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30日,郭会生先生在平泉小峪寺发现了三块八角形青石,高42厘米,每边宽20厘米,他认为是和尚灵塔部件,便制作了拓片,一件是《古镜和尚灵塔》,一件是《亲教明见闲识灵塔》,还有一件只有四面有文字,而且文字很小,漫漶不清,我细心地录了碑文,原来有三部文:一是清泉寺及其下院的资产,二是下院名单,多数都看不清了,三是一段佛教经文,于是给拟了个题目《中隐山清泉寺资产碑》。不知这个部件是某和尚灵塔的一部分,还是专有资产塔呢?待研究,现将碑文的前两部分抄录如下:
中隐山清泉寺资产碑
大明嘉靖十五年二月十日(注1)……
中隐山清泉寺(注2),常住四至,东至僧坟,西至□砖□,南至窑头沟,……四至明白。平泉村菜园一所。
清泉寺下院永胜寺(注3)当住,香火
(注4)深□地二十五亩。东一所园,枣树
地一十二亩,东连道,西至山,南至□□,□地十一亩,东至道,西至武家坟,南至土堰,北至坟。官道东□□□南地十二亩,万历三年(注5)新之。大四王林新□□□地十五亩七分。王全科□□□沙坡地七亩。
清泉寺下院仁山寺(注6)原□石罡地……上地,□□对面,西至后沟地陵,……寺东……所至。寺北……坟墓地……一块。……至郝思友,北至沙地一块,东至山,南至……北至大水沟。……前地一块相连。置到郝思忠沙地一亩。东至郝思宁,南至山,西连郝思□水边为界,北至郝思明,各至明白。
清泉寺下院马峪村普信寺(注7)常住一大产业。寺地三十九亩,北至山,□□大庙(注8)南至□□,前车□□,石碾一盘,园地十二亩,北至……南至□□,西至……。亩地七十三亩,西至泊。……五十八亩,北至丘,……一顷(注9)四十……南至……西至道和□林地。……九十亩,……东至……西至……。
清泉寺下院闫村洪福寺(注10)……香火地……清泉寺下院西谷(注11)
计开:
清……普照寺(注12)永兴寺(注13)……石佛寺(注14)……永胜寺……兴福寺(注15)……
注释:
(1)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
(2)中隐山清泉寺:据清顺治《清源县志》载:在故平都中隐山,元至正十二四年(1364)僧福林建。洪武二十四年(1391),并仁山、宝岩、永兴,宝梵四寺入焉。
(3)永胜寺:据《清源县志》载:在故驿镇西,宋天圣五年(1027)建。故驿镇北为太原县的镇,南为清源县的镇,后来清源县的居民均撤走了,清源县的故驿镇就不存在了。永胜寺老百姓叫少林寺,现在寺庙无存,只留下一座《亿万峰和尚寿塔》。
(4)香火:指香火地,僧人将善男信女捐助或寺庙购置的土地称为香火地,不出政府的钱粮。
(5)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此处说此块土地是万历三年新购置的。
(6)仁山寺:据《清源县志》载:仁山寺在故平都,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建。在今上固驿村山上,至今保留残寺。
(7)普信寺:可能是指西马峪村的普照寺,紧靠狐突庙,现尚存普照寺的石刻字匾额。建筑年代不详。
(8)大庙:指的就是狐突庙。
(9)顷:市制地积单位,1顷等于100亩。
(10)洪福寺:据《清源乡志》载:洪福寺在闫村,明正德八年(1513)建。现在的洪福寺是汾河冲毁后又重建的。
(11)西谷:此处是指西谷村的崇兴寺,宋皇佑三年(1051)建,现已无存。
(12)普照寺:据《清源县志》载,普照寺在清源南关西街,金大定十年(1170)建,今无存。
(13)永兴寺:据《清源县志》载:永兴寺在孔村,元至正二十九年(1369)建,今寺无存,只留铁钟一口。
(14)石佛寺:据《清源乡志》载:石佛寺在乔武村,今留残迹。
(15)兴福寺:是否指牛家寨的永福寺呢?待考。
点评:
此碑文说明,中隐山清泉寺在明代是一座大寺庙,是县级主寺,其余寺院都是他的下院,寺院的资产,包括寺院、土地、园林、碾磨等都由主寺管理,寺庙领导机构实际像一个大地主,大小寺院的僧人和佃农都为他们服务,听他们指挥,寺庙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缩影,是封建社会的写照。
从此碑和和尚灵塔碑对照,清泉寺的下院逐渐扩大,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开始设立下院,下院有四座。
上固驿的仁山寺
南关半坡街的宝严寺
孔村的永兴寺
东于的宝梵寺
成化十九年(1483)下院发展到七座
上固驿仁山寺
县城的永清寺
闫村的洪福寺
杜村的永庆寺
孔村的永兴寺
南安村的洪济寺
东马峪的香严寺
南关的宝严寺和东于的宝梵寺不见了。
嘉靖十五年(1536),清泉寺的下院几乎遍及全县,因碑文漫漶,统计不出数字来。现在行政区划的清源、马峪、西谷、柳杜等乡镇都有。到清代就淡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