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年腊月十九,乘坐闺女康乐的汽车回原平,见到了日夜想念的姑姑。
时光任苒,青春不在,看着渐渐衰老的长辈,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子欲养而亲不待。许多有孝心的年轻人,都想通过努力给亲人增添点温暖与幸福。孝顺难道仅仅是提供优质的衣食住行吗?其实,常回家看看,拉拉闲话,叙叙旧情,一个眼神,一句暖语,一点礼品,更能让她们开心不已,觉得幸福无边。
坐在姑姑身旁,握住姑姑温暖的手,看着姑姑精神矍烁,从容淡定,整齐利落的情形,我满心欢喜。这哪像一位91岁的老人?她不露声色地,不由分说地用柔软的爱,细腻的心,美好的生活情趣,打理着家中的一切事务,暖热了家里的角角落落。
真正了解人生的人是她,真正体验沧桑的人是她,真正用行动诠释爱的人是她,真正为后辈儿孙树立楷模的人也是她。
在人生的旅途上,姑姑赋予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我觉得没有一本哲学书籍,能够比她诠释得更周全。
姑姑啊姑姑,我们爱你,是因为你在我们心里是源,是善,是仁,是坚强,是永恒,是后辈儿孙们值得追求的一切。
姑姑叫康喜婵,1928年出生在原平市大山深处文治村。在贫寒的家庭里,自幼过着食不裹腹、衣不遮体的穷苦日子,三岁时便由父母作主与姑夫订了娃娃亲,15岁过门成亲,便成了赵家的媳妇。因为娘家穷苦,常被婆家人耻笑和冷落,但是凭着姑姑的任劳任怨,勤勤恳恳,把酸咸苦辣吞下去,将责任义务扛起来。无论田间劳作,还是推碾打场,无论相夫教子,还是养鸡喂猪,无论内奉尊长,还是外事桑麻,她都把平凡的事,当成不平凡来做。将四个子女抚养成人,将公公婆婆养老送终。朝耕暮耘,雨淋日晒,寒来暑往,日复一日,将丈夫外出教书的家庭重担一肩扛起来,干在人前,吃在人后,忍辱负重,逆来顺受,以一己弱身,为这个家庭顶起了吉光高照,祥云漂浮的一片蓝天。
姑姑七岁时,按照旧习在她奶奶的坚持下被裹起了小脚,直到14岁村里来了八路军,在政策的宣传下,才摆脱了那个封建的桎梏,但是这也严重地摧残了姑姑的身体健康,个子长不高,脚小走不快路。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姑姑自然就要比正常人付出几十倍的艰辛,她只是凡人一个,但是超出了凡人的气势,以一己纤微之体,为我们各位后辈儿孙拓展了绚烂夺目,馨香沁脾的一方绿地。
1945年农历4月19日,17岁的姑姑在文治村娘家小住,天刚蒙蒙亮,日本鬼子在皇协队,汉奸的引领下,包围了村子。姑姑与奶奶扭着小脚走不快,只能与另外两个村民隐藏在自家窑洞旁边的沟渠里,在目睹日寇杀害了存官、九月等三位村民的残景后,又遭到了汉奸的搜身与洗劫,瘦弱的姑姑吓晕在奶奶的怀抱里,此后姑姑大病一场,从此落下了一见惊吓就心慌的毛病。时至今日,姑姑每当与我讲述起她的这段经历,姑姑都反复念叨着:“九死一生,九死一生,可恨的日本人,这是咱们最不能忘记的事情。”姑姑的辛酸与害怕,写就了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既悲壮又惨痛,真应该费一点笔墨记取留住,让我们的后人永远知晓,让他们懂得什么叫不能忘记。只有这样,后人才能懂得盐从哪里咸,醋从哪酸,才能作为自身强悍的源泉和动力。
1958年,中国大地响彻大跃进的号角,姑姑所在的屯瓦村也不例外,大炼钢铁,打坝造地,治山治水,改天换地。姑姑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吃苦肯干,流血流汗,深受村民们的好评和爱戴,被推举当过生产队的小队长,村里的妇女主任。姑姑为人好胜,样样任务赶在先;做事要强,件件工作拿得起。扫盲识字,鼓动宣传,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得有声有色,体弱力乏的姑姑经常参加重体力劳动,两筐石头一手一只提起来,敢与男劳力比高下,这位铁姑娘最终累倒在奋战的工地上。
姑姑继承了奶奶善良的本质,古道热肠,兰心蕙质,亲仁善邻,乐善好施。在那个贫瘠的小山村,一把盐,几勺醋,半碗米,数块窝头,都能体现出姑姑对邻家别舍的关爱;缝一件衣服,剪几片窗花,生一盆豆芽,纳几副鞋垫,样样闪现出姑姑对乡里乡亲的友善。
