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清风*徐来总第3374期 >2019-03-13编印

台湾故宫观国宝
刊发日期:2019-03-13 阅读次数: 作者:韩玉林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到台湾,就不能不去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参观。作家李敖在谈论中华文化的时候说过:中国故宫有两座,一座在北京,一座在台北。北京的故宫是“饺子皮”,台北的故宫是“饺子馅”,馅要比皮有味。暮春时节,我赴台湾环岛游,便急不可待地想去尝尝那“饺子馅”的味道。
  参观之前,我对这些文物南迁的历史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虎视眈眈。为了保护文物安全,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避暑山庄等地,存藏的珍宝准备南迁。在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的主持下,经过挑选、造册、编号、装箱,共迁走文物24余万件。南迁文物暂存上海,抗战前夕运到四川,抗战胜利后又迁回南京。1948年至1949年初,蒋介石国民党当局将这些文物,连同南京中央博物馆等地收藏的文物,全部运抵台湾。幸运的是当时虽然兵荒马乱,烽火连天,文物的迁运过程时日绵长,道路艰险,漂洋过海,却无损毁丢失。真得感谢那些曾经承担国宝南迁重任的专家们,是他们的毫不犹豫,奋不顾身,才让这些南迁的国宝得以静静安身、熠熠立命。
  大巴车载我们抵达目的地,远远就看见了故宫博物院。它位于台北市郊的外双溪畔,阳明山麓的绿荫里。占地16公顷,始建于1962年,于1965年夏孙中山诞辰纪念日落成,原名“中山博物院”,后改为“国立故宫博物院”。视线中的故宫博物院依山傍水,宏伟壮观。院前广场上,耸立着一座五间六柱冲天式牌坊,坊额上题有孙中山手迹“天下为公”,字迹遒劲有力。牌坊后镇守着两座威武的铜狮。跟随导游拾级而上,见到了刻有“博爱”二字的铜鼎。
  博物院为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主体建筑共4层,白色的护栏,米黄色的墙,桔色的屋脊,绿色的琉璃瓦,庄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正院的平面呈梅花形,分成5个大厅。第一层分别是讲演厅、办公室、图书馆;第二层是展览室、大厅及画廊,用来展示书画。四周共有8间展览室,陈列铜器、瓷器、侯家庄墓园模型及墓中出土文物;第三层则陈列书画、图书、文献、碑帖及玉器、珐琅器、雕刻及织绣等;第四层则为各种专题研究室。院后有文物贮藏库,更有一套设备十分完善的山洞,专门贮藏珍贵的文物。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之多,举世公认。据导游阿杜介绍,这里共有1000多年来,宋代至清代稀世珍品70万件,绝大部分是国民党政府从大陆运到台湾的。由于不断接受捐赠与购藏,藏品每年都在不断增加,其中以陶瓷、书画、青铜器最为完整。博物院经常维持有5000件左右的书画、文物展出,并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特展。展馆每3个月更换一次展品,能欣赏到哪件旷世奇珍,全凭个人的缘分。
  中华五千年文化,跨度这么大。展出的珍品尽管只是一小部分,却已经琳琅满目,应接不暇了。2个小时的参观,当然只能跟着导游,挑“重点”看看。说来惭愧,参观的时候,听着导游的介绍,瞪大了眼睛不住地感叹。可是珍品太多了,印象最深的就是“故宫三宝”:翠玉白菜,肉形石和毛公鼎。
  翡翠白菜是清末光绪皇帝送给瑾妃的一件工艺品,长18.7厘米,宽9.1厘米,厚5.07厘米。原陈列于北京永和宫。是清代能工巧匠以一块半白半绿的翡翠为原材料,把绿色的部位雕成菜叶,白色的雕成菜邦。菜叶自然反卷,筋脉分明,上面爬着两只螽斯虫(俗名蝈蝈),善于高声鸣叫,繁殖力很强。白菜象征家世清白,螽斯虫则有多子多孙之意。这棵“白菜”和真白菜一样大,滋润新鲜,好像用指甲掐一下就会出水一样,增添了活意,令人叹服!许多人到台北故宫,第一个要看的就是这棵“白菜”。肉形石,顾名思义,是像肉之石。横看竖看,真的像肉,像东坡肉,像红烧肉。据说,它产自内蒙古,是一块玛瑙石,天然形成。制作工匠将原来质感丰富的石材,加工打磨,做成了这件肉皮、肥肉、瘦肉,层次分明,毛孔宛然,酷似一块新鲜的猪肉!
  早就听说了毛公鼎,一直没有机会亲眼目睹,今日得见,果然不凡。西周青铜器毛公鼎,1843年陕西岐山出土,有着2800多年的历史。鼎通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腹围145厘米,净重34.7公斤。其鼎口呈仰天势,半球状深腹,垂地三足皆作兽蹄,口沿竖立一对壮硕的鼎耳。文物界公认此物系西周晚期,宣王(公元前827——公元前781年)时的一件重器。因其鼎腹内铸有32行关于“册命”毛公喑(yīn)的铭文,故名“毛公鼎”。铭文有32行,497个字。迄今为止,毛公鼎是铭文最多的重器,自然便成了稀世瑰宝。当时的青铜器不但以质地、古旧程度论价,而且还按照铭文的字数加价,一个字可以加一两黄金。
  徜徉在台北故宫这座艺术宝库中,将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精品看过来。我不由的在想:中国迟早要统一的,所以把从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地带来的这些文物,都编成“故”字号,就是故宫的“故”。等到将来两岸统一的那一天,这些从大陆运来的“故”字号的文物,还要回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尽管有人说“一个中国,两个故宫,抛开政治,这些奇珍异宝是全中华的文化遗产”。这话没有错,但我更希望台北“故”字号的文物,能够早日回到北京故宫。因为故宫是“一个文化整体”,就像两岸不可分离一样。“十里扬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说”。过去的事,早已过去,重要的是当下,是将来。上述夙愿,何时才能实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