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清明*追忆总第3096期 >2017-04-07编印

清明祭
刊发日期:2017-04-07 阅读次数: 作者:康广宁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柳丝绿了,清明到了。又到了人们心中那个情结释放的时候,我兄弟三人又将聚首,带着鲜花,带上心头的思念,和众多的炎黄子孙一样,去给列祖列宗,去给已失去的父母双亲上坟,洒下一掬热泪,哭诉哀思。
  母亲故于1992年,父亲故于2008年,虽然年代有些长了,但是,我还是经常在梦中能梦见他们二老的音容笑貌,犹如昨日。对他们思念的情结,不但没有消退,反而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变得愈发浓郁起来了。
  直到现在,看到大街上的讣告,我会情不自禁地先看看故人的享年,比一比父母的享年孰多孰少。
  看到一位老人,总想上前攀谈几句,您老人家高寿,心里还一直嘀咕,我父母活到今日应该也是这种状态。
  听到有人叫“妈”,我会驻足伫立,回味着我也能这样叫“妈”的时光,忍咽下,我已经不能这样叫“妈”的悲凉。
  每逢县城赶会,我总能回想起父亲买回若干的坎肩、护膝、手套送给我的情景,那举动,那眼神,让我心酸不已。
  我也觉得随时会听见父母低低地叫我一声乳名,可我旋即知道叫我乳名的那两个人,已经永远从这世界上消失了。
  有谁还能跟我一起叙述那陈年的家史?
  有谁能与我一起念叨五味俱全的往事?
  还有谁,能叮嘱我如何面对日后的风风雨雨?
  我终于明白,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不断失去他所爱之人的过程,他所爱之人是可以更迭、替换的,而这也正是每个人必经的最大伤痛。
  纵使我哭干泪水,写尽天下所有文字,能写尽父母对我那报答不尽也无法报答的恩情吗?我能写尽对他们的久疚吗?能写尽对他们的思念吗?
  双亲大人,既然你们终将离我而去,您又何必送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走一遭,让我倍受与你们别离的怆痛?犹太人有一句谚语: “所有埋葬过自己血亲的地方才能叫故乡。”
  我的父母都不是本地人,他们犹如一颗飞翔的蒲公英种子,随着社会变革的大潮,阴差阳错地来到了这里,生根、开花、结果,于是我们就成了本地人,也就打上了本地人的烙印,每个人都有一双明亮的双眸,一颗智慧的大脑,虽出息不大,但也随得上大流,没有引起人们的笑话。
  万物负阴而包阳,岁月早已千万遍重复变成我们自己的故事。
  父母是儿女生命中的一棵大树,当父母健在的时候,又有多少儿女能意识到正处在包容之中呢?面对这棵树,我们在感慨她的精神之外,是否想过她的欢乐,她的忧伤、孤独和寂寞,在他们忙于日月生计的脚步中,是否有过一声叹息?自小嬉戏在膝下的孩子们一个个离开了,他们是否有过无奈与心痛?在歆享了他们浓荫的慰藉之后,我们作儿女的是否想到过为他们做点什么?常回家看看,刷刷筷子,洗洗碗;织一件毛衣,披在身上,坐下来倾听他们诉说;尽我们的力量陪他们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给他们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微笑。
  唉,这些都迟了,都不能达到了,不能弥补了。
  年年清明节,我与哥哥三弟去葡峰山上坟,面对父母的坟丘,都浮想联翩,这坟丘下有修成正果、瓜瓞连绵的世俗情爱。有薪火相传平平淡淡的举案齐眉。曾经的骑自行车出行,曾经的粗米淡饭,曾经的撩猫喂鸡,曾经的锅盆叮铛,曾经的迎来送往……这些都已化去了,化不去的是琐碎生活里的一桩桩一件件真情实意。人生的道路越走越长,终于明白了生活中某些东西非常重要,首先肯定,它不是物质的。
  谁能阻挡一个家庭里生死离别有朝一日的来临?又有谁能准确算出这个日子出现的时间?既然不能,哪就好好珍惜,今生今世没有什么化不开的心结!
  春风年年吹,青草岁岁生,其实一个人在他四、五十岁的时候失去双亲,要比他在四、五岁的时候成为孤儿痛苦多了。
  哀哉,父母双亲,我们又再一次向苍天祝告,请父母的在天之灵,护佑您们的子子孙孙吧,让他们平安祥和、福寿安康。这同样也是你们的心愿。
  清明哀思,低碳祭扫,长歌当哭,我为九泉之下的天下父、母一哭。
  是为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