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商宅院皆内敛
思溪旧属徽州,青山丽水,群峰绵延,“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田地很少,粮食不足,徽州人只得离乡背井,外出谋生,学徒,经商,道是“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日后发达了,成功了,才回归故里,与妻儿团圆,修建豪宅,光宗耀祖,将钱财转化为福泽子孙的传世家业,借家乡的明山秀水修身养性,颐养天年。因此在徽州,那些小山村里,古驿道旁,烟水江边,能看到成片成群的雕梁画栋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大多是徽州商人们半世的辛劳、一生的积蓄换来的。
粉壁黛瓦、滴水天井,清亮的石板小径,古朴的流水木桥,桥上走一位青衣妇人或披蓑老农,前面蹦一只大黄狗或牵一头老水牛,远方是云山苍苍,如黛群峰,山腰间就是鳞次栉比的明清古民居。经了金黄的阳光,如洗的蓝天那么一衬,更显得古村的陈旧,旧得看出了粉壁间的斑驳雨痕,木雕上的岁月包浆。但萦绕古村的溪水还那么清亮,溪上游过三五只鹅鸭,如许多年前一般清新柔美得叫人眉眼舒畅。
溪叫玉带河,在村边弯来绕去,就弯成了一尾鱼的形状,偏巧古村的创始人又姓俞,因此村落得名为“思溪”。溪上搭桥,还不止一座,最古老的木桥宽3.8米,长22米,叫作“通济桥”,明代景泰年间建成。虽说外形普通,却有特色,桥墩呈半截船形,俗称“燕嘴”,嘴上立一石质八边形“如来佛柱”,每面都有佛像佛号,护佑全村风调雨顺平安康泰,桥上还有一微型的“河神祠”,供奉治水的大禹牌位。
通济桥是进村必经之处,也是村民聊天、闲谈的好去处,惬意地靠在桥栏上,喝杯茶,抽根烟,四野风光、远山近水尽在眼中,桥下还有浣衣的村妇在说笑,身边有淳朴的村民叙说着家长里短,农事墒情,要么就是某幢老宅子里的传说往事,花妖狐鬼之类的轶事奇闻,也是一乐啊。若是馋了,饿了,桥头还有包子铺、小吃店,吃着,品着,看桥下的脉脉清溪流走千年往昔,直看到夕阳下山,暮色升起,自己也成了廊桥一景。
桥那头,是黑白相间的徽式古民居,一律是如眉弯弯的青砖小瓦,飞檐翘角的高高马头墙,那马头定是游子归来的高头大马,风火墙总是涂了白灰,任由山上的竹与松借了日月的光影,在上面作画。高挑的墙上,只有小小的几孔窗,自然形成了面与点的对比,山墙与屋脊又在天幕下划出一道道天际线,蓝天,粉墙,一水的坡顶,偏又以绿野竹林、碧树稼穑作背景或前景,那么和谐、古雅,有几分苍凉,又添些许生趣,自然的让你沉迷其中。
村里的建筑多为一至三层穿斗式砖木构架,大门为石库门坊,水磨青砖门面,格扇花窗,青石铺地,古朴而清雅,虽说是商人富户建成的宅邸,并不让人有土豪的感觉,整体来说是低调内敛,质朴大气的,工夫全在那些精致古雅、缜密繁复的木雕砖雕上,毕竟骨子里是儒商,见过世面,有些文化底蕴的。
百寿花厅聚孝心
振源堂建于清代嘉庆年间,曾是通奉大夫俞士英(与徽商胡雪岩齐名的“红顶商人”)的祖居,中间客厅,两边厢房,有前宅、后宅和偏院,据说原有100扇门、36重天井。可惜前宅已经颓败,门楼仍有着当年的恢宏气派。后宅精美的木雕令人印象深刻,雕的多是瑞禽灵兽吉祥花卉,还有徽州人喜欢的明、暗八仙。厅堂两壁有一副楹联:月斜诗梦瘦,风散墨花香。一读之下,顿觉清雅异常,一股子书香之气弥散开来。
百寿花厅不能不去,那是思溪最有特色的古宅,乾隆年间俞氏三兄弟敬献给母亲70岁寿诞的贺礼。厅内12扇雕刻有人物花鸟、水榭楼台的落地木格花窗中间,一律镌上了楷、行、草、隶、篆等字体的96个“寿”字,无一雷同,加上大门横板上的1个“寿”,厢房窗户上的2个“寿”,也才99啊,直到许多年后,香港凤凰卫视到古村拍摄电视节目,航拍时发现房屋的建筑结构竟也是1个“寿”字,实在太神奇了,不愧是木雕艺术中的代表之作。当我们面对做工精巧的“百寿图”,也真实地体会到了三位孝子对母亲的拳拳爱心,“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可以说是一份爱心成就了一个奇迹。
敬序堂内摄聊斋
村里最具名气、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美的还得是敬序堂。建于雍正年间,主人名俞文杰,是个茶商,也是由举人入贡的书生,还有个官衔“修撰左侍郎”。既是官家,宅院自然更为讲究,天井阔大,厅堂宽敞,走马回廊环绕,窗棂、门扇、梁架、雀替、牛腿、藻井、木墙、驼峰,但凡木头构件,全都是细作木匠精心雕琢的传说人物、山水翎羽、四时果蔬,吉祥图案,动态逼真,形神兼备,真正的花团锦簇,叹为观止。
敬序堂的出名,还与福建电视台拍摄的电视连续剧《聊斋》有关,片中许多镜头就是在这里拍摄的,经历了几百年风雨侵蚀的古宅院,已有几分颓圮,幽深长廊,光线暗淡,风过处木头门“吱嘎”作响,浸润了腐旧气味的书房内几本线装书蒙尘已久,仿佛真有一位书生在那里秉烛用功,抬眼就看到一位风姿俏丽的狐仙在窗前轻轻呼唤……那部电视剧我是看过的,片头“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的演唱至今记忆犹新。
说起来,敬序堂与《聊斋》也是有缘。俞氏宗谱记载,俞文杰与《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年岁相当,生于同一时代,还曾同科赶考,以友人相称。奇的是,俞文杰又酷爱这一古典名著,还为该书写过两篇跋文。若干年后,电视台又找上门拍摄《聊斋》,莫不是冥冥中的安排?
只是人走在敬序堂内,面对空空的古宅,心中总有种深邃与神秘之感,倒让人心里惴惴的,担心会不会真有个精灵狐仙会从里面窜出来,不敢久留了。
复又回到有人经过的通济桥上,闲适坐下,回望古村,看那小村深处走过的红男绿女,田间归来的农妇村夫,想,哪位是婴宁,哪位像王子服,又有谁是人见人爱的青凤或聂小倩?
和玉带河一水之隔的延村也是一个古村落,才1公里远,两村合称“思溪延村”,一抬脚,便去了。斯时林梢烟似带,斜阳远近山,幽深古巷里的聊斋故事又要开场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