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百姓*故事总第3114期 >2017-05-22编印

幸福就是给别人幸福
——记我最崇敬的师者姑父
刊发日期:2017-05-22 阅读次数: 作者:李小娟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工作后,我回到乡下老家教书,因为父母远在异地,我寄住在了姑姑家。这一住,就是八年。八年里除寒暑假外的每一个周末我都在这个家度过;2003年“非典”时期,我们曾朝夕与共三个月。我常常想如果人也像植物一样长着根须,那我跟这个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已根缠叶绕,长在一起了。他们爱我,我也爱他们。
  作为人师的我,自然想成为一位好老师,而我对于师者的定位、认识,给我启蒙最多的,也是我最崇敬的师者,首数我的姑父。姑父生活俭朴,一身破旧的深蓝色中山服,一顶深蓝色帽子,上衣兜里总插着一支亮闪闪的钢笔,从我记事起他就是这个样子。三十年前他每去到奶奶家,我们十几个堂姐妹都爱围着他转,他会给我们分发练习本、草稿纸。对于我,他仿佛总是更偏爱些,说我学习好,总要另外奖励一个塑料皮的笔记本或一支好钢笔。他是个老师,是走到哪都是老师的一个老师。他享受他的职业,也深深地引以为荣,而这一切,从来就跟他的收入无关。
  姑父对我的影响不只是岁月时光打磨出的亲情,他是我崇敬的师者。姑父是村里小学校的老师,一辈子没离开过生他养他的村庄,一辈子没离开过他心爱的讲台。中国古代习惯用“先生”这个词来称呼教师,到现在,我自认为自己已当不起这个称号,而姑父,他就是我所见的最后的“先生”。
  德高望重,慈和威严。姑父骑着他的破自行车穿过村里的大街小巷,一路上不知要招多少回手点多少回头。一村人多半是他的学生,不少还是他的亲戚。他教了他们又教他们的孩子,平日里生活中来往也多,谁家婚丧嫁娶都少不了他去当“总管”,哪个跟学校闹了意见纠纷,也少不了姑父出面调解,他是他们的老师,更像是他们的长辈。姑父一辈子,工作中满是学生,生活里也满是学生,他是把生活和命运交给学生的真正的教师。
  如果一个人可以作为一个村的文化的象征,姑父自是村里文化象征的首选人物。我在姑父家寄住的那八年里,每到过年,都有人送来红纸让姑父帮忙写“对子”,有人干脆连红纸都不送,只来打声招呼。腊月里姑父的主要因干就是写对子,家里红彤彤的一片,柜子上,地上满满的都是新写的晾墨的对子。墨干了,姑父再把他们细细卷起来上面写上每家的名字,码得齐齐整整等人家来拿。离世前两年,姑父刚刚潜心编完了“畅氏族谱”,这也是一件颇具功德之事。
  姑父一生,不爱享受,只爱劳动。对于劳动,他是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他是学生们公认的好老师,是修剪果树的专家,也是种植蔬菜的专家。他总是能找到知识与劳动的契合点,适时运用其中并能开发出实实在在的新技能。他这一生,除了病重的几个月,一天都没离开过他耕种的土地,上班带农具,下班奔地头,这就是他留给人们的最后的最清晰的印象。
  姑姑和姑父是世间少有的恩爱夫妻。这在现代人眼里一定会觉得不可思议。姑姑只读过小学二年级,报纸都看不了;姑父却博古通今,是全村的文化圣人。他们两个哪来的共同语言?此言差矣。姑姑和姑父的共同语言多得一辈子说不完,下辈子一定还要继续。晚上,我和妹妹睡在里间,听他们两个躺在床上聊天聊到深夜,清晨天不亮又一定会被他们的说话声吵醒。他们的共同语言,永远都是围绕着姑姑提的话题,关于种地,关于邻里,关于两头的家人。他们的声音总是同悲同叹,同笑同歌。
  一切以姑姑为重。姑姑就是他的生命之重。除了上班,他们做什么都在一起。做饭时姑姑切菜,姑父剥葱,姑姑炒菜,姑父和面;吃完饭,姑父刷碗姑姑扫地,配合得相当默契。下班后姑父直接去地里接姑姑回来,两个人有说有笑,几十年没变过。
  我从不相信他们两个是怎样的相互吸引,不相信他们的感情是现代人眼中的所谓爱情,我更以为他们是患难之交,是挚友知己。他们视婚姻为神圣的天命,将忠贞清誉视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尊严。从他们结合的那一刻,他们就将自己的命交给了对方,几十年如一日,风风雨雨不离不弃,似乎早已血脉相连,难分你我。
  别看姑姑是个农民,她却是家里的女王。姑姑一声令下,姑父立刻就去执行。姑姑爱说在学校上班不用风吹日晒跟歇着有什么两样,姑父从不反驳,总是趁着在家时抢着干活,星期天更是全职农民。姑姑是个能干的女人,在她“手下”做事永远不会给你一分钟的闲暇。有时姑父忙活完就捧起一本书来看,姑姑会一把夺了它给扔出去,姑父也不恼,笑眯眯起身把书捡回来放好就又去执行命令了。
  他们白手起家,虽说单职工家庭,经济收入一点不亚于双职工家庭。姑父是家里的老大,照顾老人一人独扛,全靠了姑姑的心慈孝顺;姑父对我的奶奶,也远胜半子,视我的父亲兄弟,也都如视手足。
  姑父对我,更不必说。他爱我像爱他自己的孩子一样。下雨时,他把车子给我扛到公路边,又把我换下的雨鞋拎回去;刚买了电动车,他不放心我骑着上路,每天早上陪我练习,直到熟练了才让我骑着离开;非典时期我突然咳嗽起来,姑父想尽办法把医生请来家里给我看病……
  姑父喜欢爱读书的孩子。他知道我写小说,借钱给我买电脑,帮我连网线,还骑摩托带上我去别的学校找他的朋友给我借打印机打文章。要知道,十几年前,电脑在乡村还很稀缺,我父母一百个不同意我花钱买电脑,姑父却给了我一千个的支持。他这一生,始终认为读书是奢侈是享受,他享受不到的,便尽全力创造条件让我享受。姑父跟外人谈起我,总说“这是我侄女,”从来不说我是“妻侄女”,这里有他对我不分内外的亲,更有些以我为傲的情。
  忘不了,边吃饭边听他娓娓给我讲晋商故事,他对他的故乡是那样痴恋情深;忘不了,深夜寒风中他去几十里外的车站接我;忘不了他病时的喃喃轻语,谁买来的吃的都不及我家娟儿买来的香……细数姑父的一生,我总结出了这样的话:幸福就是给别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