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在3月14日召开的全省农机化工作暨党风廉政建设会议上,我县被授予“山西省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
近年来,我县以创建山西省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综合示范县为载体,以“兴农机、强农业、富农民”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县上下团结一心、攻坚克难,顺利实施了农机购置补贴项目、玉米丰产方机收秸秆还田项目,主抓了机耕道建设、“智慧农机”信息平台建设、农机机库棚和维修网点建设、新机具引进、农机普查等工作,各项农机化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农机装备结构逐步优化。截至2017年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为14.4657万千瓦,拖拉机拥有量为1119台,配套机具为1336台,玉米收获机械装备298台,高粱、葡果机械化生产得到大力推广应用,设施农业机械也得到广泛使用。
——农机化作业水平稳步提高。全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其中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92.7%,高粱机收水平达到29%。机械化作业环节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我县农机向农业机械现代化发展,跨出了一大步。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效果明显。近年来,全县共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7710.4万元,其中使用中央财政资金6200.6万元,省市财政配套1509.8万元,累计购买各类农业机械10317台件,其中拖拉机547台,玉米收获机360台。拉动农民投入资金10397.19万元。
通过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大大改善了全县农机装备结构。农机化工作实现了农民得实惠、企业得效益、政府得民心、农机事业大发展的成效。具体表现在:一是部分基础薄弱环节得到了加强;二是带动了农机产业化的形成,推动了农机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三是加快了农机的更新换代速度,提升了农机装备水平;四是为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依托农机化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各类农机化经营主体都有了新的发展,全县农机合作社数量达到24个,农机大户达到98个,农机维修点达到16个。农机大户、农机维修点、农机经销点等从数量与服务水平上都较过去有很大发展,托管式服务、“保姆”服务、“套餐”作业服务等服务形式灵活多样,促进了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为种粮农户提供了便捷周到的作业服务,为农机经营者开拓了市场,增加了收入。服务范围由产中向产前、产后拓展,由农作物生产的主要环节向全程、全面机械化服务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农机安全生产成效显著。认真组织实施《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山西省农业机械化条例》等农机化法规、规章,结合“农机安全生产年”、“安全生产月”“百日安全大检查”等一系列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通过进村入户发放资料、现场咨询、集中培训、开展应急演练等方式,积极开展农机安全教育;通过对农机车辆技术检验,确保农机不带病作业,从源头上杜绝了安全隐患;通过加强田间地头安全监管,及时纠正无牌无证、非法载人、超速超载等安全隐患。全县农机事故死亡率为零,未发生一起农机死亡事故。
——多形式农机、农技培训常态化。全县以新机具的使用操作、新技术的吸收消化和农机安全教育为主要内容,结合不同季节,举办了春季农机深松技术培训班,安全作业培训、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培训、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设施农业机械操作培训、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等集中培训,还采取送教下乡,地头传授、发放资料、演示示范等形式,培训农机人员达6000余人次,其中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农机操作手310人,有效提高了农机手的操作技能和新技术的转化。
各类农机化新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特色农业等方面的农机化新技术均得到了广泛应用。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得到重点示范和推广。全县年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增长到26万亩,秸秆机械化还田水平达到92.8%,其中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水平达到96.4%。
——玉米丰产方机收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农机深松等项目联动,全面推进农机化、提升土地粮食生产能力。连续六年实施玉米丰产方机收秸秆还田项目,累计达66万亩,通过玉米丰产方机收秸秆还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农机深松等项目联动实施,大大提高了农机化水平和土壤粮食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