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文化*生活总第3370期 >2019-03-04编印

背叛的煽动
——沈园骋怀
刊发日期:2019-03-04 阅读次数: 作者:侯耐根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一)
  2018年秋,我与王福兴、杨良才、孙克绚一行四人在东南诸省旅行出游二十八天,行行复行行,多地曾来过,但草率,这次旅游,还算比较认真。访幽吊古,追本溯源,寄情释怀,从开眼界长识见的文化角度讲,有类进学修为活动者。在览物观玩的景点选择上,有的本来就是冲着诗文史迹,按图索骥寻寻觅觅的。因四人都是大学同窗学友,年轻时属雨露均沾的一门桃李,心有灵犀,对事体认知感悟的角度水准差不太多,谁都知道彼此的意兴所在,吃住行当然也就适兴随意了,很有些闲云野趣的。
  浙江绍兴是许多人心中的圣城,对习文学术业者尤其然,我等到此一游,有朝圣的意味。这当然是因了鲁迅——那个中华脊梁、那个文坛巨擘,但不仅是因了鲁迅,还因为这里人文底蕴极深,是文化灵魂荟萃名人辈出之地。当踏上这块圣城之圣土圣地,这种感觉就益发明晰,益发了然了,与鲁迅或足前足后或齐肩相携而来的,还有那么多的圣者,都是英名盖世的:王羲之、陆游、大禹、勾践、范蠡、秋瑾、蔡元培……就算西施,也是光华四射的人物,她的沉鱼之貌,她的深明大义,她的忘身纾难,不是直教人艳羡了千秋,仰慕了百代吗?
  据南朝宋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言语》记载,晋代王献之曾言曰:“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古越州会稷山阴道,是指绍兴城西南经兰亭而通往诸暨枫桥的一条驿道,也是官道,原路是石板铺的,现已变为宽敞的通衢大路了。其实,在绍兴,走在任何路上,都似“从山阴道上行”,我们这次来,正值王献之所言的“秋冬之际”,但“使人应接不暇”“尤难为怀”(更加难以让人忘怀)的,却不仅仅是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佳山丽水无边光景,更是那些生动感人的人文逸事的生发地。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正是凭借那些遗址遗迹的承载才成就灿烂辉煌的。
  从鲁迅故居出来,在咸亨酒店吃中饭,当然少不了点一盘茴香豆,喝几两绍兴花雕黄酒,东西不多,花钱不少,乐意,因揣摸到了酒店老板的心思,大概是要我们替孔乙己偿还他至今所欠的十九文钱吧,要不,怎么会将“孔乙己欠钱十九文”的记事小木牌一直挂在酒店当口的醒目处呢?挂了近一个世纪了吧?那好,认了,没说的,反正,我不是第一个替“老孔同志”还债的,当然也不是最后一个。饭后,便西行二百米,到了多少年来时不时地想起便心心念念希冀一往的沈园。
  (二)
  这座八百多年几易其主的典型的宋代名园,现在,是被当地人视为爱情园的,但,进园者,并非全是为享受和体味自身爱情之浪漫的,譬如,此四位须发皓然之我等四条汉子。尽管,我们也是慕那两个有不同凡响爱情的人之名而来,慕他们感天动地的那份爱,慕他们矢志不逾的那份情。
  园林景观的本身魅力固然诱人,但诚如郁达夫所言,“江山也靠文人捧”,如果这儿不曾有过就其诗作的成就之大之多而言古今都鲜有人匹的爱国诗人陆游和才女佳人唐婉哀惋凄恻的爱情故事,不曾有陆游和唐婉令多少代普通百姓及文人墨客都叹惋唏嘘千古传唱的两首《钗头凤》,说不定,它也就湮没寡闻或荡然无存矣。门口上方匾额的“沈园”二字为郭沫若所题,我想,他一定也是冲陆唐来的,据说还写过纪游文字并填过一首词,所惜未得一观。
  由此也顿生一念,这里名曰沈园,莫如更名为陆园、唐园或婉园,西子湖“堤柳而今尚姓苏”(郁达夫句),不亦一乎?
