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理论*实践总第3281期 >2018-07-16编印

团结党外人士促进政协工作
刊发日期:2018-07-16 阅读次数: 作者:王小鹏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人民政协是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人民政协应当成为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代表人士团结合作、参政议政的重要场所。各级政协组成人员中,党外人士一般都占较大比重,例如清徐县政协共176名委员,其中党员70名,党外人士106人,约占60%。因此,政协在面对新时代的各项工作中,其中有一项关系全局的工作,就是要正确认识并发挥党外人士的优势。这对于突出政协工作关于团结和民主的主题,增强政协在履行职能中的活力,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新时代统一战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各级政协系统必须清醒认识到团结党外人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面我将从历史渊源讲起,并就政协组织如何团结党外人士和如何组建优秀党外人士队伍发表一些浅薄的见解。
  一、党外人士与政协的渊源
  党外人士是一个特定概念,它是指中国共产党以外的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中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广泛代表性的各界人士,而不是指普通的党外群众。一般说,党外代表人士应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中有较深造诣或有较大影响,有较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一定活动能力,有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具体地说,党外人士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有关人民团体中的领导骨干;在改革开放建设中作出贡献的无党派知识分子;行政、司法部门的党外领导干部;民族、宗教界有影响的人士;爱国、敬业、守法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中拥护祖国统一并有一定影响做出一定的贡献、有一定经济实力或有学术造诣的代表人士。
  可以说党外人士指的就是党外的精英代表,是社会的智囊团、人才库。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大团结大联合是统一战线的本质要求,是人民政协组织的重要特征;人民政协要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汇聚起共襄伟业的强大力量。党外人士就是政协需要团结的人,需要凝聚的强大力量。
  从第一届政协始,党外人士就占据了重要地位。孙晓村在《我所经历的第一届人民政协会议》一文中说:大会闭幕之前,就中央人民政府如何组建的问题,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刘少奇副主席和李维汉同志与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反复协商。最后经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有三位党外人士进入国家最高领导机构。在中央人民政府中担任部长或相当于部长的民主人士有:郭沫若、黄炎培、谭平山等,有三位民主人士担任政协政法、财经、文教三个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各部副部长的民主人士为数更多。
  可以说历届政协团结的党外人士大都是担任领导职务的,在社会上经过几十年考验的中华民族的精英。我国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之一谢觉哉、中国两弹之父朱光亚、中国风险投资之父成思危、才华横溢的《大公报》主编萧乾等等,均是德高望重,深受人民信任的杰出代表。充分体现了政协这个交流的大平台、建言的大舞台是用人唯贤的楷模。人民政协必须坚持团结无党派人士,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集聚干事创业的力量。
  二、团结党外人士工作方面存在的不足
  1、团结的主体认识不到位。目前,部分基层政协将团结的主体当成是领导干部去团结党外人士,这是一个误区。领导干部是少数,以少数的领导干部对多数的党外人士,代表性明显不够,而且领导干部的本职工作十分繁忙,如果将团结交友当做工作任务,会因工作任务而交友趋于形式化,交不到真友、挚友。
  2、团结的对象更复杂。新一代的党外人士涵盖了宗教界、民族界、新的社会阶层、侨胞侨眷等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有识之士。新一代的党外人士又不同于往常,具有流动性大、职业相对不确定的特点,且新阶层人士数量快速增长,平均年龄偏低、思维活跃、价值多元,大多数游离于体系外,聚焦了多方面的思想观念与价值理念,导致团结的难度加大。
  3.团结的方式存在问题。一方面是面广却不情深。部分领导干部本着对党的事业有利都要交朋友的心态,交朋友的面广,但能说心里话、关键时候能帮上忙的挚友诤友却少,广而不深的问题依然存在。二是存在重形式却不重交心的问题。部分领导干部与党外代表人士联谊交友在实践过程中,对党外代表人士的实际问题了解不多,很少主动登门拜访、促膝谈心,政党协商会上也是例行公事,许多联谊交友的措施并未真正落到实处。
  三、如何团结党外人士
