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文化*生活总第3203期 >2017-12-29编印

故乡的记忆
刊发日期:2017-12-29 阅读次数: 作者:张彪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我们的祖籍是清徐县东高白,应该是第一故乡。50年代,太谷中学刚刚毕业的父亲,响应党的号召,中断了继续深造的学业,被分配到交城县从事教育工作,当了近五十年的校长,于是,交城成了我们的第二故乡!尽管在交城生活了一辈子,但东高白碎片化的故乡记忆还是很深刻的。
  老宅的文化
  东高白的老宅,是一座四合院。正房是二大爷一家子,二大爷是一个沉默寡言人,每年正月总会给亲人们滚元宵,望着热气腾腾的灶台,让人垂涎三尺。嘴里含着圆圆的元宵,眼睛看着圆圆的月亮,光滑滑的元宵似乎有月亮圆圆的味道。也许因为月亮遥不可及,古人才发明元宵月饼,把月亮具体化,让你随时可以回味把玩,大发思月之幽情,以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可惜,事与愿违,二大爷很早就去世了。东房和上西房是大爷一家子。大爷参加抗美援朝,是光荣的军属。80年代,大爷再次显示出军人敢为天下先的本色,带领儿女们脱贫致富。老人家不怒自威,身材魁梧,像一座铁塔。南房和上西房住着我们一家子,体弱多病的奶奶也早早就没有了。院里随处可见的木雕砖雕,让人觉得很是舒服,文革中毁坏了不少。院墙刷白的地方,写满了各种各样的政治标语,记得有毛泽东主席说过的一句“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少年时代不明就里,现在想来,振聋发聩。什么时候不讲认真,什么时候干部就出问题,近几年的反腐败讲认真,处理了的一些人都是过去不认真的代价。
  孔圣人还能批
  爷爷是70年代去世的,中青年时代在太谷经商,是振兴源绸缎庄的掌柜子,父亲的少年时代是相当幸福的。后因战乱,爷爷变卖家产回乡务农。在队里劳动,不是队长但自己很敬业舍得出力气,总是太认真,毫不客气地批评偷懒的年轻人,回到家里还愤愤不平。因为他听不见,有一次我母亲就写字劝他“正在批林批孔,少惹些人,自己身体要紧”。爷爷明白过来后,突然站起来,用拐棍敲着地质问“孔圣人还能批”。
  少年与“长征”
  母亲长期病休,我大概十岁前后,与小三岁的二弟,瞒着外婆,偷偷从洪相村跑回东高白探母。四十来里地,车辆行人极少,当然也没有什么人贩子。幸亏中途遇见了骑车从太原回洪相的一位舅舅,责骂我们之后回去告诉了惊慌失措的外婆。为此,父亲狠狠地责罚了我们。也怪,那么远的路,也没觉得腿难受,那是爱的力量。
  十里八村的架子火
  高白这个地方,有放架火的传统,也不知道有多少年历史。一到正月,大人们就忙上了。做炮的做炮,搭架子的搭架子,几十米高,层层加码,彩纸装扮。元宵节晚上,家家户户,全家人站在自家房顶上,一看几个小时。远远近近,十里八村,接二连三,东中西三个高白,东于镇……好家伙,几十架焰火此起彼伏,顾此失彼,让你目不睱接!时至今曰,美其名曰架火节,有了浓浓的商业味道,架火在清徐地面更是火上加火!
  圪垛原的水草
  家乡的圪垛原有大爷家的自留地,一到秋天,大爷家的西红柿大丰收,我们弟兄去了,随便吃,根本不用考虑什么激素农药,纯天然绿色食品。圪垛原有一望无际的水草,连片的稻谷、韭菜、萆子草,成群的蝌蚪游来游去。小弟兄们光着屁股戏水捉虾。一到晚上,连片的蛙声蝉鸣,蟋蟀叫喳喳大合唱。几十年过去,水没了草没了,蒿泊变成高白,美好的记忆渐行渐远!
  父亲的担当
  在我们少年的记忆里,父亲是大忙人。骑着自行车奔走在高白覃村洪相之间,照顾两地双方的三四个老人。劈柴、养鸡、挑水、钓鱼、拾荒、种地浇粪、做木工、砌墙打灰、彩绘邻里老人的寿材……他会的还有许多许多,每一项都是生存的技能,都是艰难困苦岁月养家糊口的营生。也许,他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他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皇王,与他相比我们太渺小了。虽然,父亲已经离开十五个年头,但精神永存,我们由衷地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我们家的豪车
  父亲到1976年的时候,一个月的工资也就五十来块钱。当时,买一辆自行车得几个月的工资。父亲骑得一辆半新半旧的加重永久自行车,在那年月也算是豪车了。每年放了寒假,从洪相到高白,父亲都是骑着自行车,大梁上绑个座,后座绑个大箩筐,高白人叫拢儿,硬生生一家六口超载回家过年。二弟从小机灵胆儿大,歌唱得好,父亲一路逗他,要他唱革命歌曲,二弟也乐呵呵一首接一首引吭高歌。四十多里的太汾公路,一路歌声,一路欢笑,一家子开心的人生。那时候,日子紧,生活条件差,大家过得很快乐!反到是生活好了的今天,怎么就有了那么多的烦恼!名缰利索,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大姑家的美食
  每年放假,我们总要走亲戚。父亲准备下各种年货,西高白、清徐南营、吴村、东高白一路走去,老姨老舅老妗姑姑叔叔大爷挨门过,人不说穷富,礼不论多少,维系的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中国人薪火相传的伦理纲常。我们弟兄三人,从东高白出发,穿越堡子里,到西高白大姑家。大姑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我们,院里房顶坑上任我们折腾,二弟爬墙上树,采摘枣树上还没红透的骏枣。大姑一家子只是站在那里笑,不停地提醒小心小心。大姑家贫,但核桃红枣油炸食品全都拿出来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铁厂打工的茶维夫妻,三个女儿都考上大学,寒门依旧出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