常形象逼真,惟妙惟肖。作者观察蒙古马的行为状态非常仔细,非常准确,所以写得非常真实,仿佛奔腾疾驰的蒙古马就在眼前驰骋,就在眼前嘶吼长鸣。“恍若彗星”,就像彗星,彗星出现时不是一个点,也不是一条线,而是扫帚似的一团火,这和马跑时腾起四蹄张开马鬃的形象非常相似。这也为后文的“动为一团火”暗暗地埋下了伏笔。
  以上,就是“得云龙气概者”蒙古马的外在形象。
  下面第三自然段就重点写“得云龙气概者”蒙古马的精神世界,写内在品德。由表及里,由上文的外形写到下文的内心。但写内心时也不是静止地写,而是通过马的行为状态表现,在动静中体现马的内在美的。
  “俊哉!甚矣!”多美啊!多俊啊!看这个过渡多好,既是对上文蒙古马外在美的总结,又是对下文马之内在美的呼唤。承上启下。诚如我于前所述,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严谨,逻辑联系非常合理,布局得当,过渡自然,构思时的思维流程有条不紊。
  “昂首扬鬃,恃而不傲;掀云裹雾,狂而不颠。”“昂首扬鬃”和“掀云裹雾”写得非常有气势,笔力骄健,力透纸背。“恃而不傲”,有傲人之处而不傲于人,有才能,也有操守;有品位,更有修养。“狂而不颠”这里的“狂”是狂放的狂,是千里豪情、万里豪气的外在释放,是自信的呈现和表达。这个狂,是智者之狂,是“老夫聊发少年狂”之狂,是“漫卷诗书喜欲狂”之狂,是“狂来欲碎玻璃镜”之狂。它有节制,而不是行为不计后果全然没有理智的疯狂疯癫。
  “观夫放浪形骸,蹄风交响乎陌野;依趋守望,逸思宁附于枥栏。”这儿用了“移就”的修辞格。“放浪形骸”本来是形容人的行为状态的成语,现在移用到马身上,使马人格化,这样我们对马之特性的把握便更准确了,把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况变得不仅可意会而且可言传了,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因而也就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句首的“观夫”二字是发语词,也可作“看牠”解。这个句子的的意思是,看牠不拘形迹地奔跑时,蹄声伴者风声在广袤的草原上交响着,呼啸着,而与同伴们相依相随时,又收回了放纵的思绪,宁静安定地、平心静气地归附存身于马厩。这一动一静,又刚又柔,作者笔下的马更真实了。“化冷分寒,护群携爱;不离不弃,何苦何艰?”这是马的乐群友爱精神,是马温柔的一面,与下文也有呼应关系。马品就是人品。这里,作者用“拟人”的手法,给马赋予了人的感情,且是古朴的高尚的真正的人的感情。这就是仁义之心,这也是“云龙气概”。
  “若乃敖包会之争荣,雄风磅礴;那达慕之夺彩,气象万千。是时也!天地阔乎,百骁驰骤;风雷动矣,一骑当先!”敖包会和那达慕都是蒙人的集会习俗,敖包会是祭祀活动,在四五月间;那达慕是庆丰收,在七八月间。现在很像赶集,有物质交流的市场。两者有一共同点,就是集会时都有赛马或骑马射箭的活动。马和骑手在那个时候大显其能,都是非常夺目的角色。那时,百马奔腾,争荣夺彩,一马当先,场面雄宏壮观,精彩纷呈,热闹非凡,其景气象万千,其势风雷滚动。“然其跃跃丹心,从不厌鼓钲拓势;殷殷远志,安止于猎赛邀观?”“跃跃”是激昂跳动意,“殷殷”是宏大,“鼓钲”指鼓与锣,“安止”为岂止之意。连起来,可是马的激昂跳动之心和高远宏阔之志,从来都不满足于赛马场上的锣鼓造势,扩大影响,供人观赏。为什么呢?因为牠有“云龙气概”。接下来——“壮乎哉!”承上启下。“行朴持勤,不辞鞍辔;驭时载世,永志腾骞。虽万里而何遥?欣然负重;任八荒可尽达,岂待扬鞭?草乱沙荒,踏丘壑以识途;云沉雨滞,破迷茫以奋前。曰至情也!曰至性也!”看这写得多精彩!蒙古马秉性俭朴勤奋,任劳任怨不辞劳苦地承载重负,牠顺应着也承受着时世风云的沉浮起落。虽然沧桑更迭、代有兴废,可牠永远都在昂首腾跃;牠负重运输,不以万里为远。无需扬鞭,奋蹄可达八荒之地。草乱沙荒,牠踏丘跃壑,识途知路。云雨沉滞,天地晦暗,牠能破迷茫而奋然前行。这就叫至情!这就叫至性!这就叫“云龙气概”!
