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轰隆”,一声巨响,鬼子的炮楼霎时飞上了天。紧接着阵地上响起了嘹亮的冲锋号,突击连连长王五同一跃而起:“同志们冲啊!”带领着战士们向敌人的阵地扑去。
这是1945年3月的一天拂晓,八路军忻崞二十支队,正在拔除日本鬼子在大牛店的据点。王五同连长端着寒光闪闪的三八大盖,身手敏捷,刺倒几个敌人后,向纵深发展。突然,前面一座隐蔽的地堡里又射出了密集的子弹,王连长腿一软,便倒在了血泊之中。
不一会,从后面快步跑来几个背着急救包的卫生员,急急忙忙地抢救伤员。其中一个身体瘦弱的卫生员闪身到了王连长身边,只见他的大腿上血流如注,把整个裤子都染红了,卫生员给王连长做了简单的止血包扎后,便背起王连长往下走,王五同大声吼道:“老子不下战场,老子的任务还没完成,快放下老子,往前冲!”卫生员:“王连长你负了重伤,快下去吧。”“康绍才,你把老子放下来,我宁肯死在战场,也不下去当伤病员!”
(二)
在一个树木稀疏的山坳里,用苇席搭建着几个小棚子,这就是八路军的临时包扎所。
康绍才吃力地背回身材魁梧的王连长,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将伤员交给几位军医,刚要转身出去,迎面碰上了支队卫生队苏队长,苏队长急切地喊道:“康绍才,敌人的增援队伍上来了,对咱们形成了反包围,上级命令火速撤出战斗,迅速转移,现在就让你带着一支担架队,向咱们的后方医院洞上村转移,你敢不敢接受任务?”康绍才大声应道:“报告苏队长,我就是这一带的人,道路熟悉,我敢去。”苏队长:“这四十多位伤员,有的伤势较重,必须送到医院输血,做手术,可不能耽误了时间。”康绍才:“是,尽量早点送到。”“还有这八十多位抬担架的老乡,都是各村凑来的,你还要做好他们的工作,不能在路上出了问题,这六十多里山路也不太好走,你要格外小心。”“是,坚决完成任务。”“情况紧急,我就不啰嗦了,完成任务后我给你请功······”
这时,从山坳的一侧传来一阵密集的枪声,苏队长手一挥:“快走,快走。”
大牛店是位于北同蒲铁路线上的一个小村庄,西北面靠山,东南面则是一望无边的平川地带,战略位置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敌人的机动兵力增援很快,所以才造成了这次战斗的被动局面。
担架队一行一百多人,急匆匆绕过几条街巷,快速向大山的方向撤去。
(三)
枪声一阵紧似一阵,夹杂着呼喊声,爆炸声。
担架队还没出大牛店的村子,鬼子的队伍便追了上来,负责掩护的几个八路军战士各自散开向敌人展开了还击,“呯呯,啪啪”的枪声,宛若爆豆。
康绍才高声催促着人们:“快点,快点,跑起来,谁也不能丢下伤员。”
这些抬担架的人,都是由山区里面的各个村子,临时抽派的,以前村民们出差支前倒也经常参与,但是真正见过打仗,经过炮火的可没有几个,康招财越是呼喊快点,快点,行军的速度反而慢了下来。
这时,只见有一副担架被放在了地上,两个抬担架的人,抽身想独自逃跑。
康绍才快步来到他们跟前,对那两个人厉声喝道:“站住,不许跑,你们跑了,伤员怎么办?”
那两个人里头有一个个头略矮一点的人,头一扭说:“绍才,日本人把咱们包围啦,各人顾各人,快各自逃命吧。”
绍才定晴一看,认出了此人,立刻回答道:“原来是五爷,四爷你们俩呀,赶快回来,不能跑。”你说巧不巧,在这里招财碰上了文治村本家的两个爷爷,一个叫康五俊,一个叫康四俊。康五俊说:“日本人可厉害了,再不跑咱们一个也活不成。”
康绍才听了气得脸色铁青,几步过去在王五同连长所躺的担架上,顺手操起一支枪来,严厉喊道:“不许跑,谁再跑我先打死谁。”
康绍才接着又对大家讲道:“八路军是咱们穷人自己的队伍,打仗流血就是为了老百姓,咱们老百姓,关键时刻不能忘了本,这伤员有咱们自己的兄弟和儿子呀!”
