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爷王植1931年11月出生于山西省晋中市,1949年2月入伍,1950年6月转业,曾在第一野战军文工团工作,现为清徐县供电局离休老干部、高级政工师。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正值西北军政大学在北平招生,姥爷等一批热血青年满怀“万水千山炼丹心,红色奇迹传世闻,凛然浩气惊天地,甘洒热血泣鬼神,汹涌澎湃黄河声,为添一粟我参军,硝烟野战大西北,喜看中华江山新”的豪气,报考了西北军政大学,经过短期培训,临结业时,他便积极请求到一线部队去前线,经过组织批准,被分配到第一野战军文工团。
他们跟随部队从山西境内渡过黄河,进入陕西,而后又随部队解放了西安,经历了泾咸、兴平、武功、宝鸡战役,最后转战甘肃后打赢了天水战役,解放了兰州。
几十年后姥爷在回忆往事时这样叙述:“战时的文工团工作还是蛮多的,如编写歌曲、编演活报剧、写简报、贴标语、教部队和驻地群众唱歌,协助有关部门集训教育俘虏兵,帮助地方政府发动群众支援前线等等,但是这些都是小菜一碟;可是,作为一个刚入伍的年轻人、一个来自大城市的学生兵面临的考验还是不少……”
在大西北的战场上,我军的一切行动都是靠着俩条腿,走路是军人的基本
功,走平地,道路的坑坑洼洼,雨
后道路的泥泞不堪,走山路,山路
的崎岖陡峭,尤其是连续性的爬
山下山,就是空身一人也会感觉
很累,更不要说全副武装的战士,
而又时值初夏,每个人都挥汗如
雨,浑身湿透,这还不算,有时根
据实战,需要隐蔽接敌,经常夜行
军,黑灯瞎火下走路时的跌跌绊
绊、瞌睡虫的偷袭等等,姥爷在老
战士和领导的帮助下,在高昂斗志
的鼓舞下,经受住了考验。
在征战大西北的进程中,由
于大范围的转战、超强度的行军,
部队基本没有大块时间的休整,
没有时间搞个人卫生,衣服湿了
干,干了湿,更由于长期不能洗澡
洗衣服,姥爷和战士们一样,身上
都长了很多虱子,这对来自大城
市的学生兵又是一个考验,好在
姥爷向身边的老战士看齐,学会了和虱子和平相处,在行军短暂休息时对虱子来个局部“歼灭战”,一直到战略休整时,有了大块的时间,才能对虱子来个彻底的“歼灭战”。
在鏖战大西北的过程中,转战、迂回、穿插都是家常便饭,有时候由于战斗的需要根本顾不上吃饭、喝水,一心想着尽快歼灭敌人。于是渴、饿是姥爷他们面临的又一考验,这时革命军队的好作风就体现出来了,谁有干粮大家分着吃,谁有水你一口,我一口分着喝,遇到河水畅快喝,碰见雨水接着喝。姥爷和战友们用恒心和意志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敌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姥爷说:“艰苦的环境,使我的信念、意志、精神得到了很好的磨练,尽管这段军旅生涯时间并不长,却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值得到一生去珍惜!”
听姥爷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的峥嵘岁月,我仿佛看到姥爷年轻时候意气风发的模样,满腔热血投笔从戎,斗志高昂转战大西北,工作突出坚守岗位无私奉献,无奈伤病转业在太原,几十年如一日写黑板报发挥余热……
姥爷告诉我们,老兵精神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在如今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我们更需要这种精神财富,他会继续发扬老兵精神,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