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沿东湖锻炼,偶见一老者推着一辆茅车。这在干农活、做买卖都用工具车、三轮车的当下,确实很少见了。也勾起了我的儿时记忆。
茅车,其实就是手推车,它用木头制成(后来有用铁管等),上面是八字形的两根车把,中间用木条连接起来,下面是一个胶皮轮子。我县河西地区叫茅车、圪拱儿,河东地区又叫地猪儿。两地叫法不一,在形状上也略有不同:茅车比之地猪儿,增加了前脸和侧框,尤其是侧框的增加,更是河西人民的创造,使得载重量成倍增加。
而我的父辈们的生产、生活就是用茅车推出来的。在我的记忆中,茅车是交通工具,是生活和谋生的工具,它在我的父辈的生活中显得格外重要。春天,人们用它把各种生产资料送到田间;夏秋,把丰收的疏菜、粮食运往市场、农家;冬天,人们把河中的细沙运到地头改良土壤。我的家乡是菜区,在计划经济年代,村民的口粮是调拔的,往往需要从粮区的河东地区运回来。这时生产队就把壮劳力派出来,用茅车把调拔的口粮推回来。那时的路可不是现在平坦的柏油路,在那崎岖不平的路上,一车几百斤的粮食,全靠一个人吃力地向前推着,把家人的生计推回来。种植西红柿、豆角需要用高粱杆搭架,人们就从粮区用茅车推回来,长长的高粱杆码在车上,把人的视线几乎全挡住了。在战天斗地的年代,人们中午的饭是送到地头的,那送饭的茅车也成了一景:负责送饭的人挨家挨户的把主妇们为家人准备的饭菜收集起来,拴在茅车上,一排排,一串串,煞是壮观。送往地头的路上,更显推车的手艺,要推得平稳,不碰不磕,不泼不撒。茅车在东于的发展进程中功不可没,据东于村志记载,1967年在泽渔河、水泉沟两河合一工程中,全村共动用手推车(茅车)270辆,平车30辆,动石方18000立方米,用茅车、平车起土,共248000立方米,用茅车上山取石、推石14000车次。那个年代,一个全劳力推车上山运石能跑12趟,有的小伙子高达15趟。推车起土每天达一百余车,最高达120余车。整个工程动用手推车(茅车)392000车次,“一汽二拖三手扶,平车、茅车当短途。”整个治河工程就是手推车(茅车)推出来的。
陈毅元帅曾说过,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手推车推出来的。东于的生产、生活也是用手推车(茅车)推出来的。
时代在前进,如今茅车也已经很少见,但它的贡献却不可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