姑父赵右名活了92岁,卒于2018年1月。姑姑与姑父两个人曾经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早已超过了年轻人所称颂的金婚银婚。遥想当年,两人都是3-5岁的孩童,全凭媒妁之言,父母作主,入洞房之前二人从未谋面。风风雨雨,艰辛历难,已达七十多年。两人的文化水平,差异万里,性格习惯,各不相同。姑姑乃家庭妇女一个,仅在农村上过几天扫盲班,连一封家书都念不下来;姑父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两人根本不在一个档次。然而夫倡妇随,共挽鹿车,俯仰厮守,连根共树,两人在生活中从未红过脸。姑夫堪称胡适式的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姑姑也算得上小家碧玉,贤妻良母。那句被现代小青年们津津乐道的:“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经典口号,在姑姑姑夫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暗然失色。姑姑的抱朴守真,温润而泽,愉悦从容,饱满舒展,使她们的家庭犹如温暖的春天,处处洋溢着生机盎然,花红柳绿。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奉献的女人。妻子的厚度,决定着一个男人事业的高度。姑夫当过定襄中学校长,忻州地区文教局副局长,忻州工业学校校长,一生教书育人,见过大世面,桃李满天下,事业辉煌,光宗耀祖,但这一切都与姑姑的幕后默默奉献,大力支持分不开的,军功章里理应有姑姑光荣的一半。
都说“家有贤妻,兴旺三代。”姑姑扇枕温席,宜家宜室的操守,教化出四个子女,学业有成,子孙燕翼;姑姑英风淑质,抱朴守真的美德,潜移默化,传承着温文而雅的家风。
我自幼与爷爷生活在大山深处的文治村,离姑姑家的屯瓦村相隔二十五里山路。每年夏天,深山里根本见不到现代人食用的各种水果。山里娃的水果只有野沙棘、刺玫果、刺梨,沙窝窝等原始吃食。在每天的黄昏时分,我眼巴巴地看着擦黑归来的骡驮队伍,有时竟能惊喜地收到姑姑由屯瓦村捎来的小毛杏,小红果等等,咬上一口,酸得直咂嘴,可是心里头那个甜哟,久久地沁入心脾。
每年正月初二,姑姑都会轮换派遣悦耕哥哥、悦枝姐姐、跃庚弟弟走上二十五里山路,来看望住在深山老林的我和爷爷。篮子里背来姑姑的深情厚谊,拳拳赤心。那带红点的花馍,软软的油糕,馋人的肉食,大馅饺子,各种美味佳肴,征服着我的味蕾,也浸泡着我的心灵,生成永久的情结。使我感恩着姑姑,眷恋着姑姑,牵挂着姑姑。
我的爷爷康成丙活了89岁,奶奶任妙妙活了86岁,三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生活,只有姑姑家住在离故乡近的屯瓦村。二位老人晚年思乡情结特别严重,不愿意离开故土,姑姑无怨无悔地承担起了照料二位老人的责任。每日三餐端水端饭,嘘寒问暖;春夏秋冬,烧炕添衣;小病小疾,寻医问药;关门守户,擦屎握尿。将爷爷奶奶料理得干干净净,舒舒服服。赢得了一道沟里人们的交口称赞。
在二位老人养老送终的问题上,姑姑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幼他人之幼,老他人之老,将是是非非咽下去,把责任重担挑起来。她不是伟人,却有伟人风骨;不是圣贤,却有圣贤所为。宽以待人,谦冲自牧。姑姑深得子孙后代,亲朋好友的爱戴和敬重。“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姑姑在我人生的征途上不是慈母,胜似慈母。我幼小的时候,无数次穿过由她在煤油灯下为我纳好的鞋袜,缝就的衣衫。用过姑姑给我叠好的抄本,添制的书包。耳畔至今还能回想起她对我诚恳的叮嘱与谆谆教诲。
俗话说:姑舅亲心贴心,打断骨头连着筋。姑姑与姑姑一家人,时时刻刻惦记着我们这些在外面闯荡的人,他们是我们生命中最亲的人。就算外面寒风凛冽,推开家门却是春风拂面。姑姑家那些充满着生活气息的炊火与油烟,那些热气腾腾的饭菜,那些喋喋不休的唠叨,把一个家营造得热情洋溢。是归来游子温馨的港湾。姑姑关心每一位侄儿男女的情况,问事业,问家庭,问后代。牵瓜扯蔓,情意绵绵。那份关怀,那份厚爱,如同姑姑双手同时搓出的十根莜面鱼鱼一样,同样长短,同样均匀。如果用浓浓的墨,蘸上浓浓的情,来书写这份亲情,一生有多长,就能写多久。
挥手从兹去,临别总依依。当我每一次与姑姑相别的时候,姑姑都与我恋恋不舍,酸楚难当。大包小包的诸多赠品都表达着姑姑浓浓的情义。庭院中自然成熟的核桃,夏日里亲手采摘的黄花菜,深秋季自种自抛的百合花,家乡的土特产,这每一份礼物都包涵着姑姑一家人的汗水和心意。
当我的生命以不可遏止的步伐,走出青春,走向成熟的时候,我对自己的前半生往事,重新定格在这艘沉重、巨大、神秘、伤痕累累的行船上,我一遍又一遍用饱经风霜的灵魂,去扶摸它的时候,我觉得摸到了存在,摸到了现实与固有。而这些,都是与我幸运地有这么一位姑姑哺育着我,关爱着我戚戚相关。
姑姑慈祥地坐在我身旁,拉着我的手,反复地唠叨着,劝我吃,劝我喝,劝我走正路,劝我善待人,劝着我怎样应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我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才意识到,一生中有这么一位平凡、善良、慈爱、关心我的姑姑是多么的幸福和美好。至此,我再也不会抱怨人生的不幸与艰苦,磨难和凶险。实际上,我真想成为象她这样的人。
见了姑姑格外亲,这种亲,贴心贴肺,这种亲,根深蒂固,这种亲,缘远流长。
啊,姑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