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醋都*文苑总第3126期 >2017-06-23编印

讲台我的依托
刊发日期:2017-06-23 阅读次数: 作者:耿惠芬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小时候,我最敬佩的人是老师。在我眼中,老师是知识的使者,爱的化身。那是上小学时的一次大扫除,我爬上花坛搬砖头,一不小心,砖块掉下来,砸伤了我的脚趾,疼得我眼泪直淌。我的班主任老师急忙找来酒精为我消毒,小心地给我包上纱布,轻轻地摸着我的头,说:“还疼吗?”望着老师那心疼的眼神,一种幸福感涌上我的心头。那时,我就在想,将来,我也要做一个好老师,去关爱每一个孩子。
  带着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崇敬和向往,带着青春的梦想和蓬勃的激情,1998年的金秋9月,我终于圆了自己多年的梦,成了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新兵。还记得开学的第一天,我兴奋极了,一大早就起来,梳洗完毕后,急匆匆的从家赶到学校。当我第一次踏上讲台,面对40几张纯真可爱的笑脸,面对40几双充满渴求的眼睛,我自豪!我骄傲!从那天起我就暗暗下决心,教好班里每一个学生,做一个永远爱学生的好老师。
  但现实总是残酷的,教师并非我想象的那么好当,那么轻松。每天除了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外,还要面对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下课后还要面对那堆积如山的作业,教师好象总是有忙不完的事,干不完的活。我忍不住有时因孩子们的调皮而埋怨,因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他们的违纪而失态,甚至感到很累很烦。我开始有点羡慕身边的那些年轻朋友,他们总是有那么多闲暇的时间,生活过得那么悠闲自得。
  直到有一天,一件在大家看来并不起眼的小事,让我猛然醒悟。记得那天中午放学后,我还在讲台上批改作业,改了一会,有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小男孩,突然从外面气喘吁吁地跑进来,用稚嫩的话语说:“老师,你饿吗?吃蛋糕。”这时,我才发现他的小手上还拿着一块蛋糕,他小心翼翼地把蛋糕放在我手中。我的心深深地被震撼了,虽然只是一块小小的蛋糕,但我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还有一次,是我生日的那一天,我不知道那些小机灵鬼从哪儿得知我生日的。那天早读课,我一进教室,学生们都异常安静,神秘兮兮的样子。当我一走上讲台,大队委林阳就说:“开始!”只听见他们齐声唱起了生日快乐歌,还给我递上了生日贺卡和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我心中顿时涌上一股暖流,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满足感。
  从那以后,我着魔般地爱上了这三尺讲台。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在孩子们的身上。多少个宁静的夜晚,我安于寂寞,勤于笔耕。我用真诚换取孩子们的信任,用爱心呵护他们的成长。孩子们一天天地进步,一天天地长大了,听着他们从幼稚的咿呀学语,到朗诵一首首美妙的诗歌,我深切地感悟到当教师的光荣和自豪,深切地感悟到这三尺讲台的神圣与崇高。于是我更喜欢这讲台了,我喜欢讲台下,圣洁无暇的孩子们那真诚的信赖与渴求知识的目光,喜欢讲台那道独有诗意的风景线。在这里,你会有一种自我升华的愉悦。三尺讲台,融进的是辛劳,是陶醉,融进的是师德。
  记得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榜样!榜样!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儿童以任何东西。”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我想,我们每个教师的师德就如同这里的“榜样”和“阳光”。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着走;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教师若不是路标,你讲的道理再透,教育的形式再好,艺术性再强,都是无根之树、无源之水、无雨之云、无光之灯!每个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态,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视网膜里、心光屏上,都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着现场的观摩表演,这就是无声路标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中国教育报》刊载过:北京十杰教师孙维刚被他的学生称为“思想和灵魂的导师,终生学习的楷模”。考入清华大学的王一在转为正式党员的汇报中谈到了中学的班主任孙维刚老师时说:“我们的心灵从他的言行中得到了净化。大家热爱劳动,来自恩师每天早晨到教室打扫卫生;大家良好的修养,来自恩师每天上下班都和看门的老大爷亲切地打招呼;大家严格遵守纪律,来自恩师迟到了便向我们做检讨,甚至到教室外面罚站;大家艰苦朴素,来自恩师一年四季仅仅两套旧外衣。”王一汇报中还说:“虽然现在我不在孙老师身旁聆听他的教诲,但他的形象经常闪现在我的脑海。尤其是当我打开录音机再次倾听我们最后一次班会录音时”。师德无价,学子对恩师的追随,如同云翔而影从。
  没有什么比师魂的阳光更有无穷的魅力的了。
  没有什么比师行的榜样更有无比的功能的了。
  我现在是实验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从教至今已经有19个年头,我深深地感到教师的物质生活相对清贫,但精神生活却无比充实。每当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的目光,一张张专注的面容,不由得让人身心激动,似乎融入到无比圣洁的情境,生命也因此赢得了壮丽的升华。我们的奉献虽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却是用平凡与崇高的师德之光,照亮了一片清纯的天地。那深夜窗下不眠的灯光,作业本上殷红的心血,课堂内外谆谆的教诲,一点一滴,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教师的道德品格便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正如古诗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常言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之灵魂。今天,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课程改革的新标准、新要求,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师德修养。首先,我们要自觉创造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让自己有价值、有尊严地活着,应成为我们的职业立场。只有这样,我们在喧嚣的花花世界才不至于轻易迷失自己。比如,在面对家长物质上的“尊重”时,面对市场经济的遍地诱惑时,我们该如何固守自己的价值观念,坚持自己的生活信条呢?我想最关键的还是,你是否找到了从事这个职业的尊严、价值与激动人心的幸福?如果找到了,面对家长,我们将成为他们思想上的朋友、育人路上的伙伴。只有这样,朴素而平凡的教师生活才会变得充满智慧与人格的挑战,天天面对的学生在我们眼中才会每天都是新的。这就是教师独有的享受。也只有这样,教师职业才能真正成为令人羡慕和富有内在尊严的职业。第二,我们要在真实的道德冲突中实现道德的发展。教师也是真实生活情境的个体,在那些复杂而难以取舍的道德冲突面前,有时候,要做出正确的判断很难。但只有这样的真实经历,才真正考验着我们的道德。我只想说,“德”是一个人内心对自己的要求,底线高了,“品”自然就高。一些失误往往就是因为降低了自己的底线,只有在真实的经历中自己与自己对抗,师德素养才会有所提高。第三,我们要坚持学习,不断丰富发展自己的精神世界。师德不是靠讲出来的,而是靠内心世界的丰富、文化底蕴的提升、人格素养的完善。所谓德者,得也。教师师德的提升,关键还在于文化、艺术、心理、社会等诸多精神营养的植入。
  教师是绿叶,因为爱才能一生与花相伴。即使枯萎了的心灵也能苏醒,师爱像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我们要以陶行知先生“捧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守住心灵的宁静,建设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精神家园,不仅做为人民服务的教师,而且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