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常用口语,形容时间之快。就是“一闪”的意思。但又不同于“一闪”。比如,我们会说“一晃就长大了”,却不说“一闪就长大了”;我们说“十几年一晃就过去了”,却不说“十几年一闪就过去了”。凭直觉来说,是前者比后者更生动,更具象,更口语化和生活化,表达意思更到位。
一晃,虽然时常挂在口头上,但有些人却是不说的。比如未成年人。有谁听到他们用到这个词吗?没有。因为他们心里没有这个词儿。“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些惜时良言,他们会不以为然。所以,“一晃”恰恰不跟他们沾边儿。倒是常常有年长的人会对他们说:“你一晃就到我这年龄了”,个中意味,他们不能理解。这大约也是年轻的资本吧。
所以,常说“一晃”的人,一定是有些年纪了。二十岁不说,三十岁很少说,即便说了,那味道一定也很“淡”,因为这个词儿的分量与那个年龄、那个表情还不大相称,略嫌牵强。到四十岁时,不惑了,终于感到了时光的急促,“一晃”时或流露,那感觉是自然的,真诚的,有点沧桑了。及至五十岁,知命之年,眼已花,发已苍,齿有摇动,心有所叹,“一晃”就挂上了嘴头儿,那味道愈见沧桑和浓重:“哎呀,一晃——”“一晃啊!”让人一下子听到了时光的厚度,这个调儿,这个味儿,“一晃”从他们嘴里说出来,就觉得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所以,从某种角度说,年龄能决定一切。这一点,宋代词人蒋捷早就用词给我们唱出来了:“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燕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情景不同,心境迥异。
常说“一晃”的人,也一定是有些经历的。抛开年龄因素,人生“苦辣酸甜”一一尝遍,也会产生“一晃”的沧桑。尤其是在经受了人生起落和苦痛之后,会一下子长大或苍老,心灵从甜美和幸福中抽离,经过痛苦的淬炼,才感到美好的日子“一晃”而去,难得而易逝。由此的未来,就是无数个“一晃”的叠加,你懂得珍惜了,美好的日子却像手中的沙土,抓得愈紧,“晃”出去得愈快。于是,“一晃”便与你结缘了。“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这是帝王对“一晃”的无奈;“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是英雄对“一晃”的悲情;“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是诗人对“一晃”的感慨;“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这是凡人对“一晃”的切身体验。贫富贵贱,喜怒哀乐,都在“一晃”之中不分彼此、自然平等地消失了。
写到这里,抬头望窗外,远处树木已只剩光秃秃的枝干。才恍然想到,一年又行将结束。在我们了解什么是生命之前,我们已将它消磨了一半。于是又想起那句古朴而感伤的咏叹:“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好一个“忽如寄”,想透了,还是喜多于忧啊!果真如“金石固”般永恒,那人生的趣味,岂不要消失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