就这样,担架队又快速地行动了起来,飞一样地离开了大牛店村,凭着他们对地形的熟悉,三转两转,便钻进了大山。
身后的枪声越来越远,队伍行走的速度渐渐慢了下来,康绍才给负了重伤的王五同连长送上了水壶,王连长喝了几口水后说道:“康司药,今年多大了?”“十九岁了,”“了不起,你也带上一百多号人的队伍了,也能当连长了。”
康绍才腼腆地一笑:“这是担架队,人再多也不能和你们英雄连相比,你们冲锋陷阵的劲头,那才让人羡慕哩。”
(四)
初春三月,嫩草新绿,崞县西边山区这一高寒地带也迎来了万物复苏的季节,有一种毛绒绒的无名小花,漫山遍野的抢先开放了。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山高林密,道路崎岖,物质生活极度匮乏,但是在这里生活着的山民们,就像那朵朵无名的山花一样,纯洁灿烂,一片馨香。
八路军的担架队一行人,沿着高低起伏,弯弯曲曲的永新河床来到了文治村,康绍才带着这支特殊的队伍回到了他的家乡。
在村子中心的大柳树下,停放着一付付担架,担架队员们拿出水壶给伤病员喂水,抽烟,拉起了家常话。
村里的青壮年劳力都上山劳动去了,种山药蛋,种莜麦,只留下一些老人与小孩子在看家。
康绍才回到自己的家里,妹妹喜婵见到久别的大哥,显得格外高兴,不由得问这问那,喜婵告诉他,父母都去很远的地里干活去了,绍才问妹妹,家中有什么能吃的东西吗?妹妹回答,咱们家和全村人一样,也缺粮断顿有些日子了,每日都是野菜伴粗糠,勉强维持生活。绍才眉头一皱,这担架队一百多人,打完仗后,又走了三十多里山路,肚子早就饿了,来到村里,总得吃饭吧。他想了想,吩咐妹妹把家中窖里做种子留下的一石多山药蛋和爹娘准备孵小鸡攒下的十几个鸡蛋全煮了给伤员吃……
(五)
中午时分,文治村显得格外热闹,许多上山劳动的村民得知八路军担架队到来的消息后,陆续回到了村里,这些热情善良的山里人,尽管自己十分贫穷,正在闹春荒,但是丝毫改变不了他们对子弟兵的一片赤诚,有的给伤员端来煮山药蛋,煮鸡蛋,有的端来小米稀饭,有的端来酸菜,窝窝头,菜疙蛋,豆面拌汤……康四俊还把心爱的几只老母鸡也炖了,特意慰劳伤病员以及远道而来的担架队员们。
康绍才的爹娘康成丙,任妙妙,特意从远处的大山里赶了回来,得知儿子将山药蛋种子和鸡蛋煮熟给伤病员吃了,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大为赞赏:“我儿长大了,天下人,管天下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人是第一位的,若以小利计,何必披征衣?为了大家的事情,就应该做出担当和奉献。”
人世间没有什么力量能比善良,温柔,热情更为巨大,人类文明进程的承接,所有一切正能量的传递,都会化为一种感天动地的力量,让人感到欢欣鼓舞,幸福和感恩。
王五同还有那些拼命杀敌的八路军勇士们,一个个铁骨铮铮,侠胆柔肠,面对凶狠的日寇,杀气腾腾,面对自己的伤情,谈笑风生,但是在面对素不相识的文治村乡亲们的这番热情,禁不住流下了一掬热泪:“谢谢乡亲们,老区的百姓对八路军真是太好了,为了你们,我们就是流再多的血也心甘情愿,我愿为你们奋斗一辈子。”
约摸一个时辰后,在大家的依依不舍中,担架队从文治村又启程出发了。
(六)
山里的天,说变就变,滚滚而来的浓密乌云,像从那天底深渊里涌出来的黑雾,在群山之间织成一道厚厚的阴暗恐怖的大网。久在山里的山民们都会意识到,一场暴风雨会瞬间而来。
在担架队离开文治村大约五,六里的路程后,几道横空划过的霹雳闪电,几声炸雷响过,瞬间天裂巨口,雨如倾盆。
绍才急忙招呼众人钻进路旁的一片树林,可是树根本遮挡不了雨,人们只能干巴巴的被雨淋着。风雨交加,寒气袭人,众人在雨中一个个打起了哆嗦,身上起了鸡皮疙瘩,伤病员的情况就更惨了,有的呻吟,有的哭叫;绍才急得一时也没了辙。
正在人们手足无措的时候,突然有人喊道:“快看来人了,有人送东西救咱们来了。”只见风雨中,康成丙带着几个村民,正在加紧赶路,有的手里拿着雨伞,油布,有的肩上扛着炕席,说话间就进到了树林之中。
