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寺位于清徐县城西北约六华里中隐山麓的小峪沟中,古称中隐寺,俗称小峪寺,因寺庙门前的小沟中有股清泉潺潺流过,常年不断而得名清泉寺。该寺依山而建,群山环抱,四面松柏环绕,如悬空际。置身于寺中,仰可观山峦云霭,俯可视晋川风光。清源古八景之“中隐环青”就是指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
清泉寺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5年),明清以来曾多次修葺,该寺布局巧妙,建筑奇特,工艺精良,寺外泉水汩汩,寺内鲜花盛开,是休闲时避暑纳凉的优美胜境。一九五七年被山西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到清泉寺,先要跨越寺庙门前小峪沟上的玉带石桥才能进入寺中,寺庙门前现有三对石狮,一对小石狮,因年久风化,面目造型已不很清晰,一看便是几百年前的古迹,另外两侧造型威武高大的石狮,是后来香客捐赠。清泉寺分上中下三层院落,又分东中西三个院落。跨进山门,即是最前面的观音阁,该建筑分上下两层,有木制楼梯相连,上层为莲花座佛观音塑像,下层两旁有四尊坐式四大天王七彩塑像,观音阁两边不远建有钟楼、鼓楼。穿过观音阁的前院,有两株古槐,粗壮挺拔,郁郁苍苍,是清徐最大古槐之一,前院两侧建有东西厢房,都是两层建筑,现已重新修缮如新。从前院拾阶而上,就是中院的大雄宝殿,雕梁画栋,飞宇恢宏,大气威严,殿内供有如来大佛玉像,是于1997年由从五台山宝华寺来住持的觉海和尚集资重建而成的。近年来,又在大雄宝殿后院的山坡上,新建一座藏经楼,规模宏大、造型别致、十分壮观。
从清泉寺的中院,可通东西两院。两院分上下两层院落,西院下院有水井、石碾、碑廊等,有小门可通后山。上院建有五福洞是五门五间拱石住房,还有斋房等,是供僧侣食宿的地方。从上院有台阶绕上后院,可通藏经楼,是清泉寺的最高处,从藏经楼临高俯看,清徐县城全貌可尽收眼底。在藏经楼东上方,有白色舍利塔两座,是安葬寺庙已故主持之墓地。
清泉寺东院分上院下院二层。下院宽阔平坦,种有桃、李、杏、树和各种花卉,四季如春,清气溢香,供游人游览。上院主要建筑是九莲洞,是十字形莲台拱洞式建筑,该洞全石结构,九洞相连,洞内清凉可爽,与外界温度相差至少5度左右,是避暑纳凉佳境,是供游人香客留宿居住之地。清徐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故乡,相传罗贯中少年时曾在清泉寺九莲洞读书习武。
清泉寺还有王福与仙女的民间传说。明代,清源县城出了一名少年才俊,姓王名福,字崇善,他聪明好学,风流倜傥,且不拘小节,为人豪爽。相传有书籍记载,王福少年时曾住在清泉寺九莲洞暂住读书应考,偶遇一成仙狐女,爱慕王福才华,两人相爱,朝夕相处,临别时互赠信物,狐女叮嘱王福说如遇不测,可拿出信物呼唤救急。之后王福发奋读书,考中解元(乡试第一名)后来在省城南宫会试时遇住处失火,命在旦夕,急情之中,王福取出狐女信物,临风大声呼救,突见墙外伸过一只大手,巨如大箕,抓住王福及临近数人猛地向外一甩,抛出墙外,王福等人幸免于难,大手亦无影无踪,第二年王福又去会试,进士及第,功成名就,后入仕途,官至检察御史,顺天府尹(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长)王福感激狐女救命之恩。曾捐资重修清泉寺。王福与狐女的爱情传说被后人传为佳话。之后,九莲洞成为文人墨客来寺常住之处。清代同治五年,有江南名士许观澜召集全国各地文人雅士十余人住于寺中,结为莲社,吟诗作赋,饮酒赏花,堪比当年王曦之的兰亭雅集,一时传为文坛佳话,现在有《清泉寺小集诗并序》诗碑流传于寺中,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民国时,有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山西省议会议长,山西省教育厅厅长的清徐人陈受中,多次在九莲洞居住,清泉寺现有他手书碑文《中隐山清泉寺记》,寺后有他大型摩崖石刻“中隐环青”四个大字。近几年来每年八月十五傍晚,清徐县城的文朋诗友约十几人聚集在清泉寺藏经楼前的平台上居高赏月,品葡萄、尝瓜果、吃月饼、喝红酒,吟诗作赋,挥毫泼墨,尽情歌舞。学古人情怀,传承清泉寺里的文脉。
清凉古刹清泉寺,不仅是一处风光秀丽,景色宜人,鸟语花香的休闲避暑胜境的清凉寺,而且也是一座历代文人雅士常来聚集的文化寺,更是一座充满传奇色彩的爱情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清泉寺都会迎来一年一度的庙会,山上山下,寺里寺外,赶庙会的人们游人如织,络绎不绝,庙会延续到清泉寺下的平泉村和北营村两个村庄,也是赶大会、唱大戏,人山人海,家家设宴待客。据说清泉寺的庙会选在牛郎织女相会的七夕节,与乡人纪念王福遇仙女的故事有关,现在清泉寺的九莲洞还有一洞曾经标牌是当年“王福读书处”。经常有些青年男女结伴到寺中求上一支爱情签,祈求婚姻美满幸福。
如今,清泉寺游人日渐增多,香火日益旺盛。已经成为清爽宜人,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