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老家清徐县,有一种家常饭叫做捏钵(读ba叭)钵。不仅我小时候吃,时到如今也仍然经常吃。可以说捏钵钵伴随了我的一生。
捏钵钵实际上就是河捞面,在徐沟地区又叫捺糟糟。为什么要叫成捏钵钵呢?那是因她的工具叫捏钵钵,而做面时又是用双手的拇指与食拇、中指相对而捏,所以这种面就叫捏钵钵。
捏钵钵用硬杂木制成,呈葫芦状,由上下两件组合而成。下部是呈臼状的钵钵,高约十公分左右,中间为直径五公分空心的钵钵,下底固定着冲有园形漏孔的金属片;外径约七、八公分呈葫芦状,好像一只平口的花瓶。上部为一个直径五公分高十公分的活塞,与下部的臼穴吻合。与活塞一体的提手好像一只图章。那个园形的章呈园饼状,与下部的瓶口相对,便于捏。顶端高出约五六公分为提手,做捏钵钵时,左右手的拇指在上面的活塞上,食指与中指在下面钵钵的平口处,相对用劲捏,,将活塞挤压下去,将钵钵里放好的面,从捏钵钵底部的园形漏孔中压到锅里的沸水之中。用筷子翻搅拨开粘在一起的面条,翻煮一、两分钟,将面条捞出来,香甜美味的捏钵钵就做好了。如果捏得感觉力不从心时,还可以用前额顶在上端,头手一同发力将捏钵钵做好。这种工具体积比较小,适宜家庭使用。所以一般家庭就用捏钵钵吃河捞面,而大灶上就要用河捞床了。那种河捞床可以担在大锅上,臼穴也比较大,可供多人食用。
我小时候生活在战乱年代,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吃捏钵钵用的是红面拌榆皮面,口感又涩又苦。现在的捏钵钵已经是用不会话锈钢制作而成,采用了螺丝的杠杆原理,是旋转式的。一只手紧握下部,一只手扭动活塞,河捞面就做好了。但仍然叫捏钵钵。选用的食材,榆皮面已经远去了,白面里面可以随心所欲地掺搅上各种杂粮面,还可以将鸡蛋打碎和在里面,提高营养价值。所配制的浇头,也是各种各样,或肉馅或蘑葫或新鲜蔬菜等各种食材,也可以炒作几盘美味可口的菜肴来,吃出健康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