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美丽的,一个人的青春可以平庸无奇,也可绽放出美丽的火花,她把她最宝贵的27年青春献给了她所钟爱的教育事业,留下的是勤奋、坚守、谦逊、严谨、求实。她就是刚刚荣获省模范教师称号的东于小学教师胡秀荣。
爱之有道教之有效
1991年,21岁的胡秀荣刚刚从太原师范学校毕业,便被分到了东于镇中高白小学校任教,从此,她开始了自己热爱的教育生涯,这一干就是27年。
27年来,胡秀荣热心从教的信念从未改变,对讲台情有独钟,对孩子无限热爱。她的身上似乎有一种凝聚力,她就像一个中心点,有着潜在的吸引力,巨大的向心力和无形的感召力,这使得她的工作看起来总是游刃有余。她不善言辞,不喜交际,却极爱思考,她带过的每一个学生都在她的关心、尊重、引导和鼓励下健康成长着,这与她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1997年,胡秀荣调往东于中心小学校任教。
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持久的耐心与创造力,需要在每一个环节潜心沉入,在每一个时刻真心付出。作为东于小学数学组负责人及东于中心校数学教研活动负责人,胡秀荣在教学实践中潜心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积极实践《新课程标准》,让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引导学生探求新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并能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承担各类教学公开课,撰写教学论文,参与教研课题研究。每学期都能按要求认真制订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根据学生的个性,采取不同的方法,在课堂上,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早在五年前,她代的是三年级的数学课,负责中心校中年级数学教研活动,当时教研活动的模式是同课提升,选课的原则是哪课难上选哪课,于是定下了三年级《分数的意义》来研究,胡秀荣精心准备,用心设计,教研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之后她又将整个活动总结成文,这篇教学论文2017年获省教育学会一等奖。
形成合力推动成长
学校的教育不是孤立的,而是要与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就成为老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
胡秀荣追求的境界是教育无痕、润物无声。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可以享受孩子们进步的喜悦,让她在工作中孜孜不倦、任劳任怨。从教27年,她每接过一个班,不管原来基础怎么样,她都会用心去呵护和“经营”。她坚信“给孩子一个支点——自信和习惯,就能撑起他们的世界”。在促进学生成长的路上,她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周末、节假日,采用各种不同方式与家长联系,充分利用微信与家长交流沟通,时间一长,全班学生的家长也就渐渐和她熟络起来了。大多数家长都很关心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学习状况,她都尽可能地和家长们多聊聊,一来方便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以及家长对孩子的评价、期望等,二来也让家长们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十分关心。这样,家长对老师的信任感增加了,在日后的交往中家长才会更主动地向老师反映孩子的情况,更配合学校的工作。胡秀荣对孩子的倾心倾力,不仅感动了孩子,也感动了家长,他们一致赞扬:“胡老师是个非常称职的老师,比我们更会关心、教育孩子!”同时,她对孩子们的关爱也感动了其他人,有人了解了她的事迹后感叹道:“孩子们能遇到这么敬业的老师,真是太幸运了!”
有人说:“学校是铁打的营房,流水的兵”,但在胡秀荣老师看来,学校是一块沃土,她在这块热土上,辛勤地播种、默默耕作,用汗水凝成沉甸甸的稻穗,用智慧迎来硕果累累的秋天。她愿继续做一棵小草!一棵小小草,扎根在农村这块土地上,不为世间增添多少精彩,只为心中的学生和家长带来一抹绿色!
27年的坚守,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之举,只有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而朴素时光中的甘之如饴和默默坚守,或者也正是大山之所以高,大海之所以深的根本原因所在吧。胡秀荣老师用青春、智慧和热血,为农村孩子的梦想护航,照亮了一茬又一茬孩子前进的道路,更为我们诠释了爱的赞歌,教育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