  下面的文字更加辞采美富,蒙古马的“云龙气概”可贵品质体现得更加突出。“安其步,静其心,款段于斜阳芳甸;争其锋,挺其险,担当于铁血关山。任是天骄弓影,雪帐云旌;莽原飞檄,寒漠拒兵。立则气定河岳,奔则风卷雷霆。”一连几个对偶句,有三字句,有四字句,有七字句,长句短句,错落而有致,风雅而有情。这样便增加了语言的气势和韵味,读来特别上口特别得劲。这样也就从多方面多角度地把蒙马优雅高贵的气度和刚烈勇猛的豪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了。古称城外是郭,郭外是郊,郊外是甸。蒙马有时悠哉优哉地漫步在斜阳映照下的郊外,缓步而行,从容不迫;有时在铁血关山的战场上冲锋陷阵,挺身赴难,不避凶险,富有担当。忠诚守信,依仁蹈义。牠曾背负一代天骄弯弓鏖战,也曾在白如雪多如云的军帐战旗下穿行;牠曾飞驰在草木丛生的旷远之地送达文书,也曾在凛冽寒风中血战丘漠,抵御兵刀。无论处于何种境地,牠静立时,气定山河;牠奔腾时,风卷雷霆。“云龙气概”,挥斥方遒!
  “动为一团火,其炽其烈;静为一座山,乃峥乃嵘。当突变处,不知惊乍;于凶险时,堪托死生!”这几个对偶短句,铿锵顿挫,力拔千钧,短频快,冲击力、穿透力极强,把蒙古马的峥嵘不凡、处变不惊、不贪生、不惧死、忘身救主、大义凛然、舍命不渝的忠贞勇毅的性格特点写得活灵活现。最后一句“堪托死生”,用了偏义复指的修辞格,将“死”与“生”两个对立的词放在一起,而实际语义上又是偏指一方“生”的,将生命、生存的希望都托付给牠,好像是说:“是生是死,全交给你了,你看着办!”这要的当然是死中之求生。文字上,以“死”陪衬“生”,作用是更强调了偏指的一方,这样,读者对偏指一方的注意力更集中了,文章更引人入胜,语言的表现力也就更强了。
  文章的最后一段是总结性的,也是对蒙古马“云龙气概”的总的概括。全段照应前文,每个句子都可在前文中找到对应语。
  本段是以“呜呼”一叹为始的。这一叹,是景慕之叹!是敬仰之叹!是钦佩之叹!意味深长,感慨万端,真是:无限由衷情,尽在一叹中!
  “呜呼!敢生敢死,是其刚也;怜群惜仔,是其柔也;笃初守志,是其恒也;识途知进,是其明也!德脉欣其远绍,芳猷备而永承,精神壮乎不朽,骏业托以长兴!”出生入死也罢,爱幼护群也罢,都是蒙古马的真性情。坚守初心,一以贯之,恒久不改。奋力有方向,前行有目标,精进不休。不糊涂,不犹豫,不动摇。懿行完备,永世传承,德脉旺盛,英名远扬!“云龙气概”不朽,勋业使命代代接续,薪火相传,长兴不衰。
  “负重任,跃锦程,载文明,行博爱,不息于生生。”蒙古马承载着整个民族的希望,也担负着整个民族的重任。前程似锦,骏马的生命之树常青!
  “故叹曰:当孚盛誉焉,国马明星耳!”孚,就是符合,确实符合盛名美誉,实至名归。那么,符合什么样的盛名美誉呢?“国马”的盛名,“明星”的美誉。句中“当孚盛誉焉”的“焉”是兼词,当“于之”讲,“于”是介词,“之”是代词,代马。连起来是“对于牠”之意,对牠来说,确实符合这样的盛名美誉。
  总之,这篇文章,作者以其严谨的结构,形象生动、富有穿透力的语言,托物言志,通过对蒙古马“云龙气概”的赞美铺叙,表达了自己对完美的高格调的理想人生的追求。
  我在前面说过,文章中的马品即人品。骑马要骑这样的马,做人要做这样的人。
  最后,我还想说,尽管我不了解发展了的现在的文艺理论是如何定义文学,如何阐述文学与生活、作家与作品的关系,但我总认为文学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作家在作品中是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念和思想感情的。正如高中昌先生的这篇《蒙古马赋》,整个作品都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美好品德的向往、希冀和追求。托马所言之志也好,借马所舒之情也罢,都是作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再现。我们很难有这样的想象与判断:一个心地狭隘、蝇营狗苟、卑劣龌龊的小人有发现蒙古马之美的眼界,有写出蒙古马之美的胸襟。但我们却很容易有这样的想象和判断:能发现并能如此热情地赞颂蒙古马优秀性灵的作者,他的内心世界,能不光明能不正大能不真能不善能不美吗?能不是“得云龙气概”的“国马明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