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醋都*故事总第3333期 >2018-11-26编印

第一个"吃螃蟹"的村
——孟封镇韩武堡村“红白理事会”侧记
刊发日期:2018-11-26 阅读次数: 作者:白俊英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中国的民俗,素来就有传承,尤其在红白事上,这老祖宗的规制可是不敢“碰触”,否则,要坏了规矩。白事上,大家都认为“死者为大”,越办得红火,越彰显对老人的“孝道”,于是,请歌舞,闹票儿,甚至在大马路上哄抬轿棺,绕来绕去造成拥堵,人们也只得默默承忍;红事上,那可是一生中的大事,规矩更多,为讨吉利可要面面俱到,花钱的门道可是多,特别是有钱人,更是“讲究”,除了约定俗成的规矩,摆排场自然是少不了的事,朱门一开,大排筵宴,高朋满座,门庭若市;若是贫寒之家,也要打肿脸充胖子,没钱就去借,该上的七碗八碟可是一样不可或缺,事宴一辈子就那么一次,千万不能丢人现眼。随礼的人呢?不得不去随行就市,浮高就低,可心里暗暗叫苦——如今的份子钱越涨越高,一个月里遇几桩,工资都挡不住了!
  ——这就是当前红白宴的真实内况。
  然而,在我县最南端的一个小村子,早在15年前,就已先知先觉,成立了“红白理事会”——这是我县第一家成立红白理事会的村,并一直稳妥妥地运行到现在,从群众的拥护程度,就知道该村“红白理事会”施行得何等成功!这个小村子,就是孟封镇一个各项工作都走在前列的先进村——韩武堡。
  “非典”多肆虐,新制应运生
  人人都记得千禧年之后的第三春——2003年!谈典色变!“非典”疫病,由中国广东顺德首发,扩散至东南亚乃至全球,那曾是一件令全社会恐慌的全球性传染病事件。
  韩武堡村,时任村委会主任的赵增祥眉头紧锁,这个当过兵、见过世面的人,深深知道这场“天灾”带给生命的威胁是何等严重。他一边紧跟形势,关注电视和新闻,一边认真学习各大报刊,掌握当前稳控和预防疾病的政策。
  哪个村也一样,隔三岔五就有婚丧嫁娶,就会办宴席。一旦有事宴,就会人员聚集,共办共餐,而“非典”是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就怕人员聚集和相互接触,一个不小心就会让人染疫!赵增祥连日来殚精竭虑,他一方面借鉴“非典”后南方治疫的经验,一方面结合当地实际,产生了成立“红白理事会”的想法——就是由村里德高望重、一直胜任总管的人任“会长”,以“预防疾病、厉行节约”为主旨,展开红白事宴移风易俗的“大动作”——其实,这是一次变革,是一次对传统民俗民风的挑战。
  赵增祥连夜召集村两委、村支委、村民代表、党员代表开“四议两公开”会议,展开讨论——他也想听听大家的心声,看看这个想法可不可行。从未听说过“红白理事会”的大伙听了赵增祥的说明,人人说好,个个称赞——这不仅因当下出于“非典”疫情,而且,他们对于红白事宴的奢糜之风,大家早已心存不满。于是一致同意,成立“韩武堡村红白理事会”。“那时候,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红白理事会’能否成功施行,我们心里也没底,因为挑战风俗,改章换制,难度太大。但‘非典’盛行,我们宁愿担变革的风险,也不愿看到因为办事宴让群众染病而付出生命的代价,如果那样,作为村主任,我会成为父老乡亲的罪人!”赵增祥说,“我们的红白理事会,首先是防控疾病,再次就是厉行节约。
  推行有难度,心诚自然成
  过去,韩武堡村白事宴一般是10个冷菜10个热菜,红白理事会成立之后,要求改成1冷1热——少了18个菜;而红事宴也由原来的12冷12热,改成9冷9热,少了6个菜。这个环节应该是推行的难度所在,一下子豁减了那么多道菜,人们乍一听都接受不了,办事宴就图个红火热闹,少了菜让大伙不满意,说闲话,心里好为难。看来,执行的确有难度。
  韩武堡红白理事会刚刚成立,村民赵二保的母亲去世了——全村人一下把目光聚集到这个白事宴上,大家都好奇,作为第一家白事宴,如何执行村里推出的新规。
