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特别*关注总第3130期 >2017-07-03编印

奋进于中医阵地上的“李时珍团队”
——县医院中医科六年打造出全省唯一一家县级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
刊发日期:2017-07-03 阅读次数: 作者:张月英 郑亚东 杨利贞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青青芳草地,片片绿叶新。
  走进她(他)们的办公区——县人民医院八楼,一股夏日清风,正徐徐儿从窗口飘来。楼道边角,一盆盆静静散发清风的绿植,正笑语盈盈立定于各自的一隅。墙上,两块凝结着这一团队心血、蕴含着这一团队故事的奖牌,则激励、鞭策着这里的每一位成员,将一份沉沉的责任,深深的信任,扛得起、挑得稳,Hold住……
  六年“两级跳”,是奇迹,更是实力。在清徐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墙上,挂着这样两块奖牌:一块是2013年县医院中医科被山西省卫生厅授予的“全省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另一块是2016年该科室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的“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
  两块奖牌的背后,便是这支拥有18名医护人员、被称为清徐县人民医院“李时珍团队”,集学习型、实力型、活力型于一身的“三型牌”医护人员队伍——清徐县人民医院中医科!
  省托管县:传统中医遇春天奋力打造正规军
  2010年8月,县医院被省人民医院托管,省院康文娟正式来到我县担任该院院长。康院长到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对中医科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正是在我县医改转折历史性时刻,时年34岁的郭俊青,于2010年11月在县医院医改大潮中脱颖而出,通过全院公开竞聘成为该院中医科主任,也是该院当时最年轻的一位科主任。
  现年41岁的郭俊青,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对传统中医情有独钟的她,最难忘的是刚刚接手中医科的那段日子,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克服人手紧、基础差的不利条件,整合零散的门诊诊室,改善就医环境,规范诊疗流程,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发展科室特色……经过艰辛努力,中医科面貌焕然一新。于2011年8月设立编制床位20张的病房、竞聘护士长,开创了中医科发展新纪元。
  同时,在院领导的支持重视下,该科在全院率先聘请省人民医院专家康静、张晋中进行坐诊、查房,一举改变了中医科医护基础相对薄弱的局面。经过两年时间的提档升级,2013年6月,顺利通过了全省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验收,迈出了中医科发展新步伐。
  董建果,主管护师,毕业于山西职工医学院护理专业,2013年调入中医科任护士长,成为郭俊青主任的黄金搭档。
  2015年5月,中医科住院部从一楼搬到门诊八层,空间拓展了许多,从在一楼只能开放18张床位增加到了可开放床位32张,开展了多项中医特色新技术新项目,人员也逐渐增加,医护人员增加到18人,成为了该院的一个特色科室。2015年12月,该科又顺利通过了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的验收,成为了全国少数、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综合医院。
  为了让一方百姓能得到更高水平的中医药服务,为了让传统中医技术在清徐进一步得以提升,为了中医科科室能得以更好地发展,2016年,在该院院领导的支持鼓励下,郭俊青远赴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肾病内分泌及针灸专业的进修学习。亲身感受国内一流的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门诊跟诊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全国名中医赵进喜教授及针灸大家汤立新教授,利用周六日及休息时间参加中医各大学术流派会议、培训。对于那段经历,郭俊青的体会是:这是一次人生的洗礼,无法用金钱衡量,是我一辈子的宝贵财富。”