  1、尊重以归其心。统一战线是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基于共同的利益,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结成的联盟。承认并尊重对方的存在,是团结的重要前提。党外代表人士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坚定拥护者和直接参与者,在反映各方面成员诉求、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加强民主监督、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须要承认并尊重对方的存在,尊重对方的信仰、权益以及文化、风俗、习惯和特殊地位、重要作用等等。
  2、交流以听其言。新技术、新业态、新媒体层出不穷,新阶层不断涌现。为适应新变化,交友的平台也要不断加强。一是定期举办联谊日活动,通过制度推动沟通交流常态化,不断强化合作共事;定期举办协商座谈会,让党外人士中更多的“生面孔”与领导干部面对面协商交流。二是推进新型媒体平台利用,如建立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就重要议题与党外人士开展交流,实现“会内会外、线上线下”良性互动,机关干部与党外人士的网络交流也更加方便。三是加强与党外人士的日常联络,在党外人士生日当天发短信问候,在党外人士获得重大奖项和成就时祝贺慰问,积极帮助党外人士解决难题,分管领导干部定向联系党外人士,形成稳固的联系对象。通过各种交流方式,积极引导党外各界人士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上来,努力增进政治共识。
  3、教育以坚其志。共同的思想基础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思想保证,统一思想认识,是同心同向同行的基本前提。要坚持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日常工作之中,及时准确了解党外人士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引导。要以“同心”思想为指导,引导各界人士坚定不移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突出弘扬优良传统,着眼增进政治共识,深入搞好政治交接,把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同心”事业一代一代传下去。切实加强世情国情省情县情教育、革命传统党性教育和改革开放教育,引导党外人士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不为噪音杂音所扰、不为传闻谣言所惑,增强政治敏锐性,提高政治鉴别力,以思想上的同心同德,促进和巩固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行。
  四、如何推进党外人士队伍建设
  1.坚持强化领导与完善机制相结合,夯实队伍建设基础。必须坚持将统战工作特别是党外人士队伍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出台相关文件,将党外人士队伍建设纳入政协工作大局。每年可以采取组织召开征求意见会、情况通报会、学习座谈会等形式,向广大党外人士通报省市县社会发展情况和重大决策,并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有关重要会议要邀请部分党外人士列席。
  2.坚持教育培训和重点培养相结合,提升队伍整体素质。通过落实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必修内容,结合党外人士特点,加大培养力度,着力提升素质。比如,去年清徐县政协集中力量搞大宣讲,先后深入本县30多个机关、企业、乡村、学校等进行集中宣讲,听众累计达4000余人次,发放资料达万余份,真正做到将党的中心思想及时传达到基层,保证各界人士都能够思想上与党同心、同行。
  3.坚持履行职能与搭建平台相结合,发挥队伍积极作用。政协不只是交流的平台,更是委员们履行职能的平台。党外人士积极参政议政、发挥职能,是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也是党对党外人士关怀和信任的体现。各级政协要引导党外人士积极投身党领导的建设事业中,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大方面发挥更加积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他们的履职能力。一是收集反映社情民意。党外人士要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深入自己的群体,深入服务对象,认真听取群众的呼声和反映,积极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形成社情民意反馈到政协。二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要结合党外人士实际,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选择调研课题,深入现场、田间地头、走访干部群众、掌握情况、听取建议、深入剖析研究,撰写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务实管用的调研报告。三是积极参与民主监督。党外人士要认真学习中央、省、市、县的政策文件,掌握国家、省、市、县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有的放矢地进行民主监督,多提建设性意见,多提合理化建议,帮助党委政府改进工作,推动落实。
  总而言之,党外代表人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协要团结党外人士,进一步使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服从服务大局,认真履职,创新实干,主动作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县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