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流金*岁月总第3315期 >2018-10-15编印

我的童年
刊发日期:2018-10-15 阅读次数: 作者:王永安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朦朦胧胧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巴尔扎克
  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丰富多彩的,童年有我们最美好的回忆。而学生时代的纯真、幼稚和可爱,也还会时时浮现在眼前。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永恒,所以珍惜才是最大的道理。
  我于1958年11月10日,出生在山西省清徐县清源镇(撤乡并镇前归原吴村乡)的一个小村庄——西范庄。我出生时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9周年之际。我们的国家尚处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阶段,又因掀起了“大跃进”高潮,地方政府作风浮夸,加之三年自然灾害,主要生产资料、生活物资严重匮乏,人民生活状况不佳。而我家人口多,在全村也算是困难户,家境困难、生活艰苦是在所难免的。我们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吃红高梁面和玉米面也是不能满足的。没有钱买盐,就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放在锅里加煎水煮结晶成土盐,腌咸菜,什么香油、醋,其他调料根本买不起,一年到头,就吃这种咸菜。因此,我的童年和学生时代始终是在困境中度过的。
  5岁前,我们全家人没有住房,借住了本家叔叔的房屋,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深深的播下了“穷”的种子。刚刚懂点事的我,多次督促父母要盖自己的房子,别在外边流浪了。1964年春天,父母亲终于采纳了我的建议,着手筹备盖房子的资金和物资。采取自己凑一点、向亲戚朋友借一点、购买物资欠一点的方式。用半年多时间就在自家的原打粮场上把5间正房盖起了,当时也正是秋天收获的季节,自留地里收获的高粱、玉米等粮食也有了存放的地方。在这进入深秋的之际,真是天空清朗,秋高气爽,又是一年收获的时刻,真让人感到心情舒畅,全家人是喜气洋洋。就在这个时候我们全家人搬进了新盖的房子里居住。从此,结束了流浪在外、居无定所的“窘境”。开始了崭新的生活,我们家幸福指数正在不断上升。1964年正好也是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号召的那一年。
  我在兄妹七人中排行老三,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四个妹妹。处于中间的位置是最不被人关注的,但由于我从小就感受到家庭的困难,生活的艰辛,因此,我立志要刻苦学习,努力奋斗,改变家庭面貌。从6岁开始我学着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给羊割草、扫地、洗碗等;从12岁起独立承担起四只羊的割草和负责全家烧火用的煤泥、掏灰渣、打扫卫生等;我14岁那年父亲担任村干部带队外出搞副业一年多,哥哥外地打工二年整,我虽年龄小,但在家里是唯一的男劳力,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挑水、种地等家务重担。在做家务方面,根本不用父母去安排、去督促,我会自觉自愿、有条不紊地做好家务的,从不耽误。多年来,坚持每天下午下学后给羊割草,甚至在烈日当头的夏天,经常是中午12点下学放下书包立即先去地里给羊割草,待满头大汗的割满一大箩头羊草时,已是中午1点半多了,这样才回家吃点饭,然后洗把脸赶紧再去上学。就是这样,一年下来我供养的四只羊宰杀卖肉后,在当时也是家里一笔不小的收入,真可谓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啊!
  童年的苦铸就童年的梦,少年的苦铸就成功的路,人生的苦铸就灿烂的明天。1965年秋季,我在本村学校上了学,入学后,坚持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入学不久,我担任了班长,参加了学校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唱红歌、说快板、演小品,多次代表学校外出表演。从上学一年级到初中毕业,我的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是名列前茅,在读五年级期间,由于我写的作文较好,老师曾在全班宣读,供同学们观赏。1974年夏季初中升高中时,我们全班有30人左右,升高中仅有5个名额,当时上高中的方式是,学习成绩加政审推荐,我是根正苗红的贫下中农,父亲和哥哥又都是村干部,政审没有问题,学习成绩在班里是前三名,所以我顺利地被选送到清徐县重点高中的吴村中学读书。