  郭俊青主任回来后,全科室在技术管理上全面提档升级,从其科主任工作管理水平、医护人员技术水平、科室内涵与发展方面,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该科实行了分组分专业管理,轮流派出人员赴省人民医院和山西省中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专科进修,改变早交班方式和内容,改变查房方式和内容,提高效率,寓教于学,科室掀起学习“风暴”,医护综合水平快速提升,科室患者无论门诊还是病房,其就诊率均不断增加,该科的技术含量、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均快速提高,病房住院患者甚至数次出现加到34张床还住不下的情况。
  学习型团队:每天两个知识点国学经典增内涵
  中医,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医学精粹,在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医之德”依旧是每一位中医人行医过程中务必恪守的道德准则。
  清晨学习三分钟《弟子规》,这是中医科数年来的必修课程。《弟子规》,国学经典著作,这本书从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的层面,渐次传授给大家修身的人生智慧。每天三分钟,不长,但累积起来就是一笔精神财富;每天三分钟,坚持每天都学,日复一日,从不间断。“先做人,再做医”,中医科的每一位工作人员每一天都是从学习弟子规开始,在践行弟子规中起步、行医、服务,以有所得、有所悟为一天的工作生涯画上完满的句号。在国学经典的不断熏陶下,该科医护人员身体力行,在中医道德素养、中医专业水准、中医诊疗环境、中医治疗设备、中医公益服务、中医新媒体宣传等六个方面积极贡献力量,用实际行动让“中医之德”与时俱进,诠释着医护人员的新时代内涵。
  医术的高低是衡量一位中医人最直观的标准。中医科与她年轻的团队一同成长。科室聘请省级专家长期坐诊、查房,使专业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得到快速提高。近年来,通过专业技术选拔,县医院中医科从各大中医学院录用了一批优秀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学子。他们年轻活泼,充满活力与激情,富有战斗力与凝聚力。他们基础扎实,谦虚沉稳,在科主任和护士长带领下,每日进行医术实践经验交流、探讨、总结,以专业水平的提高为重中之重,提升中医科的整体实力。该科在学习方面,强化人才技术力量培训,在院领导支持下,除轮流派出人员进行为期一年的专科学习,还不定期派出人员赴北京、广州等地进行“浮针、董氏针灸、埋线、艾灸贴敷冬病夏治”等中医特色技术培训学习,不断为科室发展强力“积分”。通过任职和参加中医药、内分泌、消化等各专业学术团体,更便于及时便捷地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理念。
  我们面对生命的态度,决定生命面对我们的态度,这是中医科人的格言警句。近年来,中医科得到最多的鼓励是新老患者的零投诉。宋锐,是中医科一名医生,2006年毕业于山西中医学院的她,与同学交流时总会有一种自豪感,也常会引起同学的羡慕:县医院中医科较别处病种多、设备全、中医特色突出、学习气氛浓郁,大家一到两周进行一次团队性的病历讨论,每天早上交班内容除出入院患者和新入院病历外必学习中医、西医两个知识点,大家团结合作取长补短,交流经验毫无保留。每天,中午不回家的大夫都会边用餐边学习讨论当天患者处方。每周二上午随主任进行教学查房,工作一起做不推脱,集思广益点子多。特别是郭主任推荐的《董氏奇穴实用手册》,是该科室现阶段共同学习的教辅书,人手一本,共同学习分享。临床实践证明,董氏针灸用针少,见效快,常能立竿见影,既减小患者的痛苦又减轻经济负担,治疗一两次痊愈的患者大有人在。该科既重视医疗同时也重视护理,辨证施护是该科特色之一,从去年开始,轮流派出护士赴省中医院进行为期半月的专业培训,定期参加全省中医护理规范化培训及省市护理协会培训,不断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和辨证施护水平。中医科护士除一般护理操作外,对中医刮痧、拔罐、耳穴压豆、中药熏蒸等更是做到人人掌握、熟练操作。
