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香寺位于清徐县城西南7公里处凤凰山都沟村北的山壁间,曾名慈云寺,因山谷中鲜花盛开,香满山崖,后称岩香寺,寺中有千年石窟,石窟内的石壁上有千尊石佛雕像,当地人又称石壁寺。岩香寺内的千年石窟名千佛洞,始建于北魏时期,同甘肃敦煌石窟、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都是同一时期的建筑。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千佛洞曾于初唐时重修,到晚唐年间灭佛时,当地乡民曾用山石堵住洞口予以保护,直到宋代元佑三年(1088)因山体塌方而被后人发现,隐藏时间长达240余年。
岩香寺的千佛洞开凿在屠谷山腰上,现共有五窟,一号、二号窟坐北朝南,其它三窟为坐西朝东一字排开,一号窟存摩崖力士坐像两尊。二号窟就是最有神奇色彩,也是具有珍贵价值的千佛洞。窟门为长方形,高1.5米,宽1米,外崖山体由四根石柱顶立以防坍塌。窟内面宽7米,进深3.6米,高4米,呈马蹄型,窟内有释迦牟尼石刻流金坐像一尊,通高2米有余,释迦牟尼身披袈裟,袒胸宽衣,身态自然肃穆,金光灿灿,两旁各有待佛一尊。左有手持宝剑,身骑麒麟的文殊菩萨,右有身骑白象的普贤菩萨。他们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两旁各有侍女,体态窈窕,衣纹飘逸。造像高1.5米,组成九尊一铺华严三圣格局,显示出华严道场的规制。石窟分前后两室,前室为僧侣膜拜之地,后室为佛像栖身之所,千佛洞中的1200余尊石佛则雕刻在四周石壁上的佛龛内,一式闭目静坐姿态。巧妙的是古代石刻匠工的独具匠心,在小佛龛之间,高低错落地配置了十余尊大于小佛两倍的大佛像,虽是一式坐姿,但衣服、手印各不相同,大佛与小佛之间用吉祥缠枝左右盘旋上下迂回,把千余个佛龛一个个连接起来,俨然是一幅大型五彩千佛图像。
千佛洞的摩崖石刻造像,历史久远,艺术价值极高,其雕凿精美,着色艳丽,造像逼真,是其它石窟无法媲美的,石刻雕像件件都是精品,处处体现出淳朴、丰满、俊美、活泼的唐代艺术风格。据考古专家考证,确实是唐代艺术的代表遗作。令人遗憾的一是规模小了些,二是有些菩萨侍女的头像已被劫走。
石窟门外左侧尚存力士雕像一尊,右存放羊牧童像及卧羊一尊,这是其它石窟、寺庙、殿堂都未曾有过的。流传至今的“洞门洞门几时开”的牧童成道的美丽神话故事即发生在此。传说在很早以前,都沟村北有一牧童每天起早贪黑在山上放牧,有一天牧童赶着羊群经过此地时,听到山里叮叮当当的雕凿声,以后天天如此,日子久了,牧童也就习以为常了。又过了一些日子,当牧童赶着羊群回家路过此地时,听到山里有人在向他问话:“洞门洞门几时开?”牧童非常惊奇,又不知该怎么回答为好,也就没有回应。当晚回到家中,便给他媳妇讲了一遍,小媳妇听这事新鲜,不假思索地对丈夫说:“明天再问你时,就说现在就开,看他还有什么说的!”第二天,正好是农历七月十五,牧童照常赶着羊群上山放羊,路过山崖时,像往常一样,山里头又有人问他:“洞门洞门几时开?”这一次,牧童大声答道:“现在就开,”谁知话音刚落,轰隆一声,对面的山壁塌下来,牧童和羊一下子被岩石砸在里面,而一座金碧辉煌的千佛洞显现出来,同时,洞外还有牧童和羊的石刻造像。可惜人和羊的面目模糊不清,还没雕凿成型。乡人都为他惋惜,认为牧童不该听他媳妇的话,洞门再迟开几天,雕像就全部凿好了。从此,放羊的牧童也成了神仙。
石壁塌出千佛洞的奇事,人们信是佛祖显灵,从此,善男信女们自愿投资,开凿石窟,重修寺院,一时香火兴盛,信徒潮涌,故事传得神乎其神,更有文人游客在洞内石柱上题诗感叹:“岩香寺接碧云中,佛像千尊造化工。既典后人留古迹,缘何事半不终功?”
岩香寺千佛洞精美的石刻艺术在全国罕见。198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年来岩香寺主持觉慧法师多方募捐,重修了石窟殿堂和佛像,2008年又兴建了天王殿、钟楼、鼓楼。2010年又建了规模宏伟的东方三圣殿。近年来,又兴建了韦驮殿、祖师殿、地藏王殿、关圣殿等,又新建了斋堂、客堂、华严塔等配套设施。如今的岩香寺除千佛洞外,新的寺院建筑群依山由低往高而建,已成规模宏大的五进院落,层层雕梁画栋,金壁辉煌,香火十分旺盛,香客络绎不绝,游人留连忘返,成为清徐的一处旅览胜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