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葡乡*情韵总第3246期 >2018-04-18编印

有故事的塔
刊发日期:2018-04-18 阅读次数: 作者:珏山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那天,登上天龙南山,走过香炉峰,来到“柳跖旗石”景点,已是中午时分。坐在旗石旁边的石头上,取出携带的小吃、饮料、水果,邀从这山下没几户人家、叫做西里上小山村上来卖山货的耆老,边吃边聊,又敬他烟酒,请他讲讲他所知道的柳下跖相关掌故。随着聊天的深入,耆老从西里上到“柳跖旗石”,又到柳下跖“打仗”留下的遗迹,最后又聊到对面天龙山东峰掩映在苍松之中的那个一塔耸秀的那座塔。“嗨嗨,那是个观音塔,”耆老吐着烟笑着说,“供奉着观世音,一进塔门,口口儿的哼哈二将还挺吓人的。我小的时候进去过。有风吹来,塔刹的铃铛,叮当地响,因此又俗称“响铛塔”。
  在柳子沟旅游,圣寿寺东那片蓊郁的林海,可见奇峰隐约,浮烟点点,有一塔独秀,若隐若现,意境深邃,似一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佳人,半藏半露。令你想起毛泽东主席的优美诗句:“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热来寻扇子,冷去对美人。”
  “那儿原来没有塔。筑有一坛。说是这方圆几十里,能出一斗芝麻的文才武将,”耆老又抿了一小口酒,“一个柳下跖就弄得天下大乱,高欢、高洋父子,刘知远、刘崇兄弟,还有什么李存勖、石敬瑭,走马灯似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斗芝麻那么多的有本事、有能耐的人出来还不弄翻天?南蛮子知道了,就将坛捣毁,在原地修了这座塔。”
  后来怎么样了,我们追着问。
  “后来这里就被塔给镇住了呗。”
  耆老兴致浓了,侃侃而谈:“民间还有一个传说,晋祠杨家,是朝廷大官,看上了这一风水宝地,要把这里作为自家的坟地。当他动工时,被寺僧发现,一黑夜的功夫,就在此修了这座观音塔。杨家见此,只得作罢。现在,塔的周边还能见到杨家运来的散落在草丛的石料呢。”
  “这些个故事,蕴含着什么道道呢?”耆老得意地卖起了关子。
  他微闭着眼睛,像一位智者,因了酒兴,发了雅兴,做概括时这样说:“一斗芝麻的文才武将、建坟,代表着一种向往、一种欲望,一种不安。柳下(跖)、杨家,是秩序的破坏者,南蛮子、寺僧,是秩序的守护者,规则的制定者;塔就是制度和规则的化身嘛。”
  因为方言,从开始的半懂不懂,到此我们已经能够听得清楚,听得明白了。
  受故事蛊惑,我们告别耆老,急着踏上访观音塔的路。翻过香炉峰,又向上攀行。转了一个弯儿,失去了塔的踪影,前行,仰头张望,依然看不见,正不知如何是好,近处,头顶,一只喜鹊喳喳,扑扇着翅膀,若蜂鸟一般悬在那里,引着你的目光。看着看着,眼见得它向山林北向飞去。到了刚才喜鹊悬停之地,一条向上的山路蜿蜒。那喜鹊像是为我们导航。就这样,来到了塔的跟前。这塔坐北朝南,婀婀娜娜,曲线优美,方形塔基,类四面;八角须弥座,加上上、下,类世界十方。身覆钵体,十三条纹路示十三天。塔前18级台阶,踏上台阶,呵呵,有乐音。几个人欣然,上上下下,轮番试听。塔肩上,竟长出几丛嫩松,不知是风送来,还是鸟衔来,不顾脚下土瘠,倔强扎根,生发出来,探头探脑,似乎挑逗,递着媚眼,耍着俏皮。
  近年维修,塔内观音换成了文殊、观音、普贤三大士,塔身加上了铁箍,但塔身依然婀娜玲珑,秀气盈盈,甚是可观。
  讲到雷锋塔,你可能会想到白蛇传奇;说起大雁塔,你也许要联想到唐僧西游神话;看了这座引人入胜的塔,你或许会说,这是座有故事的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