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冥想,一般人好像认为只有佛家的坐禅或者瑜伽那类境界的冥想,才是真正的冥想。但是,我们中国医学所说的冥想,并不是那种刻板的模式,更无需达到大脑中“空无一物”、“忘掉一切”那样的高度。
我们平常感到心情舒畅,把这种感觉再浮现在想象当中,其实这就是冥想的形式。譬如,老人想自己的孙辈,想念自己最爱的人,也属于冥想的范畴。譬如,令人感动的事物,美丽的景色,兴趣爱好、音乐、绘画等艺术,乃至小河叮咚的流淌,婉转动听的鸟鸣,潮起潮落的涛声、风声,甚至有的人听到机场、海港的躁音,都会心旷神怡。再譬如,我们每个人的一些美好的回忆,一想起来就会乐此不疲,我们经常将这些类似的感受映现在脑海里,就是很惬意的冥想。还有,我们平时做过的一些好事善事,一些助人为乐、助人济世的行为,一想起来就很高兴,很喜悦,这无疑也是冥想。
冥想的一般要求,就是让你专注在一件事情上,通常就是你的呼吸。但你一定会发现,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开始想“今天晚上吃什么”或者“这样坐着真无聊”之类的东西,接着又突然想起自己应该专注在呼吸上,然后就强迫自己专注在呼吸上。冥想似乎就是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但是,随着不断的练习,就会慢慢觉得,管不住的跑马似的念头慢慢慢慢地就明显地减少了,出现的时间也短了,而且也不那么胶粘了,这就说明,你能较好地集中注意力了,你开始进入冥想的境界了。现代医学已经证明,人类冥想时大脑会分泌一种类似吗啡的物质,它不仅使人产生心情愉悦的感觉,同时,还有非常出色的防止老化、提高自然治愈力的功能,让脑内吗啡大量地分泌,其结果不仅对大脑,而且波及开来,对我们全身心状态的改善,都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功效。可以说,我们体内拥有一家非常优秀的“制药厂”,这世上任何药物都无法与它的产品匹敌。我们应该全力地去挖掘它的潜力,而挖掘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冥想。
现代医学同时也证明,任何事情都有联动关系,心有所指,形有所动,它必然联动出或好或坏的反应。譬如,平时我们针对外界的刺激(噪音),有的人脑子里就会产生“真烦躁”的念头,而有的人的念头却是“真爽快”。不管“真烦躁”还是“真爽快”,我们大家可能都觉得没什么,这只不过是“想了想”,一忽闪就过去了,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殊不知,这种想法大错特错。我们就这么“想了一想”,它都会被物质化,并且能形成化学反应,产生某种改变。这就是说,想一想也在消耗你的能量。譬如,我们要是认为“自己是个窝囊废”,我们的身体就会逐渐衰弱下去。要是认为“事态异常严重”,我们的身体机能就会如临大敌般地做出反应。我们平常有句俗话,叫做“病从心头起”,就是这个意思。
当今的美国,盛行一句实现人生愿望的口诀:“想好事,好事发生;想坏事,坏事发生。”在我们看来,这句话好像说的太绝对、太唯心、太没有科学依据、太不可信了。可是,现代医学已经证明,心想好事,太脑就会分泌有益的激素,该激素能使人心地愉悦,精力充沛,于是在困难面前、在挫折面前就会焕发出无畏的激情和十足的韧劲。有了这些好的心理素质,当然想好事好事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地提升了。因此,我们平常只要有空有闲,就多想想好事,多想想乐事、愉快事,譬如古人所说的“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等等。想想这些事情,我们一定会有说不出的高兴。
真的,现在医学还证明,人的大脑大体在25岁完成发育。大脑成长期的5倍等于人的寿命,即25×5=125岁,而且所有的脊椎动物的寿命,都适合这个公式。对照这个公式,目前,我们每个人生命的长度和质量不是还大有潜力可挖吗?
总之,冥想与气功一样,它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们中国医学的精髓。冥想的实质,就是让大脑沉默下来。我们通过持续专注的冥想,反复让大脑进入沉默状态,不仅能有效促进脑内有益激素的分泌,而且储存脑内有益激素的仓库也会不断扩大。有了如此良好的内在环境,粗茶淡饭也好,轻松运动也好,我们都能有效地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与此同时,如果我们能把冥想养成习惯嗜好,天天有意安排较长时间沉浸在良好的冥想状态中,那我们就会真的达到一种如愿以偿的美好境界,一种人人向往的幸福境界,一种飘飘欲仙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