  中医科有着非常好的读书氛围,人手几本中医经典书籍,中药文化随处可见。大家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学技术、学服务,想方设法解决患者痛苦,帮患者解决疑难病,医德医术建设蔚然成风。
  实力型团队:技术设备双提升奇迹频现患者夸
  王德华,一位年过七旬、身患糖尿病12年的患者,血糖忽高忽低控制不稳,其右腿发黑溃烂4年,3×3大小的溃烂面始终无法愈合。多年来,该患者四处求医均未奏效,无法愈合的伤口让患者饱受折磨。面对这一难治之症,该患者四处求医问药,然而,多年奔波于省内外各大医院的他,得到多位专家的回答是,这一顽症实在是无能为力。
  今年3月,该患者双下肢肿胀疼痛,溃烂面加深,在四处求医无望,甚至已和省城大医院约好准备做截肢手术前,抱着绝望的心态来到县医院中医科进行常规治疗。然而,他的这一顽症,却被郭俊青主任奇迹般地妙手回春、神奇“逆转”。在接诊该患者后,郭俊青主任知难而进,主动承担起患者的主治医生。百忙中的她鼓励患者要不放弃,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考虑截肢。经过缜密的诊断,几番的斟酌,郭主任通过辨证决定用火针加口服中药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那段日子,郭主任无论多忙多累,都坚持为患者亲自处方运针,为其换药,兼用中药湿敷患肢。有细心的患者发现,那几天,操劳不已的郭主任,她的鬓角竟生出了几丝白发,她的眼睛多了许多血丝……结果令人意想不到,这位患者治疗两天后双腿肿胀渐消,住院一周后伤口逐渐痊愈,血糖开始稳定,住院十几天后奇迹出现,患者伤口完全愈合,肿胀消失,多年来下肢发黑发硬的皮肤逐渐变柔软红润,病情痊愈,没想到跑遍各大医院都无法医治的这一疑难杂症,竟然在县医院的中医科给治好了,这让患者感激不已,更让中医科全体人员群情振奋。
  现如今,诸如此类的奇迹在县医院中医科比比皆是,我县一位20岁出头的小伙子,莫名发烧一个月,也是跑了许多医院都诊断不明,运用各种方法无法奏效,最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回县医院中医科碰运气,经过一周时间喝中药痊愈。太原一老年患者,频繁呃逆两个月,也就是俗称的“打嗝”,跑遍各大医院,做过各项检查治疗,均无效,患者及家属痛苦万分,无意中听太原朋友介绍到清徐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就诊,郭主任和科室杨艳芳大夫接诊患者后,经辨证制定一套中药、针灸、贴敷等完整的治疗方案,仅仅五天,患者打嗝停止,一个疗程便康复出院……
  与此同时,中医科也非常注重中医疗养环境的营造。2014年5月8日,中医科住院部从医院住院部一楼转到门诊部八楼,开阔的空间,明媚的阳光,焕然一新的环境使得每一位中医工作者以更大的热情、更平和的心态、更亲切的微笑投入医务工作,同时,舒畅了病患的心情,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中医“情志调养”的治疗理念。
  细心的中医科人还不忘充分利用开阔的空间,在办公室、特色疗养室、楼道、病房都摆放了绿色植物。绿意盎然的植物净化了空气,愉悦了心情,是“情志调养”理念的又一体现。除了绿色植物,整个中医科室的布置,办公室窗帘、病房的床单与窗帘、楼道的宣传栏版面都以柔和的淡绿色为主,令人置身其中神清气爽,心情舒畅。“绿色”这种象征生命色彩的颜色,为中医科增添了清新的气息,也体现了科室年轻团队的生机勃勃。
  在硬件设施设备配套方面,县医院对传统中医给予倾斜支持。病房搬迁后,中医科新开设了中药熏蒸室,两台先进的熏蒸床、足浴盆、足熏桶陆续到位,熏蒸治疗可使患者舒筋活络、调养全身,轻松驱除一些顽疾,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中医科还开设了特色治疗室,各种针灸、艾灸、理疗设备一应俱全,可进行毫针、浮针、火针、耳针、艾灸、推拿按摩、刺络拔罐、埋线减肥等二十余种中医特色治疗。每年三伏、三九天的艾灸、贴敷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受到患者的极大欢迎,每年接诊患者近二百人次,充分体现了中医治未病养生治病优势,深得患者喜爱。