  1974年9月1日,我愉快地踏进了众多学子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吴村中学的校门,因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没有高考上大学的情况。能在当地正常上学读书,最高的学校也就是县办的四所重点高中,想上大学必须高中毕业后,参加生产队劳动二年以上,各个方面还须优秀,才够基本条件入围“千里挑一”推荐工农兵子弟上大学的“圈子”。所以对一般家庭的子女来说,上大学是一件可望而不可求的事。我们这一代人,上学阶段的十年也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十年。在读高中的二年里,努力学习的同学能按时自觉地完成作业就是很不错的好学生,上高中二年没有考过试,学工、学农的时间占去上学时间的三分之一以上。但我在上高中期间,是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并能按时自觉地完成作业的,还光荣地被选入了学校的“军乐队”,同时多次参加了学校的物理、化工实验等活动。在吴村中学(高15班)班主任和班团支部书记的精心培养和热心帮助下,于1976年5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76年6月我高中毕业。我在这多年的上学读书时期,不仅对正课很感兴趣,而且也有我非常感兴趣的其他东西,那就是看小说和体育活动。我父母是没文化又古板的人,把小说叫做“闲书”,“闲书”是不许看的。搞体育活动没有时间,在家里偷着看书的时候冷不防父母亲走了进来,我就连忙掀起盖垫,把“闲书”往里一丢不敢再看,赶紧去干活。父母的期望就是让你做一个“老实本分、懂事听话、勤恳干活,不去惹事”的孩子。回顾这些基本的要求我都做到了,并且做得很好。郭尔王说的好:人生所缺乏的不是才干而是志向,不是成功的能力而是勤奋的意志。
  我的童年和学生时代,为人之道是:尊重长辈,尊重老师,尊重同学。生存之道是:学习要勤奋,干活要勤劳,人品要善良。在父母和老师的教育和影响下,从小懂得了:吃亏是享福,劳动是锻炼,尊人是尊己的道理。
  经过多年人生经历磨炼和品味人生,归纳出了我童年和学生时代的“三大”遗憾和“三大”收获。“三大”遗憾:一是我好学习,记忆力也不错,但因业余时间极少,在学生时代没有阅读更多的课外书籍,致使我参加工作后感到社会知识的严重缺乏;二是我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不差,但因家庭困难,家务过重,没有机会能当一名运动员;三是我高中毕业,学习成绩也较好,但因我没赶上恢复高考就已参加工作,没在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三大”收获:遇到干活感觉不愁,遇到困境坦然面对,遇到缘分懂得珍惜。这些遗憾让我奋斗不息,这些收获让我享用一生。在任何情况下,只要给自己一片天空,无论风雨,无论冰霜,给自己一抹微笑,从容自信,洒脱坚定。看淡了苦,看淡了累,生活依然很美好。
  纵观我的童年和学生时代,从一片灰黄开始,到了少年中期算是到达了一片浓绿的境界---我进步了。但这只是从表面上来看,从生活的内容上来看,依然是让人不那么如意。即使从童年到了学生时代,我的生活也难找出什么有声有色的东西。因家里经济条件差,没有什么钱买玩具,自己就动手动脑把细铁条弄成一个圈,再用粗铁丝做个钩,一推就能跑起来,也就是“滚铁环”,自己就非常高兴了。现在的孩子已很少有人玩这些了。贫困、单调、死板,固执,是我当时生活的写照。接受外面信息,仅凭耳闻目睹和聆听县广播站的声音。什么电视机、收录机,连影都没有。我小的时候能跑十几里路看上一场电影或听一次“盲人宣传队”的节目也算是奢侈了,其他娱乐活动更是少之甚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人生的不如意,总是有很多机遇迎面而来变为擦肩而过。有些人,不是我们不珍惜,有些事,不是我们不努力,只是我们的心界装不下那么多,曾经很多的拥有或者失去都违背了自己的初衷。要知道,生命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或许只因有了裂缝,阳光才能照得进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国家强大了,人们生活富裕了,当今的儿童有福了。他们有多少花样翻新的玩具呀!他们有多少儿童乐园、儿童活动中心呀!他们饿了吃面包,渴了喝饮料,还有牛奶、冰激凌。电影看厌了,看电视。广播听厌了,听收录机。信息从天空、海外,越过高山大川,纷纷蜂拥而来,他们才真是“小腿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可是他们偏偏不知道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遭受的三年自然灾害和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就拿我来说,如果不认真回忆,对过去的情景也逐渐淡漠,有时竟淡如云烟了。
  现在写我的这些浅薄经历,事情虽小,意义尚存。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它有时候能激励我前进;有时候能鼓舞我振作;有时候能促进我努力。我从小一直到今天对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对吃饭、穿衣等生活需求从不计较,这同我小时候的这些经历是分不开的,我看到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那样溺爱子女,也颇不以为然。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花朵当然要爱护;但爱护要得法,否则无疑对子女是有害而无益的。对所有人来说,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不是所有的话,都来得及告诉。也许是快乐;也许是忧愁;谁又能决定取和舍呢。看似平常最崎岖,成功容易却艰难,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人生最大的骄傲,就是在成年时实现童年的梦想!
  今天我把自己童年和学生时代的经历尽可能真实地描写出来,不管写的是否全面,不管怎样挂一漏万,也不管我的笔墨多么拙笨,就是上面写出来的那一些情况,我们今天的儿童及学生们读了,总能从中得到一点启发,从中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从中收获一些有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