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印度电影看得不是很多,至今记得看过的只有一部《三傻大闹宝莱坞》,但印象深刻。《摔跤吧!爸爸》是第二部,虽没有进电影院去看,但看到最后让人有一种泪眼婆娑的感动,令人心灵震撼。整个电影时长2小时38分,往往这么长的电影看来总是让人瞌睡不已,但这部电影会让人心情一直跟着剧情的不断深入而高度紧张。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优秀的传统文化,摔跤作为一项运动,在印度民间开展较好。好比乒乓球运动在我们国家一样,在农村都随处可见。摔跤在印度,更像是民间艺人谋生的一种方式。一个场地,几个摔跤手,围成一圈,观众掏钱即可观看。也许,正是这种简单朴素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其广泛的开展。
这部电影根据印度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摔跤手父亲马哈维亚把三个女儿培养成世界冠军的历程,电影重点讲述了大女儿吉塔从一位农村女孩成长为世界冠军的历程。电影同时也展现了摔跤真实的一面,大量摔跤技术在剧情中出现。抱单腿、单臂摔、过胸摔、滚桥、交叉滚、抱头滚、过肩摔等动作场面真实、演练到位,特别是电影最后扣人心弦的一幕,吉塔以“落后翻盘”这一摔跤动作赢得关键的5分,使比赛情况逆转,取得了不可能赢得的冠军。
马哈维亚,一位曾经的印度全国摔跤冠军,因为某种原因不能为国取得世界摔跤的奖牌,但他却按照自己古朴实用方式训练出了世界冠军。从农村简陋的训练场地,到各邦摔跤比赛,直至全国冠军,这一路的训练无疑不是在他这么一位不是正规教练的套路来走。他不求动作的优美,只求动作实用,他把摔跤的最高境界——心中忘我、全身放松这一诀窍传授给了女儿,这也是任何一项比赛的最高境界。当女儿吉塔进入国家队后,改变了父亲马哈维亚了这位来自民间摔跤手的训练计划。学院派教练强调摔得好看优美,一切为了比赛而训练,功利性的训练影响了吉塔摔跤技术的提高。因此,在接下来的英联邦比赛中,吉塔的失利验证了这种训练的缺点。失利后的吉塔,再次沿用了父亲马哈维亚简单朴素的训练,比赛成绩明显好转。在争夺摔跤世界金牌的第一场四分之一比赛中,教练注重防守,多次提醒吉塔要防守,注意摔得优美好看;而父亲多次站起来大声呼喊进攻、进攻;第二场冠亚军比赛,教练缺乏战术性的指导;而父亲能根据双方实力均衡的实际,采取了消磨战术,消耗对方体力和耐性,抓住机会摔倒得分。
看到此,我突然感觉,此种情况和我们国家现行的武术发展现状惊人的相似。国家推广武术一直以来都是以套路动作优劣为标准,一味追求武术的好看漂亮,殊不知,好看的不实用,实用的不好看。因此,现在出现了很多国家级、世界级冠军都是以动作规范到位为标准,而把武术的灵魂技击逐渐丢了;民间武术师傅教拳,以实用为第一目标,技击永远是训练的目的。记得央视《武林大会》在邀请八极拳大师吴连枝把八极拳推上擂台时,民间师傅道出了其中真言:“八极拳每一个动作攻击得都是人体的头、脖、咽喉、肘、裆等要害部位,而《武林大会》比赛却规定了打击部位以点数计分,规定打到身体哪个部位才能得分。”这就造成了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困境——没有国家层面的实战推广,武术最终沦为了表演。
励志电影很多,《摔跤吧!爸爸》不仅是一部励志片,更重要的是影片把电影关注点提升到了世界的高度,它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维护了女权,提升了女性地位。在印度这么一个重男轻女的社会,女性毫无地位可言,而父亲马哈维亚为印度千万女性翻身带来了希望,这就是这部电影值得在电影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