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本报《点亮爱的心灯》栏目组随徐沟红领巾爱心团队共计40余人远赴忻州市神池县虎鼻中心学校、贺职明德小学进行扶贫济困、捐资兴教活动,并举行捐助仪式。本报记者一路随行,见证了他们的爱心义举。
经过一路颠簸,我们终于来到位于管涔山北麓、神池县西南20公里处的虎鼻乡,这里东南西群山环抱,地势险要,虎鼻学校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学生大多贫困。学校目前共有20多名教职工,70多名学生,其中贫困学生20余名,单亲家庭学生8名,留守儿童5名。虎鼻中心学校的孩子们站成一排,欢迎爱心人士的到来,当爱心人士把厚重的礼物递在孩子们手上的时候,他们高兴极了,一个个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细细看来,因为长期营养不良的缘故,他们显得比较瘦弱。
瞧,那个小女孩的眼中流露着一种渴望,她是一个苦命的孩子,她没有父母,家里只有一个年迈的爷爷,还有一个哑巴妹妹,她妹妹十岁了都没能上学,目前爷孙三人相依为命。他们的遭遇让爱心人士的心中涌起了复杂的情愫,眼中也闪烁着泪花。
另一个小男孩穿着满是污渍的衣服,但他的脸上挂满了微笑,问起他的家庭情况他还往后躲了躲,他显得既腼腆又害羞,可以感受到他的内心是无比的纯净。像这样的孩子还很多,他们都是家庭不幸,非常贫困,但又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由于长期与外界接触的比较少,比正常小孩略微胆怯。徐沟爱心人士的到来,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为孩子们点亮了爱的心灯,使他们在贫苦的暗夜里,在苦苦的挣扎中看到了光明,走向温暖。
第二站是贺职明德小学,小学位于神池县贺职乡贺职村,是一所乡办五年制完全小学。这所小学原来的基础设施是又低又小的64间D级危房,2005年学校扩建,新增教学办公楼一栋,极大地改善了教学条件。目前共有20多名教职工,50多名学生,其中贫困学生20余名,单亲家庭学生10名,留守儿童3名,孤儿2名。
由于舟车劳顿,爱心团队的几位老人显得有些劳累疲倦,几位老人提着重重的学习生活用品、衣物与食品,来到贺职学校的学生食堂。当老人看到孩子们一个个瘦小却天真的样子,所有的疲乏全都烟消云散,老人的眼眶盈满了热泪。据了解,杨奶奶资助了两个学生,刘奶奶资助了四个学生,她们都是默默无闻地资助学生,无私地奉献,不图回报,只是希望孩子们都能上得起学,将来成为有用的人。刘奶奶还想资助一个孤儿,想把她接到清徐来上学。这样的奉献精神确实难能可贵。这里的孩子身处大山深处,生活条件很差,有的孩子连西瓜都吃不上。刘忠靖小朋友的母亲患有精神疾病,多年瘫痪在床,他父亲干苦力活、省吃简用供他上学。他父亲这天也专程赶来,感谢爱心人士的无私捐助。刘忠靖知道父亲的辛苦与不容易,他把自己的西瓜递在父亲满是老茧的手上,让他父亲先吃,他非常懂事,懂得感恩,这虽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爱心人士都看在了眼里,为这个孩子的孝心倍感欣慰。
为表彰徐沟红领巾爱心团队对神池县虎鼻学校与贺职学校学生的无私捐助,神池县红十字会为爱心人士颁发奖状与证书,上面印有“无私捐助,情系教育”“帮困解难,真爱永驻”等。
本次捐赠的物资包括价值一万余元的生活学习用品、衣物、食品等,采购资金全部由爱心人士自发捐款,资助方式为一对一的方式,专款专用,捐助人与受捐人直接联系对接,从小学到大学资助金逐年增加,直到受助人完成学业长大成人为止。据爱心人士介绍说,所资助的学生有的会按时写信汇报学习情况。
回来的路上,雨水击打着车窗,但每一位爱心人士的心里暖洋洋的,他们一整天的辛苦与劳累都没有白费,他们用自己的心血换来了孩子们走向光明的希望。虽然他们捐助的资金是有限的,但爱心是无限的;虽然财物是有价的,但爱是无价的。他们手里紧紧地攥着锦旗与证书,内心深处充满了温馨。
此次远赴神池的慈善活动是由徐沟爱心团队组织的,发起人是爱心人士张小义,徐沟红领巾爱心团队成立于2014年,由当初的8人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人,目前有北京、太原、榆次等地区的爱心人士参加,截至现在,他们共资助贫困留守、失学儿童近300名,累计捐助财物30余万元。
张小义说:“扶危救困、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向善、为善、扬善是人类最动人的品质。我们红领巾爱心团队的宗旨就是关注贫困留守儿童,让他们都有学上,不让一个儿童失学。通过此次活动,也呼吁更多的社会团体与民间爱心人士奉献爱心,让所有的孩子们都能走进教室,完成学业。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让我们行动起来吧,献出我们的爱心,把爱心传递到世界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