绍才让众人把防雨用品分发下去,但是僧多粥少,还有一些担架无法防雨,怎么办呢?只见成丙招呼雨来,绍才,怀应拿过一张炕席,每个人拽起一个角,站在了雨中,将席子举过头顶拉开,用人当柱子,搭起了一个临时帐篷,成丙招呼那几副淋雨的担架及众人,挤了进来,果然达到了防雨的效果。
成丙,雨来,绍才,怀应四个人,站在风雨中,象一尊尊雕塑,一动不动,任凭风雨肆虐,在一道道闪电中形成了定格,熠熠发光……
一片被任何人也征服不了的土地,一个屹立不倒的民族,能够穿越无数动荡年代,战胜叠加在自己头上的重重苦难,这里边总有一些闪光的东西在支撑着,践行着,希望着,为日后的崛起和发展积蓄着力量,就是这种坚不可摧的东西,激励着人们,筑起长城,万众一心,历炼苦难辉煌。这种唯一能与苍穹比阔的精神,称之为民族的脊梁。几个时辰过后,雨渐渐小了,担架队又重新上路,艰难前行了。
(七)
被大雨冲刷过的山间小路泥泞,松滑,更难行走了。时不时有人摔倒,停下来。成丙,雨来等人忙前忙后,不断地扶持招呼着众人,可是行进的速度怎么也快不起来。
从文治村到洞上村,必须经过一个人称鬼门关的地方,燕岭,这是一条千年古驮道。当年的燕岭悬崖壁立,陡峭险峻,道如台阶。清同治十三年有文治村人,郝镇山,樊克勤,张尔昌,康富和等人参与捐资修筑拓路工程,劈涯凿石,硬是将重叠的石阶削成缓坡,拓宽到骡马可以行走。这个康富和就是康绍才的先祖,当时为了铭记义举,曾勒石记之。
这条坎坷的燕岭古道,苔滑路险,事故频发,山里人打记事起,就知道这是一条凶险,危难的山路,它在巍峨的山涧蜿蜒曲折,从悬崖的半山腰穿过,下面是深不可测的沟壑,岩石的缝隙间灌木丛生,杂草点缀。
冒着时紧时慢的风雨,担架队一行跌跌撞撞进入了燕岭古道。
张雨来不时提醒着:“乡亲们,进入鬼门关了,路不好走,要格外小心,下雨路滑,注意脚下,不敢踩空了。”雨虽然小了点,但仍在渐渐沥沥地下着,人们艰难地行走着,谁也不说话,都在小心着脚下,盼望着早点走过这个鬼门关。
忽然,耳畔一阵响动:“哗啦,哗啦。”只见有几块山石从坡顶滚落下来。年纪大一点的山民都知道,这叫滑坡,因为下雨,泥土松软,有些地方承受不了压力,就导致泥石流,这也是山民们下雨天最恐惧的现象。
康绍才见石头从头顶迎面而来,便奋不顾身地扑向几尺开外的王五同连长的担架,趴在了他的身上,几声巨响过后,石头落下深渊,发出“轰轰”的声响。绍才起身时发现自己身上被一个人沉沉的压着,猛地用力才把那人顶开,自己一骨碌从王连长身上站起,他这才看清那个压在自己身上的人,正是他的五爷爷康五俊,此时他才明白了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原来石头落下了的瞬间,康五俊又趴在了自己的身上,五爷爷为自己挡住了石头……
(八)
担架队伍又走动了起来,成丙背起了五俊,雨来与四俊抬起了王连长,绍才提着马灯,照着前进的路。
莫道岁月不留痕,没有多少人知道历史曾经在此路过,留下的英灵化入山岩而慈生永恒。
人间的荣光自然在某处汇合,闪亮,而这一闪亮,开启了一段历史,勇敢的人,有担当的人,挺起腰杆,自然会风雨兼程。
康绍才提着马灯,站在燕岭的一尊石碑前面,灯光闪烁照亮了石碑上镌刻的一串串名字。
雨来边走边对王连长说:“俺们村,姓康的人,性格倔强,满门忠烈,这条古道,就有他们的先祖康富和参与修筑,如今又有康四俊,康五俊,康成丙,康绍才从这里一路走过,几代人为国为民,个个都不含糊。”
王五同叹道:“值得敬佩,这些平平常常的老百姓,正在干一些平平常常的事情,这本身就是不平常。其实,没有哪一代人的人生是平淡的,关于人生,每一代人都会有一段长长的故事。”
这支从战场上撤离的担架队,一路走来,历难历险,历风历雨,正在向目的地走去。
的确,每一个生命都有一条地平线,只要你走着,结结实实地向前走着,未来的天地——不是无缘,而是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