  进得园来却恍然感到,此园与前些日所观的姑苏等他地园林大异其趣。阒然寂寥,绿肥红瘦,一派素净,弥望里,空旷疏朗,草木蒙笼。虽然,亭台楼阁小桥假山石洞可拾级而上而下,浮动的秋湖绿水柳荫花影斑斓涟漪可感可触,应有皆有,一样不少,但总觉着有些许苍凉。是不是与爱情园所需的氛围有点不相称呢?心里正在琢磨,倏而转念一想,这绝不是园林主人的潦草或疏忽,而是有意为之的,其意欲在华美中,兼及萧肃;在秀丽中,杂以幽雅。这正可契合唐陆之间的悲情伤感,而那两块断而不离离而不弃弃而不舍的被称做“断云”的奇石,是这一主题的最好注脚。
  对园中一道道既绚烂又恬漠的景观,只匆匆约略扫过,便站在赫然书有陆游和唐婉词《钗头凤》的题词壁前了。年轻时就喜欢这两首词,经常偷偷吟诵,(不敢太公开,有被诬为“思想消沉”“厚古薄今”“不满现实”“迷恋才子佳人封资修”等欲加之罪的政治风险,你懂得)常诵常新,当然也就常常忆起唐陆二人的不幸遭遇了,但每每忆及,心头就会有一种隐隐的刺痛感。此番来,零距离地直面题词壁,明知又是一场刺痛,可就想让这刺痛再现一回,那怕是锥心似的烈烈地刺痛一回。于是,脑际又一次泛起沉潜心底的故事——
  南宋。高宗绍兴15年,也即公元1145年,二十岁的陆游与少小同袍青梅竹马两无猜忌的姑舅表妹唐婉结婚。他们俩,如《红楼梦》所云: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枉凝眉》
  唐婉品貌姣好,多才夙慧体贴温柔。婚后,饱学才高的陆公子好生得意,庆幸自己获得了这样一位解语知心的红颜谢女如意佳人,他们情深伉俪,相濡以沫,琴瑟和鸣,凤凰于飞。缠绵绯恻相亲相爱得化也化不开。
  他俩的婚姻,本来可称得上是天设地造的绝配,但,命运弄人从来不叩天问地。正当他们绮梦犹酣,沉浸在浓浓的爱意中时,一阵无情棒生生地将一对好鸳鸯给打散了。尽管,唐婉娴淑依人,性情柔顺,无奈,姑婆陆母硬是不喜欢这个本是她娘家侄女且又自幼父母双亡由叔父收养长大的儿媳。而且,不喜欢得还好没来由。小夫妻两情相悦燕侣相随,做公婆的本应心满意足才是常理,但恰恰是夫妻俩的融谐和乐,惹恼了这位恶婆,她对儿子有太多的期许和特高的企盼,所以,能说出口的理由便是怕儿子沉湎于夫妻之爱床笫之私而耽误了功名和前程。说穿了,那就是因了唐婉的美丽多才,因了唐婉对丈夫的笃爱纯情,因了唐婉的无论举手投足还是轻颦浅笑都能使陆游欢愉都能使陆游心悦。如果搁现在,这算哪门子理由啊?但是,当时,对女性极不公平的吃人的封建礼教封建宗法铁样地冷冷放在那儿:“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说(悦),出。”(《礼记.内则》)意思是,如果儿子感觉妻子适合于己,很喜欢她,但只要父母不满意不高兴,即可休弃,赶出去就是。这是延用了千年的礼法,这是遵循了千年的规矩。谁抗得住?于是,陆母端足了做为姑婆的架势,丝毫不顾惜娘家亲情,不顾惜亲侄女无父无母的零丁身世,不顾惜亲生儿子的情感,便以一个尼姑说唐婉命里折夫寿的一派胡言为由,绝决地割断了这一切恩义,逼着儿子休妻。在母命面前,无论是当儿子的陆游,还是做儿媳的唐婉,都属弱势中人,不会有任何舆情的支持。知情者一定有,也一定中有同情者,但不敢表示,不敢支持,服从就是铁律。
  陆游只好娓娓劝说苦苦哀求,但,无果,丝毫不能令母亲回心转意。只好瞒着母亲将唐婉暗置别宅藏姣,私下往来。够了,这已经是反抗了,我们不能指望陆游做得更多。做为世宦家庭出身的封建知识分子,他不可能为爱妻而冲冠一怒,更不会如鲁迅所言的“掀翻这吃人的筵宴”。
  如此境况,如此活法,教唐陆二人都很难堪,但他们又能有什么法子?难啊!而更难堪的是,尽管陆游做得十分隐秘,可还是被母亲发现了,接着便打上门来,疾言厉色,不依不绕,最后只能违心地写下一纸休书,让妻子离开。情侣星散,劳燕分飞。
