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醋都*文苑总第3317期 >2018-10-19编印

回望我的衣食住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的生活体验
刊发日期:2018-10-19 阅读次数: 作者:牛保林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沧海横流,世事变迁。不经意间,40年的改革浪潮已倏忽而过。然而,岁月可以流逝,改革浪潮带来的巨大变化却深深的沉淀在我们的记忆中。70年代初出生的我亲身经历了这一凤凰涅槃式的变迁,抚今追昔,种种切身感受让人感慨万端。对于我们老百姓而言,感受最深的莫过衣、食、住、行之变。那么我就从我衣、食、住、行来重温一下这40年的巨变吧。
  穿的花哨了
  在我的记忆中,七十年代,人们衣服所用的布料大多是自家织的老粗布或者从供销社买的供应布。那时物资供应紧张,买布得有布票,供应的布根本不够穿,加上手中的钱也少的可怜,家里有人上班的经济户一个月顶多也就三四十元钱的工资,而农民手里更是只有偶尔卖点鸡蛋才能有点称盐打醋的钱,想置办件新衣裳得等到过年时。那时,为了让我们穿上新衣服,妈妈常把从供销社要的包装布或棉布面口袋拆开用胭脂染成黑色或者蓝色做衣服。因为大部分人都穿粗布衣服,所以偶尔有人穿件“涤卡”、“的确良”之类的衣服,就会引来很多人羡慕的目光。
  人们的衣着穿戴以艰苦朴素为常,无论城里人还是农村人穿着都以绿、蓝、灰、黑等色为主。如果有人穿了颜色稍微鲜艳一点的衣服就会引来“花里忽哨”、“不稳重”的指责。一件衣服从新到旧,都要走过“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历程,常常是老大穿过老二穿,只要不烂就一直往下传。就是穿到破烂不堪,也舍不得扔掉,还要用浆糊浆一下做成鞋底。40年前,一家几口人一年四季的衣服,一个大板箱就可以轻松装下。
  改革开放后,随着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潮流信息迅速进入老百姓的生活。这样的变化,直接体现到20世纪80年代的年青人身上。当年最抢眼的就是大街上横扫而过的蛤蟆镜和大喇叭裤。90年代后,服装界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出现了专卖店,人们可以从其中买到品牌服装了。如今,我记忆中的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穿梭在超市、商城的满是穿得花哨的男男女女的时尚“达人”、“潮人”,踏着轻快的节奏追逐着时尚的脚步。人们大衣柜里五彩缤纷,很多朋友开始不得不为换季时清理衣柜而感到烦恼。现在,服装的主要作用已经不再是御寒,而是成了一种独特个性的展现。我的姑娘至从迷上网购而家里更是“衣满为患”,有的还来不及穿,自己已经看不上了,只好给朋友或在网上卖二手。总之,就是有的“折腾”了。
  吃的丰富了
  改革开放前,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记得大哥在内蒙上大学时,每次回来,都把省下的饭票换成全国粮票带回来。我小时候天天吃的是高粱面剔尖和玉米面稀饭。吃不饱,就以野菜、粗糠等补充。我们小时候几乎每天割草打野菜,打回来的甜苣菜家里的兔子吃,人也吃。那时“好吃的”太稀罕,要想改善一下,只有等逢年过节的时候,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也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一斤猪肉,二斤白面。记得那时候家里买不起肉,只好几毛钱买一副骨架,把上面的肉剥尽后,再煮着吃。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供应日益充足,粮票和布票等各类票证一同“下岗歇业”,从此,人们不再为吃饭发愁。现在,食品供应丰富,人们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人们更多地注意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和选择绿色食品。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从吃不饱到在自家煎炒烹炸再到家庭团聚上饭店,花钱图省心,这变化是多么大啊!现在的人感觉天天在“过年”啊。年青人宅在家里,手机一按,“饿了么”的帅小伙就会送饭上门,简直幸福得不要不要的。
  住的高档了
  坐在窗明几净,里外装饰一新的三室一厅的房子里,我至今还有做梦的感觉。七十年代的土坯房在我的记忆里成了永远的梦魇。那时,全家六口人住在一个大间大的南房里,家里除了炕一只炕几,地上一只板箱就再没什么家俱了。冬天四处进凉风,夏天遇雨四处漏。一只土炕上只能放三支被子,一支被子睡两人。冬天倒也挤着暖和,夏天可就受了罪。实在热的不行就在院子里或到房顶睡。地上房顶到处是老鼠的地盘,经常折腾的让人难以安睡。有一次我居然在炕几的衣服堆里掏出一窝刚生下的“老鼠小朋友”。
  1983年的时候,家里搬到了县城居住。虽然还是平房,但是住房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首先屋子多了,二间变成了五间,我们一家人再也不用挤在一张大炕上经受冰和火的煎熬了。家里开始用蜂窝煤,再不用和泥捣炭了,而且有了自来水管,也不用担水了。最值得欣喜的是家里添置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和一套组合柜。
  九十年代,我参加工作了,随着国家经济的繁荣,全家人的工资水平也直线上升。九十年代末,我买了一套商品房,这次变化可大的不得了,不但房子新,面积大,而且屋顶还是全现浇,明亮宽敞,水电气暖齐全。住进新家,我终于有了踏踏实实的感觉。前两年,我又换房了!更大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杜甫公元761年所做的“安居梦”,如今已在中国大地上变成了现实。
  出门腿硬了
  对于出行的变化,四十年来可以说是经历了“以步当车”—“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小轿车”。儿时出行仿佛就在昨天,那时,出行不管距离远近,基本靠走。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和小伙伴们到邻村赶会。每到赶会我便会向大人要上一毛钱,和小伙伴们一起走着去。十几里的路走下来,往往脚上总有几个大血泡出现。虽然只能享受到五分钱的瓜子和五分钱的冰棍,但我们仍然乐在其中。上世纪70年代,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交通都比较落后,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当时到太原市的30路公交车内常常人满为患,而红旗、飞鸽、永久自行车相对于当时普通收入的家庭,绝对是奢侈品,而且自行车都是靠票证供应的。我家的第一辆红旗自行车就是凭公社的一位干部转让的供应票买的。当时兴奋的天天拿布擦得铮亮,心里在念叨:终于不用借别人的车到县城了。后来家里有了摩托车、三轮车出行更方便了。在省城工作多年的大哥,每年都要回家过春节,几年前回家过年,只能坐公共汽车,等的时间比路上的时间还长。而今他有了自己的小轿车,四十分钟就到家了。如今老百姓的出行方式已被各式各样的公共汽车、豪华大巴、双层巴士、高速列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所取代。满大街跑的出租车,在普通百姓眼里再也不是奢侈品,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私家小轿车,老百姓出去旅游,来回双飞也不是什么稀奇事了。今年,清徐县城的公交车免费供大家乘座,这么贴心的惠民政策,真是幸福醉了。
  我们从“三分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走到“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从“车子、手表、缝纫机”的老三大件,几经翻版,走到今天“电脑、汽车、楼房”的新三大件。我们的脚步在前进,梦想的脚步也在前进。40年的巨大变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的观念,是党的英明领导让我们一步步由贫穷走向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