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三科教材,将于今年9月1日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所有地区初始年级投入使用。这三科统编教材有哪些内容和特点?
语文
采取“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双线组元的方式编排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的编写采取“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双线组元的方式编排。语文教材一至六年级每册6-8个单元,由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板块组成。每单元3~4篇课文,语文园地包括“日积月累”“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等栏目。七至九年级每册6个单元,包含阅读和写作两大板块,各单元穿插安排“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等栏目;八至九年级每册设置1个“活动·探究”单元,突出任务性学习理念。
拼音教学往后推了一个多月
《语文》教材适度降低了汉语拼音教学的难度,把拼音的教学往后推了一个多月,教材一开始课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接着就是“金、木、水、火、土”,帮助孩子们建立对汉字原初的感觉,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置,强调拼音只是辅助学汉字的工具,进一步激发孩子认字读书的兴趣。还有认写分流、多用少写、多元识字,现在常用字,低学段的原来是1800字,现在减少到1600字,而且以前是会读、会写、会认,现在强调多认少写,这1600字里有800个字会写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全都会写。总的目标是希望到二年级下学期就可以大致上独立阅读。
增加古诗文等传统文化的课文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新教材主要在增加古诗文、增设专题栏目、大量编选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三个方面予以落实。其中,小学语文有古诗文129篇,初中语文古诗文选篇132篇。选文体裁多样,从《诗经》到清人诗作,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文,均有呈现。
另外还增设了如小学的“日积月累”栏目,安排了楹联、成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等传统文化内容。此外,初中的“综合性学习”栏目,围绕“友”“信”“和”等传统文化关键词,设计了一系列专题活动。
大量编选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如《纸的发明》《中国石拱桥》等,赞颂古代劳动人民智慧;《邓稼先》《黄河颂》等,弘扬爱国敬业、诚实守信、坚忍不拔等中华传统美德。
增加革命题材篇目
在革命传统教育方面,新编语文教材,主要以选文来体现。既有反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革命经历的篇目和他们的作品,也有反映革命英雄人物的篇目,如狼牙山五壮士、江姐、黄继光等。
小学教材中有《朱德的扁担》《金色的鱼钩》等革命传统选文约40篇,初中教材中有《纪念白求恩》《回忆我的母亲》等革命传统选文30多篇。同时,指导学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长征》《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红色经典名著。
注重国家主权教育
此外,新编语文教材还注重国家主权教育。据介绍,这主要以选文来体现。或者描绘祖国山川的秀美与雄壮,以美丽的景物感染学生,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或者展示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以铿锵的话语激励学生,如《黄河颂》《壶口瀑布》;或者讲述各族人民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守卫祖国海疆的英雄事迹,以感人的故事滋养学生,如《无名岛》《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历史
“点”“线”结合的编排方式
历史教材注重按照“点”“线”结合的方式编排教学内容,“点”是具体生动的重大历史事实,“线”是社会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唯物史观,了解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义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执行总编、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叶小兵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在中国古代史部分体现,内容涵盖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诸多方面,涉及的历史文化名人40多位,科技文化著作有30多部,使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它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讲述钓鱼岛、南海诸岛的历史渊源
记者注意到,新版历史教材十分注重加强国家主权意识和海洋意识教育,以史实为依托,讲述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南海诸岛等作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渊源。
突出展现中国共产党建立和不断发展的历史
此外,教材系统介绍了中华民族近代斗争史,突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和不断发展的历史,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决定作用给予了充分叙述,分别介绍了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40多位老一辈革命家,以及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革命英雄,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道德与法制
小学初中采取不同编排方式
据了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共12册,教材内容依据与儿童生活的紧密程度,由近及远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领域: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与公共生活、我们的国家生活、我们共同的世界。同一生活领域内,按照学习难度的不同,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共6册,围绕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展开编排。在教材呈现方式上,遵循如下逻辑结构:一是经验导入;二是聚焦主题;三是揭示矛盾,行动方法指导。
重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治教育、国家主权意识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主题内容,并专门设置了中国梦、总体国家安全观等专题,介绍了传统节日、民歌民谣、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古代辉煌科技成就等内容,小学阶段通过春节、清明节等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和传统礼仪,以及最具代表性的文字、古代科技成就等,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初中阶段在不同类型活动中引用、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观念、人物、故事等,以此引导学生感受自身成长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增强文化自信。
此外,在革命传统教育方面,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珍视祖国的历史。例如,选取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史实,讲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建党、建军和建国等重大革命事件,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六、八年级设置了法治教育专册
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把小学六年级上册和初中八年级下册设置为法治教育专册,集中讲授宪法,强化系统性。其他册次教材结合相关内容分散嵌入,确保法治教育贯穿始终、全程不断线。小学涉及30多部法律法规,初中涉及50多部法律法规、6部条例和司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