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些民俗给清明添一抹亮色
荡秋千、插柳枝、放风筝、吃鸡蛋都含有美好寓意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句诗描绘出一番意象,也给清明这个传统节日设定了祭奠故人的悲情基调。不过,事实上,在古人眼里,清明并不是完全被哀思惆怅裹挟,“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宋朝吴惟信这首《苏堤清明即事》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而在民俗学专家看来,清明时节的诸多风俗习惯,也带有几分欢乐、喜悦之情,与明媚春光应时对景。
荡秋千
促青年男女结识交往
据相关民俗专家介绍,清明荡秋千的风俗从南北朝时就已经存在了,《荆楚岁时记》就提到:“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至唐朝时,荡秋千成为清明节重要习俗之一,也是很普遍的游戏。
解放前,临近清明,很多村子都要专门架起秋千玩乐,若没有大树,就在宽敞的场院里挖坑栽大木桩,搭建秋千架。以前参与荡秋千的主要以女士居多,也有未婚男士。如果是已婚的男人,通常只能去围观,不能参与,否则可能被村民指指点点。男女未婚青年借助于荡秋千这个气氛欢乐的游戏,相互结识,制造交往的机会,因此清明节荡秋千又带有一定的社会交往功能,而这个节日也被称为风流节。

插柳枝
借助旺盛生命力辟邪
清明节前后,万物复苏,植物抽芽,花蕊绽放,古人在清明节时有折柳枝扦插的民俗。在唐朝时期,人们就在清明节祭祀时折柳枝戴在头上,来驱除毒虫。至宋代时,折柳插柳的风俗更为盛行,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插柳枝,来达到辟邪的目的。
通常,桃木被古人认为有避邪的作用,为什么插柳也有相似的功能呢?那是因为,柳树是一种生命力旺盛的植物,在其他树木还未抽芽时,柳树就先萌发绿意,是春天来的一个信号,而且柳树随处可见,枝条下垂便于折取,随意扦插就能成活。古人认为把这种富有生机活力的植物戴在身上或插于家中,借助于它的生命力可以驱邪,其实是一种与自然界发生天时感应的表现。

放风筝
剪线放走晦气和灾病
天气转暖之后,放风筝的人明显多了起来。这项娱乐活动不仅深受小孩子喜欢,连老人和年轻人也很感兴趣。细说起来,放风筝自清代起就颇为流行。《红楼梦》中就有众人放风筝,李纨劝黛玉多放几个把病根带走的内容。而清代潘荣陛在他编著的《帝京岁时纪胜》中写到: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清明节放风筝不仅仅是一项娱乐活动,更像是一种民俗行为,因为人们相信把风筝线剪断让风筝飘走,可以把人的晦气、灾难、病气都带走。

吃鸡蛋
对孩子有美好的祝愿
到了清明节,有不少家庭会特意给孩子煮鸡蛋吃。以前说孩子清明节吃了鸡蛋会变聪明,这是对孩子的一种美好祝愿,因为鸡蛋中孕育着生命。另外,在唐宋时期,从冬至开始数105天是寒食节,第二天则为清明节,因两节时间靠太近,后逐渐融到一起,单饼、鸡蛋等食物都可提前备好凉吃,清明吃鸡蛋与寒食节也有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