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醋都*文苑总第3281期 >2018-07-16编印

县 城 巨 变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的交通工具变化
刊发日期:2018-07-16 阅读次数: 作者:李中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心中关注的是县城的变化。因为县城是一个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我是由原徐沟县推荐到榆次专区参加工作的。徐沟县城很小,高高的城墙围着一座小城,四个城门出入。不靠铁路和公路,交通闭塞。1952年7月,清源和徐沟合并为清徐县,县城定在清源,我未到过清源。后来到清源一看,同样是座小城,半个城是砖城,半个城是土城,三个城门出入,半城是水,人称东灌。县城的繁华处不在县城,在南关和小西门的菜市坡。较长的一条街道叫顺城街,一边是商铺,一边是土城墙。清源城的好处是西靠吕梁山凹,有特殊的自然小气候,东靠太汾公路,当时是城乡物资交流的大通道。
  后来,我调往吕梁工作,回家探亲必经清徐县城。到清徐后总要观察一下县城的变化。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县城东南角盖了一座新楼,即城关公社,上设“人民公社好”,五个大红字,远在清徐汽车站就看见了,十分耀眼。
  1986年我调回清徐工作,当时的县党政机关已搬到东湖东边的新城,门前是一条宽宽的东湖大街,对面是宽大的东湖宾馆。当时我感到:太原有迎泽大街,清徐有东湖大街,是很气派的。听说,东湖大街是由王明设计的,因太宽,人称“王明路线”。现在看不太宽了。当时的思想还不大解放,大街北部由县农机公司挡住了,南面又建了城关信用社大楼,也挡住了出路。
  1992年,307国道东移加宽。当时的县委书记阎沁生步行察看清徐城出路,众人议论是葡乡路,是因旧水阁楼称“文源楼”而命名。由阎忠信同志负责施工。开始设计宽30米,后又定为50米。
  再后来,县领导张璞、张春根又组织文源西进工程。由广场直通到仁义村,将文源路延长至十华里,成为清徐县城最大的基础性工程。后又重建巍峨的水阁楼,成为清徐县城的标志。
  紧接着,清徐县城改扩建工程一个接一个,一任连一任。东湖综合治理工程、地下超市创建工程、紫林路建设工程、清都商城建设工程、文体中心建设工程、东湖公园建设工程。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件件创意性工程在县城出现。与四十年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大超过了古人赞美的“城外青山城内湖,荷花万朵柳千株”的县城景观。清徐县城也形成了东西称“路”,文源、紫林组成城市大框架;南北称“街”,凤仪、美锦、森泰、西关,由东向西一字排开,中间点缀了湖泊,公园,使县城成为天蓝、水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绿化、美化、香化、亮化的人间天堂。
  目前,我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实施新的县城总体规划:新开开南路、西关大街南延、307国道西迁、滨河路南延、三湖联通、新开清徐大道,到2020年,清徐县城将出现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崭新面貌。
  回顾以往变化巨大,展望未来前程似锦,怎能让人不充满希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