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3-15主题
一年一度的消费者权益日即将到来,我国自1987年开始,每年的3月15日,全国各地消费者组织都联合各有关部门共同举办隆重的纪念活动,运用各种形式宣传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其成果,促进全社会都关心、支持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分析新时代我国消费维权领域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切实履行法定公益性职责,推动消费环境持续改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广泛征集消费者和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中国消费者协会确定2018年消费维权年主题为“品质消费美好生活”。
年主题涵义
“品质消费美好生活”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倡导经营者以品质消费为指引,倾听消费者声音,重视消费者诉求,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满足消费者对品质消费的需求。二是引导广大消费者树立品质消费理念,追求绿色、协调、共享的消费观念,摒弃追求奢华、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落后消费行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三是完善消费维权共治格局,发挥消协组织社会监督和桥梁纽带作用,强化消费维权工作,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促使经营者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让消费者在便捷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中逐步提高幸福感和获得感,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年主题目标
一是围绕年主题大力开展宣传活动,结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及年主题专项活动,倡导品质消费理念,营造品质消费氛围。
二是加强对消费政策、价格政策和相关法规标准的研究,着力解决理念误点、制度盲点、消费痛点,推动消除影响消费升级的制度障碍,更好服务消费品质提升。
三是大力开展消费教育活动,尤其是针对农村消费市场、老年消费、网络消费等突出问题,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消费教育系列活动。
四是充分发挥全国消协组织消费维权志愿者作用,在消费热点领域开展体验式调查,打击假冒伪劣和虚假宣传,净化农村集贸市场环境,让品质消费惠及广大农村消费者。
五是结合当前的消费热点,选取面向消费升级的绿色化、智能化、中高端化等新型前沿产品开展比较试验,为品质消费提供选择。
六是扩展维权渠道,通过搭建和畅通电话、微信、网络等渠道,方便消费者投诉、咨询。推进投诉和解平台建设,拓展电商消费维权绿色通道(直通车),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周到的维权服务。
消费小知识——
选购使用不粘锅小知识
工商部门提醒消费者在选购、使用不粘锅时应注意:
一、挑选不粘锅时,要注意观察不粘涂层的表面,是否光滑,色泽一致,是否无脏物、裂纹、气泡和爆点等明显缺陷。选择直径较大(30cm以上)的不粘锅时,要注意锅柄与锅身的连接处和锅柄的材质。大部分锅柄与锅身用铆钉铆合,部分锅柄用点焊方式连接,锅柄连接处有断裂的风险。
二、用不粘锅炒菜、烹调时应用耐热的硅胶或木制锅铲,不要用铁铲,以防破坏不粘涂层;不粘锅使用后,不能立即用冷水清洗,待温度稍降,再用清水洗涤,遇上顽固污迹,可拿热水加洗洁精,用海绵清洗,切勿以粗糙的砂布或金属球用力洗擦,擦伤锅体;不粘锅使用较为频繁或使用期限过长导致涂层有损伤时,应注意及时更换。

选购使用车用汽、柴油注意事项
工商部门提醒消费者在选购、使用车用汽、柴油时应注意:
一、应选择具有较强质量控制能力的大公司加油站。大公司加油站对于油品的进货及运输有严格的控制,进货时检测手段齐全,运输时汽、柴油区分严格,专车专用,不容易产生质量问题。
二、应根据汽油发动机压缩比选用汽油标号。压缩比在8.0~8.5,应选用90~93号车用汽油;压缩比在8.5~9.5,应选用93~95号车用汽油;压缩比在9.5~10,应选用95~97号车用汽油。如果使用比规定要求低的汽油,发动机容易出现爆震现象,将会损坏发动机,甚至打坏活塞、缸体等。
选购USB闪存盘的注意事项
闪存盘作为大家喜爱的IT产品,与消费者的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其容量和读取速度更是受到广泛关注。那么闪存盘的容量和读取速度是怎么规定的呢?
