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相信每位中国人直奔脑海的一定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所积淀的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传统节日认知,弘扬传统节日精髓,挖掘传统节日价值,有利于从源头上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些节日传递出的孝道、团圆、和谐、美满等内涵一直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互助、奋力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互联网铺天盖地、无所不在地深入到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情况下,我国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发扬也愈来愈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比如时下年轻人一边热衷于过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一边感慨过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淡;比如每逢圣诞节、万圣节等“洋节”到来时,国内一些商场便以此为噱头,在门店装饰、营销手段上借“西风”渲染节日气氛,对传统节日颇有冷落之势;比如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引发国内热议,侧面反映出我国对传统节日的依法保护严重滞后;再比如过传统节日给人以“过节就是放假,过节就是吃喝”的感觉,缺乏节日深厚精神、文化内涵的有力支撑;最重要的挑战来自于“互联网+”时代下,传统节日如何融合现代元素,既要守正更要创新,进而实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一、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节日精髓。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始终把我国的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树立正确的节日观,决不能盲目崇洋媚外,跟风过“洋节”,更不能由此滋生文化自卑感。同时,对于外来节日,也不应无端抵制排斥,而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吸收借鉴外来节日优秀文明成果,使我们的传统节日更加丰富多彩。对于传统节日,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每个人都应自觉肩负起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神圣使命。要牢固树立保护传统节日的主人翁意识,对未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要创造条件及早申请列入,对达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标准的要加快完成申遗工作。
二、要转变活动形式,挖掘节日内涵。传统节日内涵愈丰富、内容愈丰满,愈具有传承传播价值。要按照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全面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风俗”的要求,从节日所反映的饮食、服饰、仪式、民间工艺等物质层面进行深入挖掘,从节日所传递的文化内涵、情感寄托等精神层面进行丰富细化。同时,要不断转变活动方式,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同步兼顾生态建设和精神文明等各方面的要求。如清徐县正月十五的架火节,是极具代表性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和环保政策的要求,特别是城市禁炮令的实施,原来万炮齐鸣、烟雾冲天的架子火,也将很快被科技含量高、无污染的冷焰火、电子炮等替代。目前,清徐县正在全面安排这方面的升级换代工作,在延续传承、转变创新中不断提升传统节日文化的感染力。
三、要创新宣传手段,加深节日印象。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从传统的压岁钱到微信、支付宝红包等即可一叶知秋。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应创新性地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让传统节日顺应时代要求,紧跟时代发展。比如利用大数据、VR技术、3D打印等技术充分展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实现全方位、全覆盖、立体式传播,让传统节日文化以新面貌、新形式、新内涵进乡村、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博物馆等。自媒体时代,微博、抖音、微信等平台具有用户量大、使用频繁、传播快等特点,受到不同年龄段的人青睐。各级、各部门要很好地利用这些平台,在传统节日前后,加大节日宣传力度,大力渲染节日气氛。比如按照我们清徐春节、元宵节的习俗,徐沟背铁棍、东于迎鼓等活动就可以通过制作富有地方特色的短视频进行广泛宣传,一方面扩大宣传范围和受众人群,另一方面让更多人了解清徐、走进清徐,在县域文化的深度传播中,切实增强城乡广大群众的传统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作者系共青团清徐县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