  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还是挺身反抗人世间无涯的苦难,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是更为勇敢的呢?——莎士比亚《哈姆雷特》陆游只能有一种选择,那就是默然忍受,或者说,根本就由不得他去选择。悲莫悲兮生别离。可以想到,那个离别的一刻,那个执手相看无语凝咽的一刻,那个断肠人对断肠人泪眼人对泪眼人的一刻,那是怎样吞噬人心的一刻啊!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枉凝眉》
  两人都受到极大的伤害,但对唐婉,一个弱女,受伤尤甚,她承受着不堪承受之痛。
  接下来的日子,也可以想到——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枉凝眉》
  光景难过,终须过。后来,陆游遵母命娶王氏为妻,唐婉不得已也由叔父做主嫁于本郡士人赵士程。心病未愈,强颜欢笑。
  (三)
  十年后,在一个群芳竞艳的春日里,陆游闲游于沈园,正好与随同再婚丈夫赵士程一道也来游园的唐婉邂逅,四目对视,惊鸿一瞥,虽旋即游目他处,,但心里,五味杂陈,翻江倒海,无论谁都不能平静了,往事并不如烟,十年前悲喜交加的一幕幕尘封记忆一下子同时在两人心间瞬即滚过,如狂澜奔腾,激荡着两人的心湖。赵士程本是皇族世家子弟,也是读书人,同情达理善解人意,据传,他看出了妻子起伏难奈的情绪,很诚恳地差人给陆游送去了一席佳肴美酒,在这一事的细节上,还有一说,是唐婉征得了赵士程的同意后差人送的酒席。我们已很难厘清是谁先主动提出的了。其实,这并不重要,诚如传说中所言真有馈酒肴一事,那也可肯定地说,他俩的意愿是一致的。陆游坐在假山石上,遐想着三千多个日日夜夜里唐婉苦痛无时或已的熬煎,追忆着十年前“愿作鸳鸯不羡仙”的美满欢愉和“白头不相离”“黄泉共为友”的海誓山盟,品尝着唐婉红润柔软的纤纤细手送来的黄封美酒,也顾念着唐婉此时此刻的情状:她虽依然美目流盼,但明显地消瘦了,淡抹胭红的脸腮,泪痕栏干,薄绸手帕已被湿透……还有,刚刚,“脉脉不得语”的无奈转身和“临去秋波那一转”(元王实甫《西厢记》),这一切,都让他情不能已。于是,陆游乘酒酣微酡,在粉墙上题写了千古名词《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园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婉是次年春(一说当年当时)在一次游园散心时看到陆游这首词的。按说,赵士程对妻子钟爱有加,做为皇族,各方面条件优越,唐婉衣食无忧,生活应该是幸福的。但,“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婉对陆游的至情终究没能放下,沈园一见,心头尚还没有愈合的伤口,再一次被剜却。她一个弱女,又一次地承受了不堪承受之痛,身心交瘁,她失去了正常人的生活,生病了,且病得不轻。
  唐婉本就才思敏捷,易感多情,看到这首词后,百感交集,她深知陆游对自己痴心未已,此时,久在心底积郁又潮涌而来的爱与恨恩与怨终于冲决江河堤岸,化做不可遏止的诗的狂涛巨澜。于是,她命笔疾书,沛然一泻心中块垒。依用前调《钗头凤》,和了一首——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此后,唐婉的病,日重一日,终于,再也熬不住,悒郁仙逝。香魂一缕,化作烟尘飘然而去。红颜薄命,良有以也。
  (四)
  高山仰止。我们不能不感佩,也不能不为词作者十分了得的躯遣文字的艺术功力拍案叫绝。