  医疗水平的不断长进,医疗设备档次的提升,优质服务的精细营造,合理价位的平民实惠,在广大患者中口口相传,如今,很多腰椎病颈椎病等疼痛病、老年病、慢性病、及疑难杂症等病患纷纷慕名而来。“西医理、中医治”的中西结合方式,传统医术与先进科技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出综合医院中医科的优势,为广大群众带来了福音。
  活力型团队:年轻有为敢创新微信平台中医魂
  时值“七一”期间,记者发现该科五名党员的“先锋岗”特别醒目,胸前的胸牌是她们的先锋标识,桌上摆放的先锋岗桌签是他们的先锋“坐标”,这里的先锋岗展示了该科一种良好的精神风貌。2017年“5.12”国际护士节,县医院中医科在医院组织的“爱心如海、护理无限”诗词朗诵比赛中,该科的八段锦+诗朗诵,荣获比赛一等奖。
  活力四射的中医科全科18人两个学术小组,却将综合医院的中医特色展示得丰富多彩。在这里,记者看到办公室墙上,挂满了患者赠送的写有“医术高明、妙手回春”等感激话语的一面面锦旗。从这些锦旗和表扬信中可知,这里的大夫人人都有“两把刷子”:一组组长杨玉梅,以治疗脑病见长并已赴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和省中医院脑病科进行为期一年的进修学习;一组大夫李晓良以针药结合治疗颈椎腰腿疼痛病见长;一组大夫杨艳芳以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内分泌疾病见长;一组大夫高阳的按摩治疗日益精进并侧重于小儿推拿按摩。二组组长宋锐以治疗脾胃疾病见长;二组大夫罗雅以治疗呼吸道疾病见长;二组大夫贾志婷以治疗心内疾病、小儿推拿、治未病见长;二组大夫温松林以治疗皮肤病见长。
  中医“治未病”在该科处处体现,尤其小儿推拿按摩,更是成为其特色。在中医科,现年29岁的贾志婷,与记者分享了她的“治未病”健康理念。曾跟随省人民医院何玉华主任进修学习小儿推拿的她,倡导孩子生病要尽量少用药,提倡通过按摩穴位治疗感冒、咳嗽、发烧等常见疾病,避免滥用抗生素对小儿体质的损伤,还能治未病。倡导用绿色呵护生命,用爱心传递健康,用心“手”护儿童,守护希望,经她推拿治疗的患儿疗效显著,深受家长欢迎。
  中医科热心于中医公益服务,一心为患者健康着想。每隔半月周五下午的中医养生讲座雷打不动,解答患者的养生困惑,纠正养生误区,传播健康理念。免费为患者做中医体质辨识,并帮助制定食疗方案,免费发放养生资料。积极参加医院及各学术团体举行的义诊活动。全科医患共同学习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华传统养生操,这样的公益举措,得到了患者、群众、领导及全体科员的积极支持与肯定,大家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2014年12月,中医科开通了名为“中医魂”的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qxxrmyyzyk),科室定期将中医科最新思想动态、最新治疗动态、病患最新反馈动态、养生知识等内容及时地进行搜集、整理、上传发布,传播健康养生常识,推广科室的知名度,达到与公众互动的效果,而今,平台的关注量已达600余人。
  大力帮扶乡镇卫生院,带动全县传统中医医疗水平全面发展。2015年中旬,中医科郭俊青主任被派往乡镇卫生院结对帮扶,兼职西谷乡卫生院副院长的她每周二下午坐诊,辐射西谷乡乃至周边王答、高花附近群众就近就诊。2015年8月,县医院托管了柳杜卫生院等乡镇卫生院,郭主任又被派往孟封卫生院每周五上午坐诊。送医下乡、结对帮扶的举措,使得基层群众治病不用往县城跑,而且能够享受乡镇医院更高比例的报销,受到大家的广泛欢迎。与此同时,中医科医生也在千医千村的大潮中,定期轮流去柳杜等乡镇卫生院坐诊,带动了西谷、柳杜等卫生院中医事业的发展。在他们的帮扶带动下,柳杜乡卫生院而今也创建了中医特色卫生院。
  传承传统中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县医院的这群中医人,以日日夜夜殚精竭虑的心血与汗水,分秒必争废寝忘食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钻坚研微的医学素养,同心同力尽职尽责的合作精神,共同铸就着清医人的医德医魂,为推动清徐县中医药事业,保驾护航百姓健康,继承弘扬中医药文化而不懈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