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大锯,扯大锯;外婆门前看大戏。喝元宵,油炸糕;拉洋片的也来啦!”我的童年,可以说就是唱着这首儿歌长大的。每年春节过后的初二、初三日,便由村里的“唱戏社火”请来戏班子开始唱大戏了。
听母亲说,她在11岁的那年,戏班子里有一位和她同岁的女孩子登台演出。这个女孩子扮小生,唱了一出叫《双头驴》的折子戏。讲的是一位男相公,牵着一头小毛驴急急忙忙去赶脚。却碰到一位身材娇巧雪肤花貌的女子挡在前面。男相公赶快躲向一边,小女子双唇含珠面带微笑又转身挡在前面。男相公着急万分要去兜揽生意,却被这位小女子挡住去路无法前行。男相公唱着:“世上只有男缠女,如今却见女缠男;授受不清是大忌,这让我如何能逃离……”出口字正腔圆,唱腔委婉悦耳,面显无奈搓手跺脚,一招一式唯妙唯俏,整个戏场里掌声不断叫好连片。表演的女孩子小名叫“果果”,艺名“果子红”,曾唱遍省内外。举世闻名的晋剧表演艺术家丁果仙,就是从外婆门前的大戏台开始走上艺术道路的。
外婆门前不远处的十字街头,建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大戏台。大青石砌底座,灰色青砖垒砌而成。一出檐琉璃瓦盖顶,挑角高耸开间宽大,是一座理想的大舞台。大戏尚未开场,广场四周已经被各种摊贩围拢起来。带玻璃罩的大马灯、有高大灯台的麻油灯、雪白畅亮的煤油灯、雪亮雪亮的大汽灯,将戏场照射得如同白昼。元宵汤、炒灌肠、炸油糕、老豆腐、豆腐脑、炒花生、炒瓜籽、稀条、麻糖、蜜棍棍、卖鞭炮、卖玻璃圪蹦、泥娃娃……吃的、喝的、玩的,样样俱全。叫卖声、呼儿唤女声、嘻戏打闹声,响成一片好不热闹。在大白天,还会有“拉洋片的”敲响小锣、小钗:“往这里边瞧,往这里边看,看一看十大元帅下江南。”这吸引了男人、女人、小孩子的新鲜玩艺儿,四周被围得密密匝匝,人们从那小小的圆孔中,观看着“天安门升起五星红旗”、“解放军下江南”、“二万五千里长征”、“南征北战”……直到戏台上紧锣密鼓响起,人们才又向戏台拥去。
一出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为内容的《表画》唱响在大戏台。大幕拉开之后,一位翻了身的农民,购买了一幅年画,画面上是身着军装威武英俊的“十大元帅”。其妻并不认识画中的英雄人物,便唱道:“这一位英雄认也认不清?”她的丈夫紧接着便唱:“这一位英雄你认不清,听丈夫有话对你明。彭德怀,大将军,保卫延安扬美名;胡宗南,蒋匪帮,围攻延安太疯狂;彭德怀,立马上,声东击西打胜仗;胡宗南,着了慌,丢盔撂甲逃回家……其妻继续唱:“这两位将军,认也认不清?”“这两位将军认不清,丈夫给你说分明。邓小平、刘伯承,率领渡江解放军;红旗插上南京城,蒋家王朝化作尘;三国时候诸葛亮,也比不上当今邓小平和刘伯承。”在这一夫一妻的对唱中,将“十大元帅”的丰功伟绩唱响在观众的心中。欢呼声、叫好声将戏场的气氛推向高潮。在一场场的演出中,传统的《打金枝》、《明公断》、《三娘教子》、《蝴蝶杯》等剧目,同时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翻身得解放的乡亲们,尽情地享受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大餐。
舞台上唱大戏,戏台下叫卖声此起彼伏,吸引着翻身后的人民大众。我记得当时用五百元旧币,可买一碗放了三颗元宵的元宵汤喝。多数人喜欢这个花钱不多,却能暖肚解馋的元宵汤。有一天,母亲给了我一千元旧币,让我领上小我三岁的弟弟去买元宵汤喝。我兴致勃勃地带上弟弟,直奔戏场里的元宵汤摊前。当一碗滚烫的元宵汤端在我们面前时,我看着年幼的弟弟,情不自禁地将我碗里的元宵多给弟弟一颗,弟弟便吃到了四颗元宵。高兴得弟弟将我紧紧地抱着,连声叫了我好几声:“二哥!二哥!”时至今日,弟弟仍然将此事挂在嘴边,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