  仔细咂摸词作,两词中均有“恶”“薄”等带挞伐性的情绪化字眼,陆游所用尚还委婉一些,前有“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两句作铺垫,且用“东风”喻以其母为代表的封建宗法势力,也较隐晦。而唐婉词就不同了,词之首句,“世情薄,人情恶”,开宗明义,简捷率直一语中的地将一腔怨恨指向当时的世道人心传统礼教。这一指向,既是伸冤控诉,又是揭露鞭挞,极言自身的遭遇,既是一己悲剧,又是社会悲剧。加之,两首词中“错,错,错”“莫,莫,莫”等否定懊悔、“难,难,难”“瞒,瞒,瞒”等无奈抒情语的三咏三叹重叠沉吟,更大大地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样,《钗头凤》刺痛的,就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眷眷之心了,它留给后人的,也不仅仅是同情,更是启迪了。多少代的多少游人,驻足题词壁前,不只是因叹惋陆唐的不幸而低回扼腕,洒一掬銜哀含痛的泪水,从而增进人们对世情人情之恶之薄的憎厌,它更促使人们去思考不幸之所以不幸和悲摧之所以悲摧,唤醒人们对泯灭人性的吃人礼教的否定,进而思叛,谋逆礼而行之大道。这当然是我们今之视古的分析,当时的他们当不会有这样的意识和觉悟。但缓慢前行的历史,就是这样告诉人们的:哀而痛,痛而怨,怨而怒,怒而叛,叛而争,争而正。整个过程,一直曲折缓行,甚至走走停停,回环往复,尤其最后几步,一走就是几千年,尽管艰难,我们还是走过来了。
  今人当会于其间依稀觅得他们在客观上助推了的那一步的。
  可以肯定,《钗头凤》还会被人们传唱下去,无论社会影响还是艺术感召,都其力无穷,唐婉和陆游一样,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唐婉,以她的含恨夭亡速朽而成其不朽。
  未竟天年,山穷水尽,早逝矣,催人泪下;
  垂成千古,柳暗花明,永存之,醒世词恒。
  (五)
  在假山石上歇歇脚吧,这里是陆游品味唐婉馈赠酒肴的地方。
  在伤心桥边停停步吧,现在这桥叫“春波”桥,这里是“亘古男儿一放翁”67岁游园时构思名句“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小桥,桥头石刻“春波”二字也由郭沫若题写。
  日近傍晚,沈园更显廓落,虽无忘返,却并无去意,不得不离园时,仍频频回首。想当年,无论陆游,还是唐婉,来这里时,都是游人,是过客,而我们,今日来哉,倒好像有种归人的家焉之感了,因了他们的曾游吗?是耶?非耶?
  想起十几年前,诚恐长江三峡自然景观被即将提高水位的库区水淹没,抢救性地在长江上逆水旅游览胜观玩了七天。过巫峡时,抬头仔细看那神女峰,只觉得形象逼真,传说中的故事也生动感人。至于其他,就没什么了。后来,偶然看到舒婷《神女峰》诗中最后两句,深受震动,便找来全诗细读,她真有惊世骇俗独步苍穹的思想识见。最后几句是这样的——
  沿着江岸,金光菊与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
  唐婉死后,没有化蝶,没成神女,但她是世人心中最美丽的彩蝶和神女。况且,她比那巫山顶上的神女强多了,神女是卫道者塑造的意念石偶。而唐婉,无论如何,曾有情怀有情趣地生活过,曾在爱人的肩头、臂弯、怀抱中,哭过、笑过、玩闹过,她毕竟真真正正地品味过爱的妙趣真谛。遥相借问千百年来严寒酷暑中栉风沐雨的巫山神女,你,有过吗?
  顺着舒婷的思路,我想,唐婉的《钗头凤》,连同她的凄惨遭遇,对于当时及之后的人世不公,对于不合理的旧制度旧观念和践踏人性的陈规陋俗,难道不是新的背叛的煽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