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大到十四亿人口的共和国,社会老龄化日趋凸显。无人以继、青黄不接、岌岌可危、危在旦夕也就不算危言耸听。
从二十世纪初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陈独秀等对马尔萨斯人口论开始批判,到50年代中期即全盘否定。记得上学教科书中指称马氏: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而食物按算术级数增长,只有通过战争、瘟疫、饥荒能够限制人口过度增长……定性为悲观消极论调。今天看来完全是对其人口论的偏面曲解。
前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军民死伤2700万的巨大人口代价,大伤本国尤其男子元气。据官方数字,抗日战争中国伤亡3500万,但我们的人口,当时的口号是四万万五千万同胞。如今战后七十多年,解体各国依然保持极低的出生率已很难东山再起。
如果说“人没有兄弟姐妹是一种残缺”,那么,没有叔伯姑舅姨等直系旁支长辈、侄甥等晚辈,一生中会少了许多关爱色彩;而缺失堂表姊妹弟兄,如何写出一部《红楼梦》?不可否认这也是一种人生缺憾。
上辈曾经历过一穷二白三从四德五伦,我辈则赶上了五讲四美三热爱两个文明一胎,我们的子孙又会直面什么样的新一二三四五,对于他们的成长的确至关重要。
从无计划到计划生育到一胎化,再从二胎政策到放开二孩到全面放开生育,应该是顺应时代发展大潮曲折前行的进步,万万不可堕入轮回。
幸而全体社会细胞都在理性思考:物价、房价,教育、养育、赡养成本,幸福指数……生与不生就比任何时候都无关乎政令与人伦。或许再回头拾读马尔萨斯《人口原理》,有助于找到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