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绵长,煦阳温暖,懒懒窝在午后的沙发里,似乎闭上眼睛,美梦就来了呢。休息日,这样美美打个盹,惬意得很。可是工作时,学习时,总想着眯一会儿,似乎很耽误事儿呢。当筹划着“大干一场”的时候,遇到“春困”怎么办?不要轻易向它缴械投降,只要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做一点小小的改变,比如早起出门遛遛弯,比如多吃些水灵灵的青菜,比如学会用脑劳逸结合……除了打盹儿睡懒觉,这个世界有更多精彩待你发现。
“春困”——随季节出现的生理现象
春困是人体生理机能随着自然界气候变化而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一般来说并非病态。人体的血液循环有一定的规律,会随着外界气候变化出现相应的生理反应。例如在冬天,由于受到寒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随之减少,而大脑和内脏的血流量却相对地增加,使大脑供氧量充足,所以人们往往在冬天头脑清醒。进入春天后,随着气温升高,人体皮肤的毛细血管和毛孔舒张,体表的血液循环随之旺盛,血液供应量比冬天要明显增多,相对的,流入大脑的血液较之冬天减少,大脑的氧气供应量也从而减少,导致了脑神经细胞兴奋程度的降低。人体一时适应不了这样的气候变化,于是就出现了软绵绵、无精打采、昏沉欲睡的现象,即为春困。
特殊人群嗜睡需高度警惕
春困虽然属于生理现象,但是,也有一些疾病会出现疲劳易困、嗜睡等症状,因此对于老年人、一些慢性病患者等人群,若出现头昏沉、疲倦嗜睡等症状时,则应有必要的警惕,不要大意。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后遗症等疾病的老年人,更要注意,千万不要把发病当成春困,延误治疗。
每一次的季节变换,对老年人的身体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应格外注意。春暖花开,气温回升,随着体表血管的扩张,老年人等容易出现血压的波动;加上春季气候易变化无常,老年人的血压也会忽高忽低,导致脑血流不稳定,容易导致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造成头晕、视物模糊、肢体瘫痪等症状。因此,对于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春天若出现易困、疲劳、哈欠频频、嗜睡等表现时,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要考虑到中风先兆的可能,应及时去医院检查确诊。
调整生活方式,远离“春困”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春困只是生理现象,并不需要治疗,平时可以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来防止春困,焕发精神。
早睡早起。良好的休息睡眠可以使人体得到调整和补充。一般情况下,成年人每天睡眠8小时左右即可,过多的睡眠反而可能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之处于抑制状态,人会变得更加昏昏欲睡,无精打采,结果就是越睡越困。特别需要提醒的是,春日里尽量不要熬夜,以免诱发和加重春困。有条件的话,可以午休20-30钟。
饮食新鲜、清淡。科学的饮食,对解决春困也有积极的
效果春季饮食宜清淡、新鲜、易消化,例如青菜、胡萝卜、马兰头、芹菜、小白菜、荸荠等蔬菜食物都是不错的选择。同时,尽可能少吃油腻的肉类食品,以便于肠道的消化吸收;可适量多吃一些葱、姜、蒜等辛味食物,这些食物具有祛湿、避秽浊、促进血液循环、兴奋大脑中枢的作用。
做做头皮操,消除大脑困倦。双手十指自然屈指并拢,用指端自前向后、自中绕两侧,对整个发际较有力地划摩10次;再用十指依前顺序较有力地一点一点地按压3遍;再用十指依前顺序做短距离往返搔抓3遍,每个搔抓区抓5下;最后用十指依前顺序轻缓按摩5遍。每天早起、晚睡前各做1次。
科学用脑,劳逸结合,让左脑半球得到适当的休息。大脑有左右两个半球,各有不同的功能。在日常工作中,左脑半球主要负责语言、数学、抽象思维等,脑力劳动者的右脑半球相对较少应用。因此,当头脑不清醒和胀痛时,应放下手头的工作,听听音乐、赏赏花草、做做体操,让右脑半球得到活动和使用,左脑半球适当休息。更重要的是,运动能够加快血液循环,从而使人体耗氧量最大的大脑及时得到补充和供给,这也有利于缓解疲劳、解除困倦。
增加人际交往。与朋友一起说说笑话,谈谈趣闻,也会有很好的解困效果。
喝茶提神。昏头昏脑时,最简单的办法便是给自己泡一杯清茶或者咖啡,都有提神醒脑的作用,但是睡前就不要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