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道是历史的见证和记忆,街道文化是别具特色地方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饱含着人民群众对家乡特殊的文化情怀。
清源古城始建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至今已有1400余年。虽然四周的城门城墙只剩西门和西城墙的一段残垣,但是城内城外的街道还是古城原初的格局,至今尚未改变。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街道的名称大多还沿用至今,这也说明清源的百姓对家乡历史的一种特殊而又深沉的历史情怀和乡土情结。
清源古城的街巷不多,可分为城内和南关两个区域。城内包括在城一和在城二、西关和北关,是隋开皇十六年建的清源城。城外是在原古梗阳城的基础上建的南关一带。包括城南一、城南二和城南三。城内的街道主要有衙门街、南门街、北门街、北关街、察院街、牌楼街、赵家街、水桥街、西门街、阎上街、仓门街等。城外南关的街道主要有:南门大街、永定街、延昌街、西亭街、顺城街、官道街、菜市坡街、罗家横街等。
一、北门街
北门街古称阜民街,即兴盛富民之意。因街北端紧依北门,故称北门街。此街南北走向,北起北门里,南至水桥街。它与古县城同岁,是县城古老的街道之一,属在城一区域。明清时期,街上商贸店铺紧紧相连,生意兴旺,有名的主要有“同兴永”、“夏兴”两家醋坊,“永茂当”典当铺、裱画铺、木匠铺等,是清源古城内醋坊最多的地方,至今还有五处醋坊遗址。上世纪60年代之后,街道南端路东曾经是山西省水土养殖试验场,俗称渔场,现今已闲置。
二、察院街
北门街从水桥往南就是察院街,南至圆通观(又称红士庙),今是县竹编社原址。察院街古称惠政街。明末清初时,清源县衙曾在此设察院司,故称察院街。此街为南北走向,与北门街同向连贯,远处看实为一条街,属在城二区域。此街因后来开设粮店较多,又是县衙粮食屯集地,所以又称粮店街。主要的粮店有老字号“万和”粮店和“聚义”粮店。县府衙屯集粮仓解放后由县供销社的棉花站占用。此街最大的粮店是民国年间的“万亿恒”粮店,西洋式建筑门面,人们形容样式像县衙,编成俗语:“屁糊眼观灯,万亿恒看成衙门”,1946年日寇投降后,县府又在此处建了小学,是用山西军阀阎锡山的字,取名“伯川”小学。不久即解散。2003年,此街更名为森泰大街。
三、牌楼街
牌楼街东起察院南端,西至南门街,与仓门街口相对,约200多米。古时街中段有罗家牌楼一座,故称牌楼街。此牌楼由乡人为明代九省巡按御史罗贤而立。牌楼为四柱三门歇山顶建筑,门楼上书“奇锦锺秀”四个大字,寓意清源城内因有罗御史而荣耀。街道虽不长,却相对整洁古朴,文化品味突出,有别于它街。解放后,东端的圆通观建起了清源第一个大戏园,是清徐晋剧团最初的所在地。后由竹编社占用。街路南有县百货公司、五金交电公司,路北有粮食局的榨油坊,西端路北至今仍是县房管所的办公场所。
四、赵家街
赵家街又称赵王街,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简子曾在此街居住,故名。属在城二辖区。此街东西走向,东端曾经是清徐县委、县政府所在地,后改为县招待所,如今是县委党校所在地。县广播站也曾设在党校西面。西端是清源文庙和武庙(武庙又称火神庙)。文庙自古以来就是由学校占用,解放后武庙由县兵役局占用。街路南曾经是县师范学校、县教师进修校的校址,后由职工子弟小学占用,现在是文源小学校址。文庙和武庙都是政府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对面曾经是戏台和广场,上世纪五十年代,是县城唱大戏的地方。武庙门前有一水井,井中水平略低于地面,水质甘醇甜美,为清徐第一好井。
五、衙门街
衙门街地处县衙门前,故名。此街古称“宣化街”,寓为发布政令、教化民众之意。街道不长,南北走向,北起县衙,南至赵家街口,全长约200米,属在城二辖区。在县衙门口立有四柱三门牌楼一座,上书“如保坊”,意为依照朝廷的恩惠一如既往地保护一方百姓平安之意。古时街道两边多属县衙所属各行政单位占用。解放后,县衙为县人民政府所在地。街两旁由县法院、县检察院、县文教科、县政协所用。1958年大跃进时,衙门街两旁房屋全部被拆除,木料砖瓦运到北门外往东,新建了几排平房让居民居住,名曰“新农村”。县政府向南延伸新建,县衙原址由县武装部占用。衙门街从此消失不复存在,变成清徐县委和县政府的办公场所,后改建为县招待所。
六、南门街
从南门街北端的赵家街口到南门为南门街。此街南北走向,北端与衙门街相接,实为一街贯通,全长约350米,是城内主要街道之一,属在城二辖区。街道笔直整洁,来往官员较多,有行政官方气派,两旁街面的商铺档次有所提升。民国年间,此街有牛夺宝的“清源水”金店、牛二成的“五美园”饭店、姚三的瓜果蔬菜店、牛庭藻的“日兴昌”布店、郭鹤仙的西医门诊、苏学亮的“苏记”照相馆,还有“信义成”书店、王三汉的肉铺、吴村白家的“交通银行”等。解放后,有清徐县文化馆、图书馆、新华书店、县供销社、商业局、照相馆、百货第一门市部、糖酒副食商店等。1961年又兴建了清徐礼堂,后改建成县城首个影剧院。大南门成为当时人口最为密集、活动较为热火的闹市中心。
七、南关大街
南关大街从南门向南至罗家横街,建于梗阳城旧址上,古称“升平街”。此街宽敞整齐,东西两边都是商店,房屋全是出檐瓦顶露明柱建筑,条石台阶,金字牌匾,十分气派,好比北京的王府井、太原的钟楼街。各种店铺有钱行、银行、药店、书店、饭店、糕点铺、绸缎庄,店铺相连,生意兴旺。解放后,路东有“广德堂”药店、清徐县人民银行、副食商店等,路西有五金交电公司门市部、钟表修理店、修车铺,有的延续至今。南关大街是古县城街道最长、最宽、最热闹的商业闹市区。
八、永定街
永定街是南门大街西边的一条主要街道。此街南北走向,北起西亭街财神庙,南至梗阳城的官道街小南门,因小南门原称永定门,故称此街为永定街。民国期间,此街路西有三官庙,曾建有小学校,以蒋介石的字命名,称中正小学。不久解散,后为清源第一新民小学。永定街商业店铺不多,大多居民住户为有钱富商人家。解放后,在永定街路西由县公安局占用,后改为县妇幼保健院。与猪市巷、菜市坡的十字路口交叉处,是清徐县第二百货门市部。往南路西有清徐县南关小学,后改名为清源镇南营小学。永定街是自清源古城建城以来至今保持原名原貌的街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