根据《信息技术移动存储闪存盘通用规范》GB/T26225-2010中规定:“产品实际可使用容量大于标称容量的90%或者在产品包装上明示可使用容量”,“数据读取速度不低于600KB/s,数据写入速度不低于500KB/s”。规定中标识的容量误差范围大,存取速度偏低,消费者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可能会有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的疑惑。在此我们提醒消费者:
一是在正规商场或超市购买闪存盘产品,选择有信誉的品牌,不要贪图便宜在游商等不正规渠道购买。挑选产品时认真检查产品包装上的标识信息,选择标识信息较全的产品,注意产品外观及包装和说明书的印刷质量。
二是在购买时要综合考虑闪存盘的容量、速度、品牌、价格、服务等因素,可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选购不同档次的产品,同时妥善保存购物凭证,以便出现质量问题后能够有效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消费者投诉须避免四误区
消费者购买了某种产品或服务之后,发现上当受骗或者质量较差,一般会选择向当地消费者协会投诉。消费者在投诉时最好避免以下几个误区,以提高投诉效率。
误区一:所有消费行为均受《消法》保护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规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因此,非此对象的消费投诉不属消协的受理范围。
但《消法》规定,“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参照本法执行。”这就是说,除了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消法》保护以外,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也受《消法》保护,消协对此类投诉也会受理。
误区二:所有投诉消协都要受理
《消法》没有对消协组织不受理的投诉作出规定。2006年,中消协印发的《消费者协会受理消费者投诉工作导则》规定,消协对下列14种情况投诉可不予受理:
不是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没有明确的诉求或者没有真实准确的被投诉方的;经营者之间因购销活动产生纠纷的;因投资、经营、技术转让、再生产等以营利为目的活动引发争议的;公民个人之间私下交易或通过非法渠道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消费者对投诉商品或者服务的瑕疵在购买或者接受之前已经知道的;消费者不能提供必要证据的;消费者未按产品使用说明安装、使用、保管、自行拆动而导致产品损坏或人身、财产损害的;争议双方曾在消费者协会调解下达成调解协议并已履行,且无新情况、新理由、新证据的;法院、仲裁机构或有关行政部门已经受理的;法律、法规或政策明确规定应由指定部门处理的;消费者知道或者应该知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超过6个月的;因不可抗力造成损害的;其他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
误区三:商品、服务有欺诈可“假一赔十”
《消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
也就是说,消费者遇到经营者欺诈,并不是“假一赔十”。但《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条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另外,如果经营者事先承诺“假一赔十”,也应兑现“假一赔十”承诺。
误区四:所有投诉都可得到精神损害赔偿
《消法》规定,经营者侵害消费者的人格尊严、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或者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的,应当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经营者有侮辱诽谤、搜查身体、侵犯人身自由等侵害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权益的行为,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受害人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除此之外,消费者难以得到精神损害赔偿,如提出一些过分要求,消费者则应三思。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规定,“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因侵权行为而永久性灭失或毁损,物品所有人可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权益受到侵害的消费者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转发集赞享优惠 消协提醒警惕朋友圈八大骗局
“告诉我转发集赞后可以29.9元购买电饭锅,结果领取时又要买手机卡,又要办理套餐,真是套路深啊!”近日,消费者唐先生一番折腾后才发觉掉“坑”里了,认为商家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愤而向消协部门投诉。
唐先生近日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有手机网做活动,大意是只要在朋友圈转发广告,集满8个赞就可以29.9元购买电饭锅。觉得活动不错,唐先生便按照步骤操作,结果当他前往购买时,对方又告知还必须新办一张手机卡或办理68+2套餐才能领取。
消协在接到投诉后,经现场核实和消费者投诉一致,遂要求该手机网按照其在微信朋友圈转发的促销宣传内容,将电饭锅交付投诉人唐先生,并立即停止不实宣传行为。
省市消协工作人员说,其实在微信朋友圈里,类似集“赞”送福利、爱心筹款、拼团购物等消息是越来越多,近年来由此引发的投诉也是有所上升。一些看似优惠或献爱心的活动,有可能会盗走你的信息和钱财,在转发时一定要警惕。
性格测试:其实这是一些APP开发的营销测试,需要填写姓名和出生日期,用自己的微信登录泄露隐私。类似的还有免费设计签名、测另一半长相、有多少人暗恋你、测测你的名字值多少钱等等。
投票获奖:这类投票往往要求先关注微信公众号或绑定手机,并提供家庭真实信息。一旦骗子掌握到用户重要信息,就会编造车祸、重病等圈套行骗。