  总管提前去当事人家里说明情况,赵二保没有答应,也没有反对。
  赵增祥心里清楚,赵二保家的这个白事宴是“红白理事会”成立之后第一家,决定着“红白理事会”推行的成败!无论付出多少努力,只准成功,不许失败。
  于是,赵增祥亲自登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了“非典”来势汹汹的厉害,讲了人命关天的后果,讲了铺张浪费的坏处,讲了移风易俗的好处。赵二保也坦露了心迹:“白事简办可以,但唯一担心的是怕村里人笑话自己,怕帮忙的人嫌菜少,怕村里人说对老母亲不孝顺。”赵增祥告诉赵二保,老人活着时多敬孝才是孝,死了之后大操大办,不过是流于形式,浪费钱财,掩人耳目,毫无意义。而“非典”在即,要为大局考虑,不能让为帮忙做事的乡里乡亲染疾,如有人员染病,那才真是出了大乱子。“好,我想通了!”赵二保满口答应,赵增祥心里压着的一块石头终于放下了。
  赵增祥并未做甩手掌柜,除了总管是会长,他也挂了“红白理事会”的副会长之职,于是,他亲自带人,一方面帮赵二保料理白事,并严格监督餐具卫生和人员餐饮的距离——必须一人一餐,间隔距离必须3-5米,一方面派人在村委会门口公布《预防食品传染的注意事项》,张贴出《提倡厉行节约的公告》。
  赵家的白事过了,村里人有的称赞,认为很超前;有的反对,认为有悖陈规,私下里议论纷纷。
  时隔不久,村里又一个老人也过世了——儿子可是在县里一个局担任局长。村里人再一次睁大了眼睛,他们要看看,这堂堂的局长,位高权重,人脉众多,能否也遵从村里“红白理事会”的规定,做到一冷一热近乎简陋的饭菜?会不会搞特殊?
  事情出乎村人的意料,这位局长也觉悟颇高,没费吹灰之力,便一切按照村里“红白理事会”的规定办了白事。
  这下,村人彻底折服。
  接力十五载,一策惠全村
  “红白理事会”的成功推行,让赵增祥信心倍增。为了更好地把“红白理事会”推行下去,赵增祥又让人从村委会腾出百余平米的“宴会大厅”,供村里婚丧嫁娶的人家免费使用,这样,当村人家里有了红白事、满月、生日的宴会时,既有尽心竭力的老总管着力周全,又有免费的场地,遇到难题时,村里会派人全力帮忙解决——“红白理事会”可谓得民心、顺民意,也由“红白理事会”,使村两委在村民心里威信大增。
  后来,总管年事已高,不幸离世。此间,赵增祥也由村委会主任,成了韩武堡村党委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于是,赵增祥担任了“红白理事会”的会长,他要让这个移风易俗、勤俭节约的好制度一直传承下去,副会长和理事换了一拨又一拨,而“红白理事会”的制度却雷打不动,一直稳妥妥地执行到如今。
  韩武堡村是一个只有380余户1100余人的小村,平均每年白事有7-8个、红事有20余个。
  赵增祥算了一笔账,如果白事按8个算,每个白事按节约5000元算,从“红白理事会”执行到现在有15年的时间,15年的时间,光白事可节约60万元;如果每年红事按20个算,每个红事按节约2000元算,15年的时间,同样可节约60余万元!而实际上,每个白事宴何止节约5000元?每个红事又何止节约2000元?
  如今,村里人对“红白理事会”交口称赞,深信不疑,执行起来更是不折不扣。事实上,村里人的经济实力不等,而多年的陈规陋俗,也让人们在“脸面”上花了许多“冤枉”钱,也是花钱给别人看,赢得个贤孝之名。如今好了,大家按章办事,勤俭节约,家家如此,谁也不必“笑话”谁,而使全村人真正得到实惠。
  而赵增祥可是一年到头更忙了,他作为村两委“一肩挑”和“红白理事会”的“会长”,却也成了一名德高望重的“总管”,家家户户离不开他。如果在腊月、正月的高峰期,如果赵增祥排不过日子来,大家就会为此而别择佳期,非得等到“赵总管”,否则,这个事宴宁愿推迟。除了赵增祥一心为民赢得大家拥护,更重要的是,“红白理事会”真正深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