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我从外地调入太原。掐指一算,自从1955年,从太原二师初师部毕业,与20班43位同学分别,已经有35个年头了。那种对同学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随即去与在南城区任职的杨恺山、郜宏智、李诚等同学商量,召集同学聚会之事。
当我将我的思念同窗之谊向他们表述之后,那真是不约而同心照不宣,一起道出了当年在一起读书,就餐、课外活动以及大搞卫生时互相帮助的生动场景。李耀宗老师,用他的“祁县普通话”给我们朗读“二班长家信!”的锵铿声音,便响在我们耳边。黄沉中老师用她的“湖南美声”诵读《孔雀东南飞》的神态,在我们脑海里久久的回旋。我们回忆共同筹钱,以一元七角的价格去棉花巷,购得一只挖补过的篮球,苦练基本功,战胜学校冠军球队的快乐。畅谈全班同学,蹲在学校西南角的偏院里,共进早、午、晚三餐的喜悦。又谈到了照罢毕业照之后,各赴工作地点,依依惜别牵肠挂肚难舍难分。“20班同学聚会筹备组”由此应运而生。由李诚同学负责安排、布置会场;由郜宏智选择联系就餐地点;由黄太玉负责印制“初二十班通讯录”;由我负责打印“聚会通知书”与聚会时的摄影摄像;由徐永安负责河西区,李兰舫同学负责北城区的联络事宜。郜焕婵同学,只知道在北城区饮食服务公司工作,我便去到过去的太原市副食大楼,找到了她的工作单位。单位只提供了她女儿的电话。我便给她女儿打电话,联系到了当年班内美女郜焕婵。市内同学或电话告知,或互相转告,很快便通知到了。市外的同学,就必须邮寄信件了。困难在于只知道同学的分配地点,却不知道工作地点。我便给当地的教育局去电话。当地教育局如果只提供到乡镇联校,我便继续向联校电话查询。联系到一位同学,往往要经过许多好心同志的帮助才能确定工作地点或家庭住址。但也有少部分同学联系不上,形成了缺憾。
就在当年的11月24日,分别35年的同学们,终于在北城区教育局的大会议室里聚会了。那天天气虽然寒冷,但同学相聚的满腔热情驱散了严寒,带来满室的温馨。互相握手拥抱,互相嘘寒问暖。交流工作体会,畅谈人生凯旋。班主任李耀宗老师和黄沉中老师,在同学们的簇拥中,得到了无尚的爱戴与尊敬。一声声的问候,一曲曲的赞歌,一次次的握手,一句句的心曲。千言万语寄托着互相的祝福,沥肝泣胆倾诉着刻骨铭心的期盼。
中午就餐是在位于五一路的“天津包子铺。”当饭菜端上餐桌之后,同学们在郜宏智的主持下,怀着凝重的心情,举起第一杯美酒,向先逝的张高山、张联升等同学致哀。几位先逝的同学,在普通的教师岗位上,默默无闻,但却奉献出了他们短暂而灿烂的人生。一种人民教师的使命感,一种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光荣感,在全体同学们的心中冉冉而升。接下来,同学们举起手中的酒杯,向敬爱的李耀宗和黄沈中老师致敬。两位父母般的老师,眼睛里闪动着晶莹的泪花,一种为培养我们成长的成就感,在苍老的脸上,转而展现出朵朵鲜花。同学们互相敬酒,互相祝福,将亲切而热烈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时间一直到了下午四点钟之后,同学们才依依惜别,离开了会场。同学们再见!下一次聚会再见!
从此之后,每年都要进行一次“20班同学聚会”。太原安家的同学告诉大家:“我的家,就是您的家,常来常往,由我接待!”外地的同学,来到太原,就由太原有家的同学作东,轮流接待,一直接待到如今。我们曾经躯车去孝义市为仙逝的刘成荣同学送行,寄托我们的哀思。我们大家一起去探望病中的同学,勉励其安心养病,珍惜生命。现在健在的张有余和朱耀德同学,每年不辞辛苦,仍然从长治、榆次来到太原与同学们聚会。耄耋之年的我们,依然精神矍烁,神采奕奕。不舍同学深情,不忘同窗友谊。活到老,友谊长青;学到老,争做时代新人。
聚会是一种友情的寄托,是一种善良的表白,是一种慷慨的付出,是一种无私的品质。让我们发扬人性的阳光,留住美好的时光,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