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县域*采风总第3069期 >2017-01-23编印

春暖杏林
——记县医院内一科的大夫们
刊发日期:2017-01-23 阅读次数: 作者:苗志崇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如果把救死扶伤的医院比喻成呵护生命健康的大树,医院里的各个科室和医护人员就是生长在这棵大树的枝枝叶叶,他们共同为患者撑起一片健康的天空。县医院内一科的大夫们无疑就是这些默默无闻绿叶中的一员,他们以自己精湛的医术、耐心周到的服务,无怨无悔地为患者们无私付出,在风雨来临之际,为患者送上春天般的温暖。
  “火力密集区”的内科
  一个综合性的医院,内科往往是病患的“火力密集区”,也是最考验医护人员技术和服务的第一线。而作为一个装备水平相对落后的基层医院,在面对林林总总、复杂高难的病症时,既要迅速作出判断,又要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治疗,这就对大夫们的医术、医德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这场旷日持久与病魔的不懈战斗中,内一科的大夫们不仅成功通过了各种艰难险阻,还以自己的努力向人民交出了一份高分的答卷。
  我县人民医院内一科是该单位首屈一指的大科室,每年接收患者住院、门诊上万人次。仅以2016年为例,收住病人2668人,同比增加200人,门诊14916人次,同比增加2500人次。而床位使用率在临时增加床位成为常态的情况下,竟然达到了惊人的123.5%,这种现象,不仅仅是他们工作压力的数据显示,也是他们在众多患者心目中口碑效应的生动体现。
  再苦再累都值得
  俗话说,“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病”,但在这里,患者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甚至超出了家庭亲情般的温暖和关怀。二十四小时从不间断的守护、各种紧急情况的迅速处治,医护人员以他们超乎常人的耐心和爱心抚慰着患者的精神,为他们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一位来自我县柳杜乡的患者王大爷激动地对笔者说:“这些大夫和护士比我自家的子女还要贴心,只要感到不舒服,从来是随叫随到,无论是深更半夜,还是凌晨,几分钟的时间就会及时出现,从不延误。老年人事儿多,心理承受能力差,他们总是那么耐心细致,没有丝毫的嫌弃和不耐烦,我的亲生子女也做不到啊!”
  清源镇的李先生得了内分泌方面的病,因为麻痹大意延误了治疗,长时间的病痛折磨,让这个家里的顶梁柱性情大变,喜怒无常,经常大发脾气。在医院住院期间,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和妻子孩子雷霆大发,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李先生不仅身体恢复了健康,心理状态也变得平和理性了。李先生的爱人说:“这都是医院的功劳啊!没有大夫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经常的谈心开导,我们家老李的臭脾气怕要一直带到棺材里的。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是这些白大褂不光治了他的病,还挽救了我们的家庭。”
  这只是两个微不足道的小例子,像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内一科科主任——主任医师韩晓霞大夫说:“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就是这个不健康充满病患的环境。只有我们能理解接受,为患者解除身心的痛苦,舒缓他们的情绪,才可以让患者得到更及时完善的治疗。这是我们的工作职责,是每个医护人员的必备素质、起码的职业要求。”在内一科住院部的墙上,贴满了红彤彤的表扬信、感谢信,每一封感谢信、表扬信后面都包含着一个或者几个充满了温馨温情的故事。
  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天都要面对70多个住院患者,应接不暇的门诊、还有重症监护室任务的内一科,却只有区区7名主治医师。担负着这些繁重工作任务的同时,他们还在不停地寻求突破和进步。
  2016年5月7日,县医院内一科心内组联合介入科开展了冠脉介入术,填补了县医院的一项技术空白,从开展至今,顺利完成手术186例,介入治疗80余例,其中急性心梗发作病人20例。呼吸组医疗顺利完成骨干培训,新配置了两台无创呼吸机,自9月份以来使用人次达20人,能及时改善缺氧症状,治疗效果显著,缩短了住院天数,受到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为了保持自身的医术水平,跟得上现代医学发展步伐,内一科的大夫们每年都要花费不短的时间外出学习取经……
  要想知道他们辛苦的程度,只需要在住院部在走廊上站几分钟就足够了。川流不息的人群,足不旋踵的医护人员、门庭若市的医生办公室、各类药品堆积如山的配药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轨道式的生活,让这些人百炼成钢,水火不侵。一位大夫的家属甚至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也只有在家里人生病住院的时候,才能和他多接触一会儿!平时想要多说说话都是一种奢望……”
  短短一个上午的采访,总是不停地被各种状况打断,我不得不跟着这些可敬的人们走病房、坐诊,在跟踪观察、和病人聊天的过程中来完成自己的第一手资料。但就是这样一群忙得连话都顾不上说的人们,却给了我无比踏实和可靠的深刻印象,他们——无愧于白衣天使的光荣称号。