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大寨,赶大寨,大寨红花遍地开……”我想,凡经历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运动的人们,至今一定仍记忆犹新:那战天斗地的火热激情;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的劳动场景,曾经是那样鼓舞人心,催人奋进。陈永贵、郭凤莲、贾进财、宋立英等,一个个象征着艰苦创业的时代英雄。三战狼窝掌、搬山填沟造平原、“先治坡、后治窝”,一个个述说着大寨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感人故事,无不令人心潮澎湃。
大寨,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名字,在20世纪60年代中叶红极一时,成为全国农业上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在经历了50多年的风风雨雨后,如今怎样了呢?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进程中,大寨人又有哪些新举措呢?带着这些疑问,2017年9月20日,笔者随县委老干局组织的老干部赴西柏坡和大寨参观学习团,再次来到大寨,亲眼目睹了这片神奇土地上现在的一切。
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阳县东南5公里处太行山腹地,因宋朝军队在此安营扎寨而得名。全村现有常住居民160余户,530多口人。总面积1.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61亩,海拔为1162.6米。解放前,这里穷山恶水,七沟八梁一面坡,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解放后,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以陈永贵等为带头的大寨人,决心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敢于战天斗地。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成了层层梯田,通过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因此,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肯定和表扬,并于1964年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从而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
从那时开始的农业学大寨运动,持续了15年之久。大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就成了全国乃至世界瞩目的地方,成了中国农业的圣地,吸引了1000余万人次慕名前来参观学习,取经者从四面八方汇聚于虎头山。许多国家领导人,甚至一些来华访问的外国首脑、政要,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千里迢迢地来到这个小山村里,领略一番中国农民的智慧和力量。据统计,参观过大寨的有134个国家,2288批,25478人,其中有22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笔者于1973年7月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时任柳杜大队党支部委员、妇女主任。当时农业学大寨运动正轰轰烈烈地进行,口号是“白天一把锁,晚上一盏灯;一天两送饭,加班加点干。”柳杜公社提出的要求是:“地成方,渠成网,道路笔直,树成行。”统一标准,统一验收。每年秋收秋耕一结束,各村出动大批劳力,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起高垫低,平整土地;新修、清洗大小渠道;深挖截碱渠,改良盐碱地;植树造林,绿化家乡。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原来高低不平,横七竖八的土地,全部建成南北一畛地长120米至150米,东西宽不等的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村与村之间的道路,改造得宽敞平坦,两旁杨柳成行。我认为农业学大寨运动,确实给广大农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记得1975年正月十五刚过,柳杜公社就组织全公社大小队干部100来人,由党委副书记戴受轩带队,分乘两辆解放牌大卡车,前往昔阳县大寨等10余个先进大队参观学习。在昔阳县宾馆住了3天,其间还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的接见。这是我第一次去大寨。
这次车近大寨,远远地就看到“大寨”两个鲜红的正楷大字,高高地矗立在村口门楼上。两侧各有一条反映当年大寨精神的红色大标语:“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村口的空地上,有一组壮观的雕塑,一面巨大的“农业学大寨”的旗帜及当年大寨人在山坡上战天斗地的场景。我们一行50余人,在停车场下车后,在当地导游姑娘的带领下,很快就来到虎头山上。从七十年代开始,大寨人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打响了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战斗。现在的虎头山上,绿树成荫,灌木遍地,山花盛开,满山叠翠,已成为一座颇具规模的森林公园。
我们沿着曲折逶迤的山路前行,路旁尽是婆娑起舞的杨柳,青翠欲滴的松柏,还有枝繁叶茂的果树。不到10分钟,我们来到一座飞檐式小亭,这是周恩来总理登山纪念亭。亭子南侧竖立着一块石碑,上面记载着周总理3次陪同外国贵宾视察大寨的经历。拾级而上,有一块平面巨石巍然屹立在路旁,上面镌刻着“虎头山”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这是叶剑英元帅1977年来虎头山视察时,欣然提笔留下的墨宝。大家纷纷拍照留念。行至半山腰,我们看到一座背靠青山,面向大地的陵墓。这是当年曾为大寨建设立下丰功伟绩的陈永贵,就安睡在这片青山绿丛之中。墓用青石块砌成圆柱形,靠山的半面,又用挡墙护起来,整个墓如同一把太师椅的形状。大寨人说,陈书记生前没有休息,现在让他好好歇着吧!墓前是一座汉白玉墓碑,上面刻着华国锋主席题写的“陈永贵同志永垂不朽”。墓下台阶分成8级、38级和72级3组,分别寓示着陈永贵在中央工作8年、38年的党龄和终年72岁。
在虎头山上,我们还拜谒了当代杰出的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郭沫若诗魂碑;拜谒了我省作协副主席、省文联副主席、省影协主席、山药蛋派作家孙谦(文水县南安村人)纪念碑。参观了1974年建成的团结沟渡槽水利工程,这里青山绿水,风光秀丽。还参观了依山而建的大寨文化展示馆。远眺狼窝掌,层层梯田,种植的玉米已成熟,丰收在望。沿着青石台阶而下,我们走进“大寨展览馆”。院内有一座用泰山石雕塑的陈永贵半身像,头扎毛巾,双目炯炯有神,厚厚的嘴巴微张着,似乎在向世人述说着大寨的变迁。走进展览馆,迎面是一条深红色的大幅屏风,上面书写着“农业学大寨”5个大字,熠熠生辉。宽敞明亮的展览馆里,陈列着500余幅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陈永贵、视察大寨,以及大寨人劈山造田、治理荒山的历史照片。这是大寨半个世纪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大寨人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
我们紧跟导游,来到陈永贵故居。只见街门上悬挂着黑色匾额,两侧是一副繁体字对联:“一生耕耘锄月创神农新路,半世从政为官显清廉哲贤”,概括了陈永贵从一介贫民到一国副总理的传奇人生。屋内的一切都保持着当年的模样,桌椅板凳箱柜等家具陈设都在,一切物品都和村里的老百姓一样,只有卧室里的那部黑色的老式摇把电话机,才显示着主人与众不同的地方。墙上挂着许多当年的照片和宣传画,最醒目的就是那张毛泽东与陈永贵亲切握手的照片。近年来,旅游已成为大寨的支柱产业。每年到大寨旅游观光的有30万人次,仅旅游收入一项就达800多万元,而且还带动了宾馆、饭店和商店等一系列相关行业。就连大寨妇女的领头人、已87岁高龄的宋立英,退休后也在家门口开了一个小商店。她热情好客,在卖给游客有关大寨的书籍时,还在菲页签上自己的名字。我与这位老劳模握手照相,深感荣幸。
自由活动时,我们在村里转了一圈。大寨的路修得很好,全村都铺成了柏油路。村子办起了许多企业,有水泥厂、煤矿、酒厂、醋厂、粮食加工厂、服装厂等。大寨羊毛衫、大寨核桃露,名气还不小。在土特产商店里,出售着小米、煎饼、核桃、礼酒、饮料、布鞋等。如今的大寨人不是在村里企业上班,就是做旅游生意,日子过得十分殷实。导游告诉我们,大寨村改变了过去单一靠粮食挣钱的状况,实行多种经营、多元化体制并存,集体经济不断发展。现在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都有养老金,中小学全部免费,大学生享受奖学金。农户住楼房有补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告别大寨,望着被满天霞光染透的虎头山,我感慨万千。诚然,学大寨作为一场色彩浓厚的政治运动,其功过是非历史早已作结。但是,大寨作为一种时代的精神象征,是大寨人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大寨人自力更生的精神,改天换地的气魄,与时俱进的思想,依然值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人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