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清徐*故事总第3140期 >2017-07-26编印

大山里走出个“糖画王”
——记面塑、糖画巧匠王志长
刊发日期:2017-07-26 阅读次数: 作者:苗志崇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这是沿袭千年的古老记忆,融合在源远流长的中华饮食文化和地方习俗中一路走来,它们在春秋战国寒食节悲凉的贡祭上,它们在大唐盛世陈子介苦尽甘来的际遇里。隐约中,伴随了时代,勾勒了思念和梦想,在朝堂之上,在市井之间,饱蘸了生活的滋味,雕琢出希望的形状。这就是糖画和面塑艺术,雅俗集于一身的表达方式。虽然在食品“快餐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已然日渐式微,但对于“面食王国”的山西,“民以食为天”的中华,其所具备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相对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而言,面塑和糖画更像是与我们肉体和灵魂相偎相依、不离不弃的温暖伴侣。而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位面塑、糖画的传承人——王志长。
  王志长生于1966年,是我县马峪乡碾底村人,出身农门的他,却没有像其他庄户人一样过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受祖上的影响,王志长从小就沉浸在面塑和糖画的艺术海洋里,这面塑和糖画的手艺也成了王志长今后数十年相濡与沫的灵魂伴侣,伴着他成长,伴着他人生的坎坷起伏、喜怒哀乐。人生不同年龄的机遇体会,都沉淀在王志长厚重的年轮中,展现在他灵巧的指间。
  说起王志长的面塑和糖画艺术,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家庭。其曾祖王怀珍(1882-1945),于清道光年间走街串巷,以糖画、面塑为生。祖父王广德(1912-1978),长期出门在外,在全国各地以面塑、糖画养家糊口。父亲王二福(1932-2002)由于历史环境因素,虽然依旧传承了技艺,但不再以糖画、面塑作为谋生的职业。
  不仅仅是浓郁的家庭艺术氛围给了王志长成长的营养,家乡的人文历史同样给王志长的生命烙上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历史上地处晋陕官道的碾底村,一向以出产优质的碾子闻名周边,村里还曾有供往来差役行人打尖歇脚的驿站,而包括碾底在内的后窑、涧沟一带,都是我县煤炭工业起步极早的地方。经济繁荣、交通活跃,民俗文化活动也相对频繁。出于祭祀、祈福及各种节日的需要,面塑和糖画这种通俗的民间艺术能够大行其道、精益求精,并一直绵延至今,也就不足为奇了。很多时候,面塑和糖画,对于这些从事危险职业的人们来说,这些艺术形式在物质和精神上重要意义非比寻常。除夕、过年、端午节、中秋节……形形色色、造型各异的面塑制品就摆在供桌上、灶台边、门框上……
  很多年后的今天,王志长依然记得当年他在祖父的葬礼上捏面人祭祀的情形,十来岁的孩子为祖父捏了个礼乐仪仗队,十几个形态各异的小面人,寄托着他对亲人的无限哀思。
  相对于传统的民俗匠人,王志长的面塑和糖画艺术性更强、更加注重作品的构思和表达。早在1983年,年轻的王志长不满足于沿袭前人技艺,闭门造车、亦步亦趋式的制作模式。来到清徐文化馆参加了美术学院班,开始了长达三年多的学习深造,并在学习期满后顺利通过了山大美术系的美术特长生考试,只是每年高达八百多元的学费让这个家境贫寒的孩子望而却步,阻止了他对美术殿堂的进一步攀登。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虽然没有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但素描、色彩等绘画的技巧让王志长的面塑和糖画技艺发生了质的飞跃。严谨的构图设计,形状、层次感的细腻表现等现代技艺融合到了传统工艺中,艺术理论与艺术表达的充实完善,为王志长在古老的面塑糖画艺术中打开了一块新天地。利用熬糖时,火候的掌握,形成不同色泽的材质,从而在制作时实现作品的立体感、效果更加逼真;面塑时能够运用的色彩更加丰富,造型更加多样……
  近年来,面塑和糖画等传统民俗文化遗产日渐式微,甚至在一些区域、年龄段的人群中销声匿迹,这不能不让人感到莫大的遗憾。而究其底里,面塑和糖画工序繁琐、要求苛刻的原料制作,挑剔的创作格调与艺术性,让这种承载着沉重历史与丰富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曲高和寡、步履艰难。作为一个很难融入商业化,进而市场推广的艺术种类,这些都是其面临的生存困境。而作为县内知名的糖画面塑艺人,王志长甚至找不到一块可以让他谋生活、展示技艺的场所——摆摊设点是不符合市容管理条例的。
  五十来岁,正是从事创作、大展宏图的黄金年龄,而王志长却在割舍不断的传统文化情愫和现实生活的艰难中煎熬,裹足不前。几年前,他的妻子被查出癌症,一场大病下来,供着两个上学的孩子紧张家庭愈加的窘迫。妻子因病肌体受损,连做饭都成问题,每个月还得有花费不菲的药物维持,王志长只能呆在家里伺候大的、小的。当我深入王志长夫妇所在的临时租房中采访时,家徒四壁的寒酸,门庭凄凉的悲苦,似乎是他所从事的这项传统民间艺术的现实写照。
  这不是我第一次接触糖画和面塑,作为一个略显老迈的七零后,糖画和面塑依旧深藏在童年的记忆里,尘封的往事中。这些栩栩如生、精妙绝伦、能吃的艺术品是每一个经历过那些年代的人都难以忘怀的吧!作为一门难得的民俗艺术,如果让王志长能有一片施展的空间谋生发展,甚至传道授业发扬光大,该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
  偶得闲暇,在网上搜索“糖画”的新闻,居然有近万条之多,其中不乏糖画艺术在某些地方如何火爆,如何赚钱之类让人眼红心跳的消息。我想,这对于有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任的政府部门来说,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思路,“双眸观世界,十指演春秋”的面塑和糖画,已经离开我们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