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前夕,记者走进六合学校,崭新的校舍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漂亮,教室里摆放整齐的课桌椅,各种教学器材一应俱全。操场上,五颜六色的塑胶跑道,单双杠等运动器材、器械让人眼前一亮……“如今,孩子们不仅可以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上课,每个班里还装上了‘班班通’,能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带来的福利了。”县教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建设、薄弱学校改造等工程,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师资配备均衡化、基础设施标准化、教育质量一体化。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取得喜人成绩,2016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差异系数为小学0.479、初中0.291,公众调查满意率为99.4%,顺利通过了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省级、市级督导评估验收。
城乡办学“硬”均衡
最好的建筑在学校,最美的风景是校园。
六合小学现有27个教学班,919名在校生,5年前它曾是一所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2012 年改建后,一跃成为全县最好的农村小学之一。六合学校并不是特例,近年来,我县115所中小学校全部实现了华丽转身,实现了远程教育“校校通”,农村学校多媒体“班班通”,电子书包为抓手的课堂实验“人人通”。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实现了图书、实验、教学仪器、音体美器材配套,学校成为乡村最漂亮的建筑群。这些变化主要得益于这些年开展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2012年以来,县教科局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的原则,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为农村薄弱学校新(改扩)建教学场所、配备了音体美设备、图书、教学实验设备等,建立了计算机教室及各类专用教室,使全县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明显缩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办学条件是基础。2012年以来,我县先后投资130866.2万元,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新改扩建幼儿园34所,建筑面积28759.16平方米,新改扩建、加固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合计393131平方米;整合撤并学校25所,改扩建薄弱学校53所,并全部通过了市级标准化学校验收。
师资力量“软”提升
我县严格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执行统一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保障经费的投入。同时,制定了《中小学校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及考核管理办法》、《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实施办法》。制订每五年一个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规划,培训经费占学校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年均培训5000余人次。选派优秀校长、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从2014年起,全县有63名校长、713名教师参加了交流轮岗,并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强化培训学习,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建立年度教师补充机制,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调整村小学、教学点编制,努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编等问题。落实绩效工资政策,对农村教师每月补贴40—160元。5年来,累计招录教师128人,去年公开招聘了30名公办教师和20名“三支一扶”岗位教师,安排10名免费师范生就业,优先补充到农村教师紧缺的岗位,农村教师短缺的问题得到缓解。通过音乐、体育、美术教师“走教、支教”等形式,先后组织对杨房中学、王答一中等10多所学校的教师进行了培训,开展了省市级名师送教下乡活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紧缺学科对专业教师的需求。
创新体制促“均衡”
生源均衡是实现教育均衡的一个必要前提,我县针对实际,合理规划初中,明确了分类实施、重点改善、全面推进的中小学布局目标。目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由130所调整为115所,其中含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学点26个。引进了校车社会化运营项目,用安全校车的启动促进小型学校的撤并整合。
5年来,我县鼓励以县为单位推行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化管理,建立城乡教育合作发展机制,通过集团化办学、城乡托管和结对帮扶等形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规划实施县城集团化办学。组建实验校教育集团、南城教育集团等;以县城二中为代表的一批优质学校与以吴村中学为代表的潜力校集团办学,建立统筹管理、共享资源的运行机制。
义务均衡,同享蓝天。2012年以来,全县中小学生享受到了2816余万元的“两免一补”政策阳光,惠及18余万人次。目前,我县三类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95.8%,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率达100%。
如今,经历“均衡发展”的洗礼后,我县义务教育正日益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无限活力,使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学生择校现象得到有效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