集赞换奖品:很多集赞活动都打着免费旗号,但兑现时仍有各类消费,不少是空头支票兑现难度大,还可能泄露信息或买到假货。
筹款治病:这类案件犯罪对象不明确,犯罪地点甚至跨国,财产难追回。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轻信、重核实。
拼团买水果:这种拼单主要是为商家增加APP下载量和收集消费者信息,若被不法分子掌握手机号、银行卡、身份证等个人信息,银行卡内的资金可能会被套取。
帮忙砍价:这类砍价链接都要求填写姓名、手机号码,甚至身份证号码。可能成为不法分子作案手段。
转发免费送:据调查,免费送的所谓“品牌商品”,一般都是从购物网站上批发,成本价极低。
转发领流量:其实是广告公司想筛选哪些手机号是有效的。以前都是一个个试,现在直接做个网页等着人分享,然后就可以发广告信息或者打推销电话了。
消费提示——
谨慎购买使用电动代步车
时下,为了图方便,不少老年人将目光投向了代步车,市场上这样的电动代步车越来越多,基本上都是加了一个塑料壳的电动四轮车。
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曾对几款国内大品牌的老人代步车做了安全性碰撞试验。试验结果让人心惊,某牌子的代步车在碰撞过程中座椅与车身脱离,假人直接撞击方向盘和风挡,而且前排内饰破裂产生大量碎片,可能导致乘车人员大失血。试验的碰撞速度只设定为每小时32公里,低于大部分代步车在现实中的行驶速度。碰撞也只测试了代步车行驶中正面撞击前方壁障的情况,没有考虑在城市交通中与速度更快、质量更重的机动车发生碰撞事故的情况。换句话说,如果代步车在实际行驶中发生交通事故,后果可能比碰撞测试还要“大出血”。
早在2013年,中消协就曾发布消费警示《老年代步车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建议查处遏制老年代步车。但是近年来,代步车不仅没有退出市场,使用地区、人群、数量反而不断扩大,给交通安全带来严重隐患。
严格来讲,老年代步车不能上路,不能载人。因为许多老年代步车的时速早已达到了《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中规定的时速20公里以上50公里以下。虽然不少老年人仍认为自己的代步车属于非机动电动车,但其实达到这一标准即算作机动车。要按照机动车算,驾驶老年代步车的老年人大多没有机动车驾驶证,车辆也没有行驶证照,所以根本就不能在道路上行驶。
不少子女购买代步车送给老人“尽孝心”,事实上市场上有的代步车价格已赶超微型汽车,但在安全防护措施、质量标准等方面非常落后,容易发生安全事故。老年人身体情况不如年轻人,反应较慢,很难应对道路上的突发状况,更易受伤,这看似孝顺的举动实则把父母置于危险境地。而且消费者在驾驶过程中出现交通事故,不仅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严重的还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有鉴于此,省消协特别提醒广大消费者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警惕虚假宣传忽悠。某些老年代步车经营者为了提高销量,在宣传过程中声称“可以上公共道路,无需挂牌,无需驾照”等夸大之词,消费者切勿轻信购买。
二是确保质量安全。一些生产厂家为使利润最大化,用质次价低的零部件充当合格零件进行组装,没有专业的生产线和安全检验机制,只是由普通工人通过简易生产工具进行生产,随意拼装,安全系数极低,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
三是提高安全意识,做到“四不”。消费者应自觉遵守交通法规,选择合法交通工具出行,做到不购买、不驾驶、不改装、不乘坐老年代步车。
四是“亡羊补牢,规避安全隐患”。对于已经购买使用代步车出行的消费者,为确保安全,请依法依规行驶,严格将速度控制在10公里/小时以下的低时速;不要进入机动车道、车流量大的街道。同时,提早预防避免与机动车、其他非机动车及行人抢道。
此外,比禁止代步车更重要的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呼吁相关行政部门最好能将代步车、助力车这类车辆作为特殊管理车型,尽早统一此类车辆的生产标准,用标准化提升其安全性。

预付卡消费有风险
近年来,预付卡消费在商业零售、住宿餐饮、教育培训、休闲娱乐等服务行业较为普遍,并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这种营销模式在便利支付、促进消费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着商家不履行承诺、退卡难等诸多消费隐患。加之目前法律对预付卡行为没有明确的准入门槛,从最终处理情况来看,事后维权成功率不高。
在此,消费者协会提醒广大消费者,预付卡消费有风险,办卡充值需谨慎理性,提高防范风险意识。
一要查看企业证照是否齐全。办卡消费前要注意查看清经营者的营业执照是否合法。建议消费者尽量选择证照齐全、市场信誉度高、经营状况好的商家。
二要尽量避免一次性预存大笔金额。办卡消费要理性充值。不要被商家宣传优惠折扣迷惑而冲动消费,尽量不要一次性存入过多金额,以免商家停业走人、携款潜逃导致财产损失。
三要签订正式书面合同。办卡消费要签订书面合同,口头承诺不可信。要查看清楚合同内容。对不合理的条款内容,要及时纠正,便于事后的消费维权争议解决。
四要妥善保存好消费票据。办卡消费要索要票据,并妥善保管,一旦发生纠纷便于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投诉。金额大的消费卡,要做好备份,定期核对消费记录和金额,每次消费后注意核对余额动态,以防卡内余额缺失。
五要主动维权。办卡消费发生纠纷,消费者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令2012年第9号《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中的规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详细内容可上网查阅。或者及时到消协或拨打12315投诉;遭遇商家恶意卷款跑路、涉嫌经济诈骗的拨打110报警。
此外,消费者在接受服务时,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不要被店名所迷惑。有的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取名国际会所、连锁经营,实际并未取得连锁经营授权资质。
二要注意虚假宣传,对夸大其词的广告用语要警惕。
三不要贪图便宜,警惕“免费试用”幌子,防范资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