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至1987年我脱产上了两年党校中专班,转眼间迄今已三十余年。虽说仍有不少同学偶尔见面,但时常想念朝夕相处的一班同学;回忆彼此间的点点滴滴,更是萦绕心头,历历如昨。
1985年,太原市县级党校在各县区开办第一期中专班。我们57名同学在全县二百多考生中脱颖而出,迈入了崭新的县委党校二楼教室课堂。
首届中专班在班主任马顺元老师组织下,在班长王佩忠、班副温金海的带领下开始了紧张的学习。主攻马列主义和各门文化课程,成年人在知识缺乏的时候重新入学,格外用功,如饥似渴。同学们刻苦用功到汗溻座椅都不知觉的程度,果然成绩不负辛苦人,第一学期末在南郊区老师十二分严格的监考下,我们班的各门成绩名列全市九县区之首。让全市党校师生刮目相看,为我县党校和组织部门争得了荣誉。
新党校建成搬迁,硬件不够完善,但课间的体育活动还是比较丰富多彩。除广播体操外,有蓝球、乒乓球、羽毛球和单双杠。王佩忠、温金海、董丽新、武秀英、柴茂维、王四新、康新新、张国庆、贾春虎、张梦林、高中林和我等同学都是体育场上的活跃分子。
班中有一名同学英年早逝。他病危期间,全班同学团结友爱,互相帮扶。在当时仅几十元工资的条件下,每人捐出10元钱给予资助,体现了同学之间的深厚情谊。
不论谁家有事情,有困难,就利用星期天,集合一帮人前去帮忙,一起收庄稼、脱稻子、打煤糕。一次,连续奋战五六个小时,从泥泞的稻田里把收割稻穗一捆一捆扛到公路边,再全部拉运到同学村里;另一次在脱粒机上脱稻子,还一直干了个通宵,虽说苦点累点,却都十分开心。
那时,家家户户使用“蜂窝火”,夏秋就要将冬春季的煤糕打足备好。清晰记得十几个男生帮柴茂维同学打煤糕,当天煤糕打好,洗手吃饭;茂维精心准备热情招待,五粮液、烧鸡还有满桌丰盛菜。一桌人正吃的开心,喝的尽兴时,老天忽然变了脸。天色变的阴沉沉、黑压压,只见一道闪电袭来,电光闪的怕人,紧接着炸雷般的轰隆声响彻天空,震耳欲聋。说时迟,那时快,大雨倾盆而下。同学们丢下烧鸡,放下酒杯,冒雨跑出去查看:豆大密集雨点,砸碎了场地上的煤糕,雨水冲走了煤泥,冲刷的只剩星星点点残煤渣子了。
还有件趣事是在一个冬天的晚上,我骑自行车带潘丁元去温金海家讨论考题事宜。议毕金海留住吃饭,无酒不成饭局;酒足饭饱,离席出门,推车上路。还没有上车骑行,他就急着往上跳。可能他酒精上了头,想展示一下优美的杂技动作。本来他就较轻秀的身材,乘着酒劲轻轻一跃,来了个鹞子翻身,从车子的左边跳过车子的右边,屁股重重地摔在了地上。他坐在地上连声“哎哟”,嘴里还怨我没有把稳车子,我停车扶他,忍不住捂着肚子笑的前仰后合。索性自行车也不骑不坐了,我俩谈笑着,步行回了家。小弟这厢有礼,真诚的说声对不住潘兄啊!
在班上学习期间和毕业后的工作中,大事小事,平安无事,曾得到过二十余名同学的关照帮助。同学情义,终生难忘,期盼同学们能常常闲暇小聚,更盼“一个都不能少”的全班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