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壁古堡的可罕庙位于南门之里,石街之东,凭高而视,俨然堡中之堡。
可罕祠大殿正中供奉的便是可罕,这是汉民族地区为数不多的以“胡人”为膜拜对象的神庙。而这位可罕究竟是谁,颇有争议,无法做出准确的回答。祠前的牌子上有推测:曰刘武周,曰高欢、忽律,没有定论。心想,无须弄清楚到底是谁,他一定是一位曾经恩泽一方、在人们心目中享有崇高地位的人。没曾想,祠前钟亭铁钟上面的铭文给了满意的答案:晋中有古村落,曰张壁。其年不知久远,其名不见经传,然声扬于当事者何耶?曰有古堡故也。堡中有庙曰可汗,其年不知久远,其人不知谓谁?然世代奉祀而无替耶……
接着附有四言诗:庙曰可汗,请君勿诧。功德在民,民享其嘏。民好懿德,何论夷夏。夷夏一家,修文而化。泱泱中华,有容乃大。
可罕祠对面的戏台建于元代,是张壁古堡三个戏台中最早的一个。远观戏台,两边对称的八字墙上,右左隶书写着“仁礼”二字。问刚到戏台跟前的朋友墙上的字,朋友说阴刻着行书“福”和“寿”。以为朋友开玩笑,走近一看,果不其然,是龟甲福寿文。就这样,远观为“仁礼”、近瞧为“福”“寿”。
怎么会有这样的效果?看了好半天,猜测了好半天,琢磨了好半天,百思也不得其解。问了导游,她也说不知其故。这个戏台建造时,采用了可以节约空间的兴盛于辽代的“移柱减柱”手法,即通过将若干内柱移位或者减少来增加空间,因此远观会觉得有空间的错觉。近看,才知道根本耍不开场面,只能小打小闹。啊哈,原来是专门用来演出介休干调秧歌戏小剧种的。干调秧歌是介休土生土长的传统戏曲剧种,因演唱时没有音乐伴奏,只凭演员自身的嗓音演唱,故称其为干调秧歌,属于文化遗产。本来定时为游客献演配有伴奏的改良版干调秧歌,这几天赴北京颐和园演出去了。我们有幸登上戏台,前台后台看了个遍。前台呈“凸”字形,其上有木制顶棚,后台呈“凹”字形,顶为彻上露明造。可别小看这个戏台,国家大剧院中国古代戏台博物馆都收列了此戏台的微缩版。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虞世南在《蝉》诗中说:“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世间